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昌,王立偉,丁希波
(濱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山東濱州 256602)
目前市場上有多種實現自動上下料的方式,例如工業機器人、“一個流”式生產線、桁架機械手等。其中,工業機器人因手臂的跨度范圍小,只能服務有限的幾臺機加工設備,若要服務更多的設備,則需要增加地軌或者桁架來輔助機器人移動,從而導致成本的上升;“一個流”式生產線上的各工序只能有一個工件在流轉,但生產線上各工序之間的加工節拍差距太大,使用“一個流”式生產線無法實現加工節拍的最優化;桁架機械手的跨度范圍大,能夠輕松的服務多臺設備,能夠方便的修改服務順序,是目前最適合活塞生產線的自動化方案。將從機械結構、電氣控制方案、安全機制3 方面來講述本次設計。
本次設計的桁架線的結構如圖1 所示:桁架式機械手由水平軸X 軸和豎直軸Z 軸2 個軸組成。桁架線的控制技術指標:X 軸最大運行速度為150 m/min,最大加速度2.5 m/s2,機械手重復定位精度±0.1 mm。Z 軸最大運行速度為110 m/min,最大加速度2 m/s2,機械手重復定位精度±0.1 mm。Z 軸負載75 kg,含豎梁、氣爪、連接板、電機、減速機及兩個工件的重量。

圖1 桁架線結構示意
桁架機械手設有5 個氣缸來實現換料動作,分別是裝載爪氣缸、卸載爪氣缸、旋轉氣缸、插銷機構伸縮氣缸和插銷機構夾松氣缸。氣缸動作時,必然需要位置檢測,本次桁架機械手是通過磁性開關來實現位置檢測。每個工序間設有一個翻轉臺,當前、后兩道工序的設備裝夾姿態不同時,用以變換工件姿態。
控制方案規劃階段,為了實現整條桁架線的智能化控制,需要選擇一個開放性比較強且能夠實現源代碼編程的控制系統。經過反復對比,最終選定了貝加萊數控系統。貝加萊數控系統提供一個基于源代碼的開放性平臺,通過PLC 和NC 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輕松實現上述功能。貝加萊控制系統擁有高度的可擴展性,可以使用一個平臺覆蓋所有的需求,從最小的控制器一直到CNC、機器人技術和過程控制應用。此外,該平臺還可以進行編程和配置,無論使用何種硬件,都可以通過Automation Studio 實現。這種兼容性不僅降低了開發成本,而且還確保了機器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投資安全性。
由于機加工設備種類多種多樣,加工節拍長短不一,經常出現機械手在加工節拍長的設備上方長時間等待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機加工設備的數量上做了優化:加工節拍長的機加工設備配置兩臺甚至更多,加工節拍短的機加工設備只配置一臺。這時出現多臺機加工設備加工同一個工序的情況,把這種情況叫做“并序”;當所有的機加工設備的加工節拍都比較長時,一個機械手完全有能力服務兩個甚至更多的工序,把這種情況叫做“順序”。每一個機械手所服務的設備都有可能出現“并序”或者“順序”或者兩者都有的情況,為了統一標準,在設計機械手的程序時,規定每個機械手最多可服務3 個“順序”工序,分別標識為A 序、B 序和C 序;每個“順序”的工序最多包含4 臺“并序”的設備,分別標識為1、2、3、4;所以每個機械手最多可服務12 臺設備,即A1-A4、B1-B4、C1-C4。這樣做帶來的新的問題是,這12 臺設備不是全部配置的,需要在人機界面上做選擇框,來選擇這12 臺設備需要啟用哪幾臺,啟用的這幾臺設備之間是“并序”關系還是“順序”關系。“并序”關系的機床換料過程完全一致,只是換料時的機械手的坐標不同,因而只需要做一套NC 程序,將需要換料的機床的換料坐標由PLC 傳遞給NC 即可。這些復雜的邏輯難以通過普通的CNC 實現,但是可以通過貝加萊的源代碼編程輕松解決。
為了節約控制成本,本次設計采用雙通道控制,兩個機械手共用一個CPU。同時,整條桁架線所有的CPU 均通過Ethernet連接,從而實現了整條桁架線的數據采集,并可以連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和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執行系統)系統,響應“中國制造2025”。
根據控制方案,CPU 需要與每臺機床進行信號交互、控制機械手爪的動作、與前后料道進行信號交互,這些控制點都比較分散,直接采用信號線進行交互的話,不僅控制成本增加,而且故障率高、不易維修。經研究,決定采用貝加萊遠程I/O 模塊,具體配置如下:
(1)每臺機加工設備里放置1 個遠程I/O 通信模塊,并配置8 點的DI 輸入模塊和8 點的DO 輸出模塊各1 塊,用以CPU 與機床的信號交互。
(2)每個料道放置1 個遠程I/O 通信模塊,同樣配置8 點的DI 輸入模塊和8 點的DO 輸出模塊各1 塊。
(3)每個機械手爪配置1 個遠程I/O 通信模塊,并配置3 塊8 點的DI 輸入模塊和2 塊8 點的DO 模塊,用以控制機械手爪的動作。
每個遠程IO 通信模塊都有特定的站地址,對應不同的硬件地址。在調試初期,做好站地址的劃分:兩個機械手的遠程I/O通信模塊的站地址是3 和4,上下料料道的遠程I/O 通信模塊站地址是5 和6,第一個機械手所對應的12 臺機床的站地址是7~18,第二個機械手所對應的的12 臺機床的站地址是19~30。當機床的加工順序改變時,只需改變遠程/IO 通信模塊的站地址及人機界面的工序選擇即可。例如,第一個機械手服務兩臺并序的設備,分別是A1 和A2,對應的站地址分別是7 和8,由于工藝的變更,這2 臺設備需要順序執行,即改變為A1 和B1,對應的站地址分別是7 和11,就把第二臺機床的遠程通信模塊的站地址由8 改為11,再把人機界面上的A2 去掉,勾選B1 即可。
桁架機械手因結構的原因,必須設置X 軸和Z 軸的安全區域,用以保證桁架機械手不會與機床、料道間產生碰撞。每臺設備頂部都設有天窗,機械手僅能通過天窗進入機床內部進行換料,極易與天窗產生碰撞,同時因空間有限,機械手也容易與上、下料料道發生碰撞。為此,在設計機械手PLC 程序的時候,增加了“安全區域”的功能,具體做法如下:
在機械手的人機界面上,根據機床和上、下料料道的數量,設置相應個數的“X 軸安全區間”,每個“X 軸安全區間”由“起始點”和“結束點”組成。操作者移動機械手,記錄機械手處于機床的天窗區域或者上下料料道的托盤區域時的X 軸坐標值,并將這些坐標值填入對應的“起始點”和“結束點”輸入框內。同時,在機械手的人機界面上設置一個“Z 軸安全位置”,對應機械手處于機床上方時的Z 軸坐標。
機械手的“X 軸安全區間”和“Z 軸安全位置”設定完成后,由以下3 種情況來防碰撞:
(1)機械手的Z 軸在“Z 軸安全位置”以上時,X 軸可以任意移動。
(2)機械手Z 軸向下移動至“Z 軸安全位置”時,若X 軸處于任意一個“X 軸安全區間”內,則Z 軸可以繼續向下移動,若X軸不處于任何“X 軸安全區間”,機械手報警并停止軸的運動,且Z 軸只能手動向上運動,直至報警消除。
(3)機械手Z 軸處于“Z 軸安全位置”以下,且X 軸處于任意一個“X 軸安全區間”內時,X 軸可以移動,但要實時監測X 軸是否超出“X 軸安全區間”,若超出,則報警并停止軸的運動,且X軸只能手動向觸發報警時的反方向運動,Z 軸只能手動向上運動,直至報警消除。
桁架機械手采用的是半閉環控制,編碼器安裝在電機的端部,電機靠聯軸器帶動機械手進行水平和豎直運動。當聯軸器損壞或者發生其傳動鏈上的故障時,電機正常轉動,但是機械手沒有動作,就會產生撞車的危險。例如,X 軸的聯軸器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故障,致使機械手停止在機床防護罩上方,若此時機械手繼續執行Z 軸向下進入機床內的動作,就會與機床防護罩發生碰撞,極其危險。
為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采取了關鍵點檢測的方法。目前統計的X 軸關鍵點包括:取料位置、機床的換料位置、翻轉臺位置、卸料位置、抽檢位置,Z 軸關鍵點只有一個,即Z 軸的安全位置。在這些關鍵位置上安裝檢測撞塊,同時在X 軸和Z 軸上各安裝一個檢測開關。每當機械手運動到這些關鍵點時,都要判斷檢測開關的信號是否為“1”,若是“1”,機械手繼續執行下一步動作,若不是“1”,則證明機械手未能準確的運動至設定位置,需要機械手報警并停止NC 運行。
本次設計的桁架式生產線智能化高、操作簡單,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經過兩年的實際運行和不斷優化,該控制方案趨于完善。現公司已大批量投制該類生產線,并積極開拓外部市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