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大棚中科技感滿滿》
當前傳播生態環境不斷變化。媒介形態更加豐富、傳播手段日益多元、傳播話語不斷更新,不斷增多的“變量”正在重塑傳播格局,這對新聞生產實踐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對深處變革中的新聞記者提出了新課題。
時代變遷同樣提出新使命。縱觀國內外,中國率先控制疫情,經濟發展風景這邊獨好。不斷發生的新聞事件、涌現的感人事跡、迸發的中國活力為新聞報道提供了廣闊天地,更加凸顯了記者記錄時代、存檔史料的責任。
當傳播生態變革與時代變遷疊加,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更好地從事新聞內容生產制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今年年初,我國經濟社會加速恢復、鄉村振興不斷推進,這都為報道創新提供了新題材。人民日報2月3日在頭版頭條刊發的千字通訊《大棚中科技感滿滿》就是記者探索的成果。記者踐行“四力”,走進田間地頭,以河北石家莊市無極縣王村大棚里的科技之變,采寫了文風樸實鮮活、內容新穎詳實的新聞報道,展示了鄉村產業發展歷程。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抵達新聞現場是記者的職責使命。最好的新聞在現場、最生動的故事在現場,讀者最迫切想知道的也在現場。“走基層”就是讓記者放下電話、離開辦公室,撲下身子、沉下心來,到廣袤田野里抓“活魚”。
1月初,河北石家莊、邢臺等地相繼出現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根據報社安排,我們奔赴河北參加前線抗疫報道,近20天的時間里,圍繞著生活物資保障、高風險地區疫情防控、隔離點建設、患者救治等主題,采寫了一系列報道。在采訪中我們深刻感受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堅實支撐。居家隔離期間,保證生活物資供應備受輿論關注。在采訪中,一條線索令人眼前一亮:無極縣王村每天向石家莊供應1萬斤蔬菜,為穩定市場供給作出重要貢獻。一個村莊為何有這么強的生產能力?蔬菜產業為何能夠如此興旺?問題的背后是亟待開掘的新聞空白。
在即將離開石家莊之際,我們接到了“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任務,縈繞在心的疑惑成了報道線索——到王村去尋找鄉村產業發展的“密碼”。
從石家莊市區到王村,不到1小時的路程,我們走得磕磕絆絆。因大霧封路,在高速路口心急如焚等待,瀕臨放棄之際云開霧散;因疫情防控要求,多條路段封閉,繞行了3個縣;登記、測溫、出示證件……在不同卡口,一遍遍重復著同樣的流程。一大早出發,下午兩點多才到達目的地,我們顧不上吃飯一頭扎進大棚里。但正是走進了村里,我們看到鮮活的現場,聽到了質樸的語言,驗證了新聞事實。
以現場為窗口,觀察微觀細節。從一句話線索到一篇生動文章,支撐起新聞報道的是豐富細節。王村如何選擇發展蔬菜大棚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曲折探索?在與農民的交談中,勾勒了“過去時”現場:“剛開始,起土墻,搭草簾子,可棚里采光不好,溫度上不去,蔬菜生長沒有后勁。”“他們啥好就學啥,咱的大棚中科技感滿滿,蔬菜產量增加了1/3,成本還能降不少。”在溫暖如春的大棚中“望聞問切”,細描出“進行時”現場:“以前黃瓜秧一長高,咱就掐頭。如今掌握了落秧技術,用夾子隨時調整秧苗高度,省時省力。”兩個現場構建了王村蔬菜大棚發展路徑,即堅持科技創新,從粗放式發展向現代農業不斷轉型。

▲ 記者申少鐵(左一)、王浩(前排右二)在河北無極縣王村大棚里采訪。

▲ 記者申少鐵(左一)、王浩(左二)在河北無極縣王村采訪。
以現場為窗口,可以洞察時代發展的波瀾歷程。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充分學習相關政策理論,摸清“天氣”,展示惠農強農富農的“三農”政策:王村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對其他村莊有何借鑒意義?文章以小見大,吸納“地氣”,展示“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文風連著作風、體現黨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所有情感、思想最終通過筆尖流淌在紙上,是新聞生產各種環節的集合。如果采訪停留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打電話,故事靠“大媽”、觀點靠專家,那么,寫出來的報道一定是空泛枯燥的,文章也不會有鮮活生命力。樸實文風必定是用扎實作風、真摯感情塑造而成。本篇報道在改文風、轉作風上積極探索,說農民話、講農民事,用樸實的語言將讀者和農民緊緊聯系在一起。
用真情實感轉文風。“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歷”。敘事“視點”決定了從誰的角度看問題、誰在說話、說什么話,更決定了話語立場。黨報記者應該堅持從群眾的視角看問題,多傾聽群眾心聲,多說群眾的話,為群眾的喜怒哀樂而動情。在本篇報道中,我們為群眾開心而開心:“高峰期間,村里每天可外運蔬菜1萬斤以上。”被群眾的干勁所鼓舞:“建設標準化園區、引進蔬菜加工企業、發展觀光旅游,讓村民們靠著大棚,口袋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在采訪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全身感官,捕捉現場細節。蔬菜大棚里的暖意、米白的小花、鮮紅的草莓、大拇指長的黃瓜,都化成了新聞報道中的細節,讓新聞有了濃濃的趣味。這些生動的語言只有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獲取,是最珍貴、也是最值得挖掘的新聞寶藏。

用真知灼見轉文風。文以載道,都說新聞是易碎品,但是新聞史上不少名篇不僅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更成為珍貴史料。新聞產品延長“保質期”,需要添加思想“底料”。新聞報道不應僅僅停留在現象,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苗頭看趨勢,將基層實踐抽象成為可供參考的理論思想。多年來,“新春走基層”涌現了不少有思想的報道。我們在此次采寫中,對標優秀作品,多問一個“為什么”“還能如何”,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總結鄉村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從農民樸實的話語中,一個個關鍵詞浮現出來:“產業化”“科技”“規劃”“產業鏈”,這些關鍵詞成為一條條暗線,增加文章的理論深度。
人民抒寫歷史,新聞報道的主角應該是人民。黨報記者要緊緊依靠人民,講好人民的故事,傳遞人民的聲音。黨的新聞報道必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記者深入田間、農家、工廠,記錄廣大人民群眾奮發向前的精神面貌。在本篇新聞報道中,我們堅持讓農民群眾作為新聞主角,用農民群眾的積極探索構建文字敘事結構。
文章刻畫出農民攻堅克難的精氣神。改革發軔于田野,也必將在田野中不斷深化。歷史上,一篇篇反映農民大膽探索的報道,不僅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更刻畫出我國農民的群體風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各地積極探索。村民牛慶科有8個大棚,從2005年開始,他去壽光學習了10多次。種植大戶張建平話語樸實,“他們啥好就學啥”。本篇文章正是通過一個個細節,展示農民用改革破題的精神氣質。
文章刻畫出農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氣神。從大棚里忙碌場景寫起,訂購電話響個不停、額頭上布滿汗珠,種種細節勾勒出村民張建平的辛勞。文章主體著重描畫村里多年來升級溫室大棚、改進種植技術、科學規劃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等,大家邊干邊學,把改革融入產業發展的點點滴滴中。文章以村支書的期盼作結尾,“村里制定了‘路線圖’——走產業融合的路子”,更體現了發展鄉村產業,改革創新不停歇。
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此次采寫經驗化作創新動力,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當好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