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元翔 米智華 彭 竣3
(1.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湖南黃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后評價在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因為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的實施,我國首次引入后評價工作[1]。到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標志著我國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進入正軌。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項目后評價制度。2017年《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的出臺明確了中央企業每年應選擇部分建成的重大項目開展后評價工作,并形成專題報告,為后續投資提供參考。本文以現有后評價方法為基礎,以某中央企業礦山建設項目為例,對項目前期決策、實施過程、產生的效益和影響進行系統分析評價,總結經驗教訓,為未來同類型項目的決策、運營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項目后評價方法有多種,不同項目應根據各自特點和具體要求選擇一種或多種方法進行項目綜合評價。考慮到礦山項目諸多要素不可預見的特點,本文重點介紹幾種常見評價方法。
邏輯框架法的關鍵是揭示各事物間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它將這種邏輯關系劃為4個不同層次,再由4個層次形成3個垂直和水平的邏輯關系[2-3]。邏輯框架法的基本表達形式見表1。

?
邏輯框架法通常被用來進行成敗原因分析及可持續性評價,它是國際組織援建類項目進行后評價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成功度評價法也稱為專家打分法[4-5]。根據項目具體情況,依靠專家自身經驗,按判斷準則來評價項目是否成功。項目成功度評價表的形式見表2。

?
根據項目取得的效果,評價結果可分為以下5個級別:①項目完全成功。預定目標全部實現或超過預期,和建設成本相比,項目取得較大的影響及效益;②項目成功。預定目標大部分實現,與建設成本相比,項目基本達到了預期影響及效益;③項目部分成功。預定目標部分實現,與建設成本相比,項目取得了部分影響及效益;④項目不成功。預定目標實現較少,與建設成本相比,幾乎不產生影響及效益;⑤項目失敗。預定目標未實現,不得不停止。
對比法是進行后評價最基礎的方法,包括“前后對比”、“橫向對比”和“有無對比”3種方法[6-8]。
(1)前后對比。該方法是將項目前期評價工作所確定的技術經濟指標與項目建成后實際運行結果以及在后評價時點所做的預測進行比較,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該方法多用于展示計劃、決策和實施的質量。
(2)橫向對比法。該方法是指將項目實際生產運營情況與同類型項目的各項指標進行橫向對比,分析項目的真實效益水平。采用該方法的關鍵是要求評價方具備相對權威的指標數據庫。目前只有部分綜合甲級設計單位建立了企業的大數據庫,未來權威大數據庫逐步完善后,采用橫向對比法將成為項目進行前期評價和后評價主要方法。
(3)有無對比。該方法是將項目實際生產運營情況與無項目時假設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以衡量項目的效益和影響。實際應用時,通常將“前后對比”和“有無對比”2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揚長避短。
調查法是進行項目后評價基礎手段,包括資料調查、現場調查、座談調查、走訪調查及問卷調查。
(1)資料調查。調閱項目的檔案資料,包括項目前期決策、實施和運營過程相關資料。
(2)現場調查。根據項目基本資料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3)座談調查。聽取項目單位介紹,與項目單位相關人員座談,一起回顧項目建設過程,分析項目發生的變化,總結經驗教訓。
(4)走訪調查。有針對性地走訪與項目有關的部門和單位,收集相關資料、信息、數據。
(5)問卷調查。根據項目的實際,事先設定一套問卷,交相關單位(個人)填寫。
模糊綜合評價法利用模糊數學的工具,根據評價指標和實測的數值,通過模糊變換和隸屬度函數的方法進行綜合評價[9]。具體的評價流程包括以下步驟:①確定項目后評價的因素集;②確定各評價因素的占比權重;③構建項目后評價評語集;④確定隸屬關系求解模糊矩陣;⑤最后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該方法對于項目后評價中某些不容易量化的模糊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如社會影響評價)。
礦山所在地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年氣溫多變,年平均氣溫0.4℃,最低氣溫達-43℃;冬季漫長,約6個月。該礦是一個斑巖型成因的特大型鉬礦床,平均鉬品位0.095%,目前礦山規模1 500萬t/a,采礦采用露天開采方式,選礦采用單系列包含頑石破碎的半自磨+球磨+浮選流程,生產設備大多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大型設備,生產效率高。該礦山于2011年6月開工建設,2014年8月進入試生產,2016年4月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進入正式生產,2018年實現達產。
本項目后評價流程見圖1。
本項目后評價主要內容見表3。
通過開展項目后評價,得到如下后評價結論:


?
(1)項目前期決策。企業在控股該礦山后,2010年4月立即委托設計咨詢單位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2010年底完成可研報告評審論證工作。2011年先后獲得關于可研報告批復。前期決策符合企業的決策流程,實現了決策工作的科學化和客觀化的目標。
(2)項目設計。項目工程設計委托國內2家知名設計單位承擔,重大方案和設備選擇均經過多方案比較而后確定。①采礦設計分期開采,確定開采條件好的地段為一期開采境界,減少了基建投資和生產成本;②選礦工藝具有工藝流程短、精礦品位高、投資少且流程靈活、占地面積小等優點,選廠選用的超大型設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同時選礦設計也存在部分缺陷,導致選廠投產時間延長;尾礦庫設計難度大,需要2個尾礦庫接替使用,庫址方案、排洪方案復雜,尾礦輸送和冬季放礦均成為技術難題,增加了項目后期運營及管理成本。
(3)項目施工建設。該礦山建設時間3.5 a,較設計時間2.5 a推遲1 a,但綜合考慮年可施工工期短,建材缺乏,設備安裝難度大,冬季氣候寒冷等各種客觀因素,建設方的進度控制仍是有成效的,值得肯定。根據項目建設投資使用情況來看,建設投資與調整概算相比減少4 428萬元,工程造價控制在概算范圍內,投資控制效果良好。礦山建設過程中,各合同工程施工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較健全,工程施工過程處于受控狀態,施工基本能按設計和有關規范要求進行。施工質量達到評定規程的合格標準。
(4)項目達產達標。該礦山2018年采礦量及選礦處理量均為1 573.19萬t,為設計能力的104.88%,均達到設計生產能力。2018年實際生產指標除銅回收率暫未達到設計指標外,礦石損失貧化率、銅鉬選礦回收率等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設計指標。
(5)項目經濟效益。本項目后評價主要經濟指標對比見表4。

?
根據項目后評價財務分析預測,達產年平均鉬精礦(品位51%)產量為22 517.65 t、含鉬金屬量11 484 t;銅精礦(品位16%)產量4 921.88 t、含銅金屬量787.50 t。項目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3.83%(所得稅后)。雖然低于可研和初設的指標,但由于評價采用的指標總體偏保守,從近年度市場價格走勢分析、成本控制趨勢以及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企業在未來的經營發展中存在巨大的盈利潛力。
(6)項目環境影響。礦山建設根據國家及地方有關環保要求,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項目環保設施建設完善,企業定期對污染源進行檢測,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和噪聲檢測結果均符合環保標準。大氣、水體、森林生態和職業衛生方面控制良好,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綜合分析項目對環境影響較小。
(7)項目成功度評價。根據成功度綜合測評體系各項指標的評價結果,合計得83.6分,對應于該采選項目建設成功度標度值為S*=0.836,表明該項目預期目標大部分已實現,相對成本而言,項目基本達到了預期效益和影響。
2.5.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項目存在未批先建情況。
(2)建設過程中,存在小部分非主體工程、設備、咨詢服務等單項投資不大,但是又達到了國家條例規定和公司標準的采購項目,未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招投標采購。
(3)項目選廠設計工期偏理想化,對不可預見因素考慮不足,造成了工期延誤,間接增加了項目建設成本。
(4)選礦工藝設計方案存在漏項,致使設計階段確定的部分方案不能完全滿足實際生產需要,實際施工過程中新增和優化子項較多,影響項目的工期和成本。
(5)隨著開采的持續,低品位礦堆存量越來越多,長期堆存于地表易氧化,造成回收經濟價值降低。
(6)根據礦山現有主要采剝設備運轉效率指標分析,礦山設備的出勤率不理想。
(7)尾礦庫放礦管理及壩體穩定分析有待進一步加強。
2.5.2 主要經驗教訓
(1)開創企業大型露天金屬礦山高寒地區成功建設先例。
(2)積累了采選工程大型設備選型、安裝調試及運行管理的成功經驗。
(3)為企業管理國內大型露天金屬礦山積累經驗及培養、儲備專業人才。
(4)為國內非常規大型尾礦庫大方量排放、安全運營管理,積累寶貴經驗。
(5)信息化建設為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6)以土地置換的方式成功解決林地指標,為項目順利建成創造了條件。
(7)合同管理較為規范,風險把控措施具體,確保了合同履約的成效。
(8)項目大部分建設資金通過銀行貸款和股東借款解決,由于項目建設周期延長、項目未達產,造成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項目運營初期資金壓力過大。
(9)項目建設期各項證照辦理及林地征用手續辦理滯后,嚴重影響項目建設進度及運營。
(10)現場采選技術人員不足嚴重困擾項目前期建設與生產。
礦山項目有別于普通工業、民用建筑項目,除準入條件嚴格、周期長、覆蓋面廣外,還受到資源稟賦、工程地質條件等不可預見的因素影響,項目投資與工期難以準確掌控。因此,基于實際運營數據進行項目后評價工作是驗證前期評價中各項指標效益和實際是否一致,結論正確與否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累積經驗教訓,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