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中鋼集團山東礦業有限公司)
蒼山鐵礦地處魯南山區與蘇北平原過渡地帶,山體的展布受南北向及北東向斷裂控制,山背走向近南北,總體形成中部高,東、西低的丘陵地貌特征。礦區內褶皺構造及斷裂構造較為發育,礦體呈鞍狀,屬于緩傾斜~傾斜、薄~中厚礦體,厚度為4~25 m,走向長度將近2.5 km,為典型的難采礦體。根據蒼山鐵礦礦體的開采技術條件及礦山的發展要求,并針對復雜多層、分支—復合—分支礦體開采的技術特點,設計采用點柱式上向分層充填采礦法[1]回采,但褶皺、斷層發育,部分區域礦巖破碎。因此,合理的采場幾何尺寸,對礦體安全、高效開采具有重要意義。
礦體均賦存于石閆背斜第Ⅱ、Ⅲ含礦層中,各礦體多呈平行展布,走向近東西,呈層狀、似層狀賦存于泰山巖群山草峪組中。礦體賦存于+20~-340 m標高,工程控制主礦體長度為2 592 m,最大控制斜深610 m,礦床平均品位TFe32.36%。主礦體的地質特征見表1。

?
礦體賦存于泰山巖群山草峪組變質地層中,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黑云母變粒巖和黑云角閃片片巖,少量含磁鐵黑云角閃片片巖、磁鐵角閃片石英巖等。礦床礦體內夾石多呈透鏡狀,順礦體產出,沿走向或傾向連續性較差。巖性為含磁鐵黑云角閃片巖、黑云角閃片巖和黑云變粒巖等。蒼山鐵礦已探明工業礦體2個,②礦體、③礦體為主要礦體,其余為零星的小礦體[2]。
暴露面積是衡量頂板(上盤)的重要參數之一,采場開采時應將頂板暴露面積控制在適度范圍內,暴露面積過大,直接影響采場穩定,可能導致局部冒落。暴露面積越大,采場穩定性越差,越容易引發頂板失穩,可見暴露面積與采場穩定性密切相關[3]。
Mathews圖解法以水力半徑HR和穩定系數N為計算基礎,然后將HR和N值匯總在預測穩定區、潛在不穩定區和崩落區圖上。水力半徑HR值反映采空區的尺寸和形狀,穩定性系數N值表示巖體在特定應力下維持穩定的能力[4]。Mathews穩定性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Q′為修正的Q值;A為巖石應力系數;B為節理方位系數;C為重力調整系數;N為Mathews穩定性系數。
Mathews穩定性圖解方法采用了NGI隧道質量的修正指標Q′,與Q值不同的是,Q′值中的節理滲水折減系數(J w)和應力折減系數(SRF)都為1.0,因此Q′值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RQD指的是巖體質量指標;J n指的是節理組數;J r指的是節理粗糙度;J a指的是節理蝕變影響程度。
利用Mathews穩定性圖解法分析計算采場的穩定性參數如下。
(1)Q′值,見表2。

?
(2)巖石應力系數A,應力數據采用估算值,見表3。

?
(3)節理方位系數B值是根據采場表面的相對方位與控制性節理確定,所以,劃分為采場頂板、側幫、上盤和下盤4個區域和現場節理調查結果分別進行分析。其節理方位系數見表4。采場頂板和側幫圍巖均為礦巖,主要發育2組節理:①11°∠23°,②345°∠76°。采場頂板呈水平狀,按最不利情況進行取值,采場頂板礦體節理方位系數B取0.2。采場側幫近似為垂直狀,其開挖面與圍巖的優勢節理面的赤平投影圖如圖1所示。采場上盤圍巖為變粒巖,主要發育有2組節理:①13°∠41°,②337°∠70°。采場上盤暴露面與變粒巖控制性節理赤平投影圖如圖2所示。

?

(4)采場頂板為水平狀,重力調整系數C=8-6cos0°=2.0。采場側幫為水平垂直狀,重力調整系數C=8-6cos90°=8.0。礦體為傾斜礦體,根據蒼山鐵礦探礦資料,取其平均傾角40°,其上圍巖主要為變粒巖,采場上盤暴露面的重力調整系數C=8-6cos40°=3.4。
(5)根據Mathews穩定性系數的計算參數,按公式(1)、水力半徑和穩定性系數關系圖,可得出穩定狀況下的水力半徑HR和穩定性系數N的值,計算結果見表5。

一般地,側幫穩定性優于上盤,上盤穩定性優于頂板。從多數礦山實際情況看,面積較大的采空區,其頂板和上盤的跨度和暴露面積較大,穩定性相對較差,而側幫大多近于垂直,穩定定相對較好,少有失穩現象。由表5可知,頂板穩定性系數較小,上盤次之,側幫最大,符合礦山采空區穩定性的一般規律,以下重點對頂板和上盤的穩定性進行分析。

?
水力半徑是采場暴露面積與周長的比值,即水力半徑由暴露面積計算轉化所得的衡量采場穩定性的重要指標。由表5可知,頂板穩定區的水力半徑極限值為5.6,上盤穩定區的水力半徑極限值為6.8,即當頂板水力半徑小于5.6時,頂板處于穩定區;當上盤水力半徑小于6.8時,上盤處于穩定區。蒼山鐵礦采用點柱式上向水平分層充填法開采,礦柱間距為10 m,頂板和上盤的暴露面積較小,對礦山采空區頂板和上盤水力半徑進行計算,采空區頂板和上盤的水力半徑均不超過4.5,對比表5中穩定區的水力半徑可知,其頂板和上盤處于穩定區,據此,目前礦山采場頂板的暴露面積較小,采場的穩定性總體較好。
巖體開挖體的最大無支護跨度D與Q值和開挖體支護比ESR的關系式

根據礦巖的Q分類結果,當巷道作為礦山永久性工程時,取ESR=1.6;當老采空區及巷道只作為礦山臨時通道時,取ESR=3.0[5]。根據研究的需要及工程經驗,取兩者之間的值作為最大無支護跨度的過渡參考系數,由上述關系可計算出各種巖性條件下的最大無支護跨度D,結果見表6。

?
礦山頂板和上盤分別為礦巖和變粒巖,由表6可知,頂板和上盤的最大無支護跨度為13 m,由此確定采場跨度不宜超過13 m。
采場幾何尺寸主要是指采場的暴露尺寸,即跨度和長度。由于礦山頂板和上盤為不同巖性巖體,且產狀各異,根據Mathews圖解法分析結果(表5),其穩定性系數各不相同,因此,對采場幾何尺寸優化分析時應將二者加以區別,分別對頂板和上盤的幾何尺寸進行優化分析。
根據無支護的最大跨度計算,采場的無支護跨度不宜超過13 m。礦山目前采用上向水平分層充填法開采,采場跨度為10 m。結合此兩項數據,將采場跨 度 設 計 為10,11,12和13 m四 種 方 案 ,根 據Mathews圖解法,分別計算不同采場暴露尺寸下頂板水力半徑。繪制的采場頂板暴露尺寸與水力半徑關系見圖3。

根據Mathews圖解法穩定狀況下的容許水力半徑HR值、Q系統分類得出的礦體無支護最大跨度和圖3匯總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采場寬度10,11和12 m時,采場長度不超過100 m均能確保采場頂板的穩定性。
(2)采場寬度13 m時,采場長度80 m以下能保證采場頂板的穩定性;采場長度80~100 m時,采場頂板處于無支護臨界穩定區,頂板稍加支護也能確保采場頂板穩定性。
根據上向水平分層充填采礦法特點和水力半徑確定方法的圖解,對單層采高為6 m的(取礦體上盤平均傾角約為40°),不同采場長度暴露條件下上盤的水力半徑進行了分析,根據計算結果繪制采場上盤暴露尺寸與水力半徑關系圖,如圖4所示。

由于礦山采用上向水平分層充填法開采,單層開采高度為8 m,即暴露高度為8 m,按平均傾角40°計算,上盤的跨度(斜長)為12.4 m。由此可計算不同采場長度條件下的水力半徑(表8)。當采場長度為20 m時,上盤水力半徑為3.8 m;增加采場長度至60 m時,上盤水力半徑為5.1 m;當采場長度增加至為100 m時,上盤水力半徑為5.5 m。根據上盤水力半徑根據穩定狀況下的容許水力半徑H(R表5),當水力半徑小于6.8 m時即可保持采場穩定。目前,礦山采場長度均在100 m以內,由以上分析,采場長度不超過100 m時能確保采場上盤的穩定性。
如圖4所示,當采高增加至10 m時,水力半徑也相應增大,最大可達6.7 m(采場長度為100 m),此時水力半徑已接近上盤穩定區水力半徑允許值6.8 m。繼續增大采高至12 m,當采場長度超過50 m時,水力半徑即大于允許值6.8 m,此時采場上盤處于無支護臨界穩定區,通常需對上盤圍巖稍加支護以確保其穩定。
通過基于Q系統分級的無支護跨度計算,可得頂板和上盤的最大無支護跨度為13 m。當采場寬度為13 m時,采場最大長度不超過80 m可以保證采場頂板和上盤的穩定性;當采場長度小于12 m時,采場最大長度不超過100 m可以保證采場頂板和上盤的穩定性。根據優化計算結果,蒼山鐵礦采用了采場跨度為12 m,長度不超過100 m,最大頂板暴露面積不超過1 200 m 2的采場布置方式,實際回采過程中,采場頂板及上盤穩定性保持較好,未發生頂板冒落現象,提高了采場生產能力和礦石回采率,實現了安全回采的目的。Mathews圖解法和Q系統分類法應用于鐵礦山優化采場參數,為類似礦山提高回采效率,確保安全生產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