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開往深山的“一元公交”》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新春走基層”。
今年報題的時候,人民日報以及其他媒體已經推出了多期“新春走基層”作品,這些報道大多聚焦脫貧群眾奮斗故事、基層干部奉獻故事。在梳理、綜合了多方線索后,我決定寫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的“一元公交”。
為解決農村地區尤其偏遠山區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晉城市澤州縣從2016年開始推出“一元公交”惠民工程,縣域內所有公交線路票價1元。同時,依托公交網絡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發展鄉村旅游。從2020年6月20日開始,晉城市域范圍內“城際(縣際)、城市、城鄉、旅游、鎮村”五級公交體系全部執行1元票價,率先成為實現“一元公交”市域全覆蓋的城市。
澤州縣的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激活了人流、物流,也在改變著當地百姓的生活方式。這不正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嗎?這個題選對了!
平時雖然有關注“一元公交”,但到了具體操作層面,還得好好思量一番:“一元公交”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很多便利,是聚焦一個方面還是面面俱到?晉城市很大,采訪人物和采訪點怎么選?分社記者都是“獨行俠”,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要不要做成融媒體產品?
雖然在報題的時候我主動舍棄了脫貧類題材,但是慣性思維還是想往脫貧上靠,因為我在做功課的時候了解到,很多農民利用“一元公交”將土特產賣到城里,所以在出發采訪前,我做了一個設想:“一元公交”是不是能與脫貧聯系起來?
帶著這個設想,我跟澤州縣交通局主要負責同志、匯安公交公司經理和澤州縣融媒體中心熟悉情況的記者開了一個采前會。經過一番探討,覺得“一元公交”給當地群眾帶來的最大好處并不是脫貧,而是對他們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
采訪主題確定了,那采訪地點如何選?采訪人物如何選?
當地記者在采前會上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公交司機跟村民的關系都非常好。偏遠山村里沒有超市,司機會幫村民代購生活用品、交電話費,還會幫村民把土特產捎給城里的孩子。
這點太鮮活了!腦海里一下有了畫面。
初步確定,要以公交司機為采訪切入點,通過呈現司機與村民之間的溫馨故事,來反映“一元公交”帶來的便利。

□2月5日,記者在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樊家村采訪村民。
至于地點,我的想法是,越偏遠的地方,百姓越能感受到這種便利。跟當地了解后,澤州縣柳樹口鎮遠居深山,分布著多個貧困村,是首批試點之一,選這里最為合適。
正式采訪前,我又來到晉城市客運東站,也就是“一元公交”的大本營做前采。
在晉城市客運東站物流配送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快遞,各個鄉鎮和村子的快遞都劃分了相應區域,甚至當地的《太行日報》也是通過公交車送到鄉鎮。公交車每日發車,所以能保證當天快遞當天送到村民手上。
這一點再次給了我靈感:如果能追蹤一件快遞是如何從晉城市送到柳樹口鎮的,并記錄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篇有趣的報道。因為是春節前,我甚至還設想,如果追蹤的快遞是村民在網上買的年貨該有多么完美!
物流配送中心的負責人告訴我,發往柳樹口鎮的快遞每天會送兩趟,我的采訪計劃應該沒有問題。
第二天早上6點半,我便來到晉城市客運東站,有一件快遞在柳樹口鎮最偏遠的樊家村,我興奮得一絲困意都沒有了!7:10,我跟著司機出發了,連續乘坐晉城市客運東站——柳樹口鎮東下村、東下村——樊家村的公交車,兩個多小時一路體驗、一路采訪,通過群像式的寫作方式,將車程中遇到的村民出行故事一一道盡,同時,配發了一個1分24秒的短視頻,記錄下公交車送快遞進村的過程。
其實,這種體驗式采訪隨機性很大。出發之前,我心里也沒有底:能不能遇到合適的采訪對象?收快遞的村民有沒有故事可挖?萬一采訪不理想,可能就要重新再來一遍。
帶著種種顧慮,還是出發了。說來也很幸運,正值春節前,坐公交車回老家、備年貨的村民特別多,聊了一路挖到了特別生動的故事,最后選了四組不同類型的故事呈現。
第一組是68歲王丑旦的“旅游”故事。這位老人冬天跟縣城的兒子住在一起,這次是坐車回村里過年。為了跟老人拉近距離,我嘗試跟他聊家常。聊了半天后,也基本是一問一答,眼看采訪要陷入僵局。
這時,當地的記者跟我說了一句,“很多老人沒事就喜歡坐上公交車到處‘旅游’。”沒想一提到“旅游公交”,老人一下來了興致,自己就開始說起來,“以前周邊的村子都沒去過,現在全市有名的景點都去過了,過了65歲還免門票……”話語間,我能感受到王丑旦的激動和幸福,那種沒想到“老了老了,倒有機會可以好好看看自己家鄉”的幸福。
接下來的三組故事分別是李先果備年貨、樊家村村醫姚海莊的“上班”路、趙香玲收快遞。這四組故事將“一元公交”給當地群眾帶來的便利基本都展現了出來。
本次采訪最后形成了兩個作品,都于2月18日刊發。一個是人民日報客戶端的融媒體作品《開往深山的“一元公交”》,一個是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綜合稿件《在崗位上過年 在堅守中奉獻》。
到這里,關于“一元公交”的報道還沒有結束。
關于晉城市的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沒有挖掘,很多內容無法在報道里全部呈現。
2月23日,我再一次來到澤州縣,對“一元公交”進行深入采訪。這次,我補充采訪了“一元公交”在帶動鄉村旅游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把當地在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中引起的矛盾和解決方案展現出來。4月2日,通訊《一元公交,開進太行深處》在人民日報社會版頭條刊發。
至此,關于“一元公交”的報道暫時告一段落,也許后續還會有新的故事。
“一元公交”這個選題,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去做,完成度也比較高。梳理自己的采訪筆記,先后采訪了包括交通局、公交公司、村民、司機等各方面30余位采訪對象,雖然有很多采訪對象沒有呈現在報道里,但是這些采訪都以一種看不見的形式讓故事更加飽滿。最后再來復盤整個采訪過程,有兩點自己的思考:做好策劃,事半功倍;采訪扎實,報道自然成。
當然,也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開往深山的“一元公交”》配發了7張照片、1張資料圖、1個短視頻,表現形式豐富。但遺憾的地方是,這次采訪拍攝視頻總時長1個多小時,素材非常豐富。但限于時間和視頻制作能力,有很多精彩的畫面沒能剪輯進去,要繼續提升自己新媒體產品的制作能力。
我2018年入職人民日報社,第一年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做編輯,2019年9月來到山西分社做記者。做編輯的時候,覺得自己坐在辦公室便能知天下事,但來到分社卻發現,每次采訪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越是深入基層越是感受到天地之遼闊,越是感受到自身之局限,關于基層故事的狹隘想象時時刻刻被打破。

□2月5日,記者在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樊家村公交車站采訪司機錢衛利。

□2月5日,記者在晉城東— 柳樹口鎮公交車上采訪乘客。
對我們年輕記者來說,從大學接受新聞專業教育的時候就處在一個媒介劇烈變革的時代,給了我們更多的表達方式。與此同時,大家每天被信息洪流所裹挾,新聞產品生產速度加快,很難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個選題。
來到分社后,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的變化,讓我可以慢下來,與基層干部、群眾百姓深入接觸。分社給了記者充分的空間,我現在已經實現了“選題自由”,唯有踐行“四力”,多走、多看、多思考,我手才能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