朱曉英,李曉穎
(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資源及生產、生活資源,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滿足游客觀光、休閑、體驗和娛樂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形態[1]。隨著我國休閑農業產業的蓬勃發展,休閑農業園區的數量急劇增加。然而,從目前各地的實踐來看,休閑農業的發展開始遇到瓶頸,其優化和升級問題迫在眉睫。其中之一是對現有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缺乏科學規劃能力,對營造特色的創造力也較為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休閑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水平。當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為“自發性”特點,許多經營者利用自家魚塘、果林開展了一些農家樂等休閑農業項目,像這種開發門檻低、類型同質化等問題造成了整個行業在低水平惡性競爭,從而妨礙整個休閑農業的良性發展[2]。
基于以上兩大問題,本文在休閑農業特色營造原則的基礎上,分別從規劃和設計兩個層面提出休閑農業特色營造策略,以期對休閑農業的建設及發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休閑農業園區的特色規劃要根據本身及周邊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植被情況和能源供給條件等,休閑農業園區如果在資源、人力資本和核心技術等方面沒有突出優勢,應與周邊同類園區實行錯位競爭,實行差異化經營,刻意培養個性,創造特色。
在營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休閑農業過程中,其主題定位尤其重要。休閑農業主題的選擇需要考慮其發展區域內是否有同類型或相似類型園區,其主題定位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及是否契合園區資源條件等。如以田園風光為亮點的農業觀光主題游、以體會風土人情為目的的民俗風情主題游、以農家體驗為特色的農家樂主題游、以科普教育為內涵的親子研學游等。休閑農業的主題是本地區的資源條件凝煉出的關鍵要素,可以形成園區高辨識度的自身特色。
休閑農業特色的營造要注重親身體驗。休閑農業園區空間廣闊,內容豐富,極富參與性。只有城市游客廣泛參與休閑農業園區的生產和生活,他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農村生活的品味,享受原始的農村文化氛圍[3]。
在營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休閑農業園的過程中,應挖掘和開發其內在的文化資源,以增強園區的文化品位,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文化之魂貫穿在休閑農業的規劃中,為游客提供有力的精神引導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吸引效果也為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地動力支持。
特色休閑農業的營造在規劃上首先要遵從國家及區域的發展戰略,打造地方特色休閑農業區。其次在園區規劃上要做到開發特色資源,挖掘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發展特色產業,提供特色服務,最終形成特色品牌。
我國農業歷史文明悠久,廣袤的國土更是包涵了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特色。特色資源主要包含特色自然資源及特色人文資源。特色自然資源又包括特色土地資源、特色水資源和特色氣候資源等。特色人文資源主要包括特色農耕文化、特色飲食文化、特色建筑、特色民俗及工藝等。
《園冶》中講“相地合宜”,規劃者選址應優先選擇具有山、水、林、田、湖等特色自然資源或是風土人情濃郁的場地。其次,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應該秉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在開發特色潛力資源,發展資源特色的時候,要注重對生態的保護,使得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同時,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與農村的文化反差越來越大,因此休閑農業所具備的文化特色對城市人群極具吸引力[4]。休閑農業的農耕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及特色民俗文化等都是潛在的特色文化資源。挖掘特色文化首先要進行詳盡的調查,明確當地的文化特征。可以根據文化特征提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或者景觀元素,融入到休閑農業的建設中。特色文化具有教育性及科普性,因此可以將當地特色文化通過景觀墻、地繪等單項展示措施,以及場景復原、文化演出等雙向互動性展示措施打造成向游客傳遞歷史的窗口。
認真調查分析園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和周邊環境狀況,明確區域職能定位,從而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根據場地情況確定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經營類型[5-6]。
如場地民俗文化突出,可通過情景體驗設計發展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游模式;如場地是草原牧場,可通過牧場生活體驗打造活潑有趣的少兒教育農業基地;如場地有果林或是菜園,可通過自由采摘、趣味野餐等設置農家樂、鄉村酒店等;如場地是一片田野,可通過創意景觀種植營造藝術氣息濃郁的大田景觀;如場地附近村落老人都較長壽,可設置為城市老人提供養生養老的養生農園等。
很多休閑農業的開發者都選擇將場地原有的舊建筑拆遷,將居住了幾十年的居民遣散,但這樣適得其反,開發者不僅損失了熱情淳樸的原住民,更是丟失了彌足珍貴的村落靈魂,失去村民的村落只是一座毫無靈魂的軀殼。故特色休閑農業的規劃應保護原住民,使其經營一些特有的手工藝品、地道的美食,留住街頭巷尾自然純樸的民風氛圍。休閑農業的經營者根據自身的定位,人情化經營,視游客為左鄰右舍,給游客以家的親切感覺。
品牌、特色和市場是休閑農業的基石,要妥善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生產與生態及產業整合的相互關系[7]。首先,要針對市場“精致、舒適、趣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有目的、有方向性地發展休閑農業的特色產業,提升休閑農業的品質。其次,必須合理定位休閑農業的主題特色,將農業資源的文化特色優勢轉變為休閑農業的產業經濟優勢,利用旅游帶動產業發展[7]。再次,休閑農業要加大力度宣傳,提升園區的知名度,任何行業都要重視數字媒體所帶來的曝光量。最后,特色旅游產品更是形成特色品牌最好的名片。要注重設計表現其獨有特色的包裝,提升特色產品的品質,提高產品附加值。雖然品牌化建設具有長期性,但是一旦形成品牌所帶來的收益更是長期的、穩定的且不斷增值的。
游客對休閑農業的需求可以簡單概括為“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樂”,針對這5大游客需求,提出以下5點特色休閑農業設計手法。
“新”在字典中可以解釋為剛出現的、新鮮的,舊的改新的等。休閑農業的求新可以引申為翻陳與出新。“翻陳”主要指將舊的或是常見物件通過藝術改造、花樣翻新,提升其觀賞價值;“出新”主要是指開展新穎有創意的節慶活動或者展示行業前沿的科學技術,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給游客最新鮮的體驗。
(1)翻陳:花樣翻新。指利用場地原有的設施、物件經過創意或藝術改造,賦予其新的生機與活力。如臺灣香格里拉休閑農場每年都會舉辦稻草人藝術節,游客可以自由DIY田間稻草人,創作有意思有故事的稻草作品,發揚稻草美學,稻草創意豐富了農場景觀的同時又豐富了農場的文化內涵。
(2)出新:別出新意。其主要方法有開展新穎創意的活動、最新農業科技展示及緊跟潮流的互聯網農業等。
休閑農業的特色營造,離不開新穎有創意的主題活動。園區可利用生產的季節性凸顯主題性,如梅花節、枇杷節等;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條件,形成獨一無二的體驗主題:如溫泉之旅、尋找螢火蟲等;也可以利用國內外傳統節日營造主題活動。活動主題的設計中要注重加入農業節慶創意,把產業文化、地域文化與休閑農業相結合,且每年主題要有創新性。如臺灣海芋季每年的主題都會很巧妙的呼應其主題特色:2016年的主題為“伊索的芋言”,在海芋花海中融入諸多童話故事;2019年的主題則是“芋見,愛情海”,為情侶提供一處浪漫的海芋花海體驗場所;2020年主題是“芋望塵世”,將熟悉的生活場景轉化為各種清新的海芋景觀[8]。
休閑農業的特色營造,要緊跟現代農業科技的潮流。當今時代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農業的加速轉型,園區要引進國內外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建立高科技展覽區,向游客科普溫控工程、生物工程和電子工程等工程帶來的傳統農業轉型[9]。
休閑農業的特色營造,可以結合網絡熱點及當下流行趨勢。如互聯網農業的異軍突起,就是趕上了網絡游戲“開心農場”的浪潮,抓住了玩家對收獲的喜悅與期待性心理,創造性地將社交網絡與現實土地結合,以一種新鮮時尚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10]。
“奇”在字典中可以解釋為出人意料的,珍奇稀奇的。休閑農業的奇,可以利用自身獨有的地形地貌、特有的植物資源等,也可以引用其他地域獨具特色的景觀資源。
斗怪爭奇可以表述為最XX的,如最高的大蔥、最沉的南瓜、最粗的槐樹、最漂亮的蝴蝶等。合肥海棠花海就利用了其特有的植物資源,單獨展示了一株近百年的“海棠神魁”和集中展示了珍稀的海棠品種。但求奇不局限于奇花異草,像嶙峋的怪石、風格獨特的建筑及稀有的手工藝品等都包含其中。
斗怪爭奇也可以借用其他地域特色的景觀資源。如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在其園內設置了別具風情的熱帶雨林展區及荷蘭郁金香花海,游客只要走出家門就可以觀賞異國風情。這種對當地來說較為稀有的景觀往往會吸引大量的本地游客。
“特”在字典里表達的意思是特別的,不尋常的。求特簡單來說就是獨一無二,別具匠心。這個方法最需要設計者獨特的創意來獨辟蹊徑,這點可以借鑒臺灣經驗。臺灣休閑農業不論是路牌、標志、圍欄還是垃圾桶戶外座凳等細節設計都表現了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其設施設計的創意,不僅體現在主題配合、材質、顏色和形式上,也體現在圖形和文字的配合、位置和設置方式上,這不僅可以增加空間的魅力,還可以彰顯園區的特殊文化風格[4]。
景觀節點與功能設施想做到別具匠心,應當從以下3點做起。
(1)主題鮮明:休閑農業的設施要突出主題性,使得整體多樣而統一。如臺灣瑞穗牧場不論是圍欄、垃圾桶還是指示牌,甚至餐廳的盤子都印著可愛的奶牛花紋(圖1);大湖酒莊的各項設施都與草莓有關,整個園區都充滿著甜甜的草莓氣息。

圖1 瑞穗牧場的奶牛圍欄Fig.1 Dairy cattle fence in Mizuho Ranch
(2)設施的材質與安放:設施的材質盡量選擇當地生產的材料,或是就地取材,利用園區內的材料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如七里山瑭民宿,就利用大量的原木做成自然純樸的座凳、桌子、指示牌和欄桿等,營造出一種淡雅的氛圍。設施的安放也有很大的學問,如旭日山莊在散養雞經常出沒的地方設施警示牌,上面刻有“小心飛雞”的字樣。這樣既能提醒游客注意散養雞,又極具趣味性。
(3)展示內容的個性化:大部分園區的命名表達方式都很普通,但在臺灣某農場,雞舍被命名為“工雞園地”。“工雞”指的是工作的雞,只是一個簡單的同音字替換,就使得平平無奇的雞舍變得十分有趣。
“知”指的是知識。現代城市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離我國幾千年來珍貴的農業文化越來越遠,而休閑農業則是良師的最好選擇。《論語·子罕》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休閑農業在科普農業文化的時候承擔著老師的角色,要循循善誘善于引導游客沉浸式學習,獲得知識。
(1)文化科普:文化科普的形式有很多種,有顯而易見的,如科普廊架、科普展牌和科普動畫等。如耒陽農耕博物館的由多種文字構成的千耒墻,展示的是最原始的農具“耒”,是炎黃文化中極具影響力的象征符號之一,也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民的智慧(圖2)。也有潤物細無聲的,如水稻農園,游客看到農民在插秧亦或是親身體驗插秧的過程,就會了解到水稻的種植方式及生長習性,從而體會動植物生命的奧秘。

圖2 湖南耒陽農耕博物館千耒墻Fig.2 Qianlei wall of Hunan Leiyang Agricultural Museum
(2)農村留學:休閑農業所具備的文化性和教育性,使得休閑農業給農村留學提供了可能性。為培養青少年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品質,有許多孩子被父母寄養在休閑農業園,親身參與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這種休閑與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寓教于樂,給小游客提供了豐盛的農業知性之旅。
(3)特色文創: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環境為基礎,特色產品為主體,再注入文化內涵,發揮創新意識,將平凡普通的農產品注入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披上創意有趣的產品外衣,增加休閑農業產品的附加值[11]。如臺灣的掌生谷粒,無論是產品名稱、產品包裝還是經營理念,無一不體現著農產品的傳承與創新。
“樂”是指樂趣,在本文語境下指在休閑農業里尋求趣味體驗。目前休閑農業的體驗僅停留在表層簡單的程度,并未隨著游客不斷深入的體驗需求以更高標準要求自身。休閑農業的趣味體驗不僅應注重游客的生理感受,更應注重心理感受,讓游客全方位感知環境信息,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5個維度滿足其心理預期,并積極與之互動。
(1)視覺:在園區的特色營造中不僅要注重植物景觀、文化景觀及建筑小品的外觀及風格,更要注重視覺通廊的營造和情景空間的建設。如利用竹子營造出曲徑通幽的視覺效果,薰衣草搭配風車營造法式浪漫風情。
(2)聽覺:聽覺主要指的是休閑農業園的背景音,背景音會讓游客深入沉浸在預設的場景中。其分為人為和自然兩種:人為背景音指的是樂器之音、人群嘈雜之音和車輪軋過麥場之音等;自然背景音指的是雨滴敲打之音、雞犬相聞之音和花葉婆娑之音等。
(3)嗅覺及味覺:嗅覺主要來自于植物的馥郁花香及食物的誘人飯香。因此可以結合鳥鳴打造鳥語花香的外部環境及地道可口的農家菜,為游客帶來嗅覺的感官刺激及愉悅的味蕾體驗。
(4)觸覺:觸覺可以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如腳下感受到青石板的粗糙,觸碰紫薇即癢癢樹帶來的顫抖,老木樁由時光雕刻出的年輪紋理,以及不同溫度所帶來的心理體驗差異。
5種不同感官所帶來的趣味體驗,融入到休閑農業的特色營造中,為游客帶來豐富的互動體驗,滿足游客求樂的需求。
發展特色休閑農業,必須認識到規劃的階段性、整體性和前瞻性是區域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認識到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同等重要;深入調查園區周邊及自身條件后,因地制宜,形成各個園區自身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根據場地情況確定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經營類型,發展特色產業,并傾情提供特色服務,建設區域特色品牌。在了解游客的需求為“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樂”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休閑農業園區特色營造的方法:翻陳出新、斗怪爭奇、獨辟蹊徑、循循善誘及趣味體驗。各休閑農業園應結合自身情況,發揮自己的優勢,營造具有特色的休閑農業園,以自身特色提升自身競爭力和游客體驗,促進休閑農業的提質升級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