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掃健康碼后還要手動登記,真有必要嗎?》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各項防控工作,如何才能做到科學、精準?在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交流活動中,筆者行走基層一線調研采訪,撰寫了評論報道《掃健康碼后還要手動登記,真有必要嗎?》,稿件通過剖析一些地方信息登記表中明顯出現填寫內容隨意、難以辨認或是信息明顯失真等現象,聚焦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并呼吁對失真、存疑且可能潛藏一定風險的“二次登記”進行糾偏。稿件于《新華每日電訊》發(fā)出后,受到廣泛關注,被150余家媒體刊登或轉載,對實際工作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這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總結的漢樂府詩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
“緣事而發(fā)”,不僅體現在漢樂府詩,也逐漸傳揚為中華文化所倡導的重要創(chuàng)作方式。新華社對評論報道的重要要求之一,即是“緣事而發(fā)”“抓住新聞事件,緊扣時代脈搏”。
回顧評論報道《掃健康碼后還要手動登記,真有必要嗎?》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緣事而發(fā)”的具體實踐。
在基層一線采訪時,筆者留意到一個特殊但具備一定共性的現象:進入小區(qū)、銀行、商場以及一些單位時,在公眾掃描健康碼點擊“進入”之后,不少地方還提出要求:填寫個人信息進行登記。憑借健康碼“綠碼通行”之余,為何還要多一道登記的“關卡”?
按照踐行“四力”的要求,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調研。基層走訪時,也會更加留意需要“二次登記”的地點,并更加關注具體的登記要求、實際執(zhí)行情況,以及相關單位和各界群眾對于這種做法的認識和評價。“腳力”到了,調研就有了初步收獲。部分受訪基層干部坦言,開展登記是源于上級部門的要求,之所以要登記,是為了在防控中,如果發(fā)現有異常情況,便于通過登記表中的信息“按圖索驥”,及時確定、聯系相關人員。
這樣的規(guī)定,出發(fā)點雖然可以理解,但執(zhí)行中面臨著明顯的變形走樣問題。具體表現為:填寫信息時,有的登記表中明顯出現了填寫內容隨意、難以辨認或是信息明顯失真等現象,占用了時間卻實效有限,“二次登記”儼然成為“走形式”“白折騰”。
筆者把借助“眼力”所觀察的現象,寫入了文中,記錄下這樣的現象——“有的登記表中,同一頁出現了多個‘王先生’‘李先生’,真假莫辨;有的內容填寫,字跡潦草,或是加入圓圈、波浪線等符號,難以進行識別;有的電話號碼的位數明顯不對,但也無人詢問或者糾正……入口處的值守人員,并不關心填寫的具體內容,只是機械要求每個人在表格內進行填寫”。
“緣事而發(fā)”,著力深度聚焦“真問題”。因此,稿件將關注點聚焦于掃健康碼后的“二次登記”的“走形式”現象,以及淪為“白折騰”后的深層原因。
評論報道是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應是結合調研進一步思考的過程。“怪象”背后,“癥結”何在?要通過“腳力”“眼力”發(fā)現問題,更要通過“腦力”思考問題,探尋現象背后的邏輯。
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公眾在掃描健康碼時多愿意配合,信息登記環(huán)節(jié)為何出現多重問題?
結合調研以及廣泛采訪,稿件也試著進行了分析,歸納梳理了許多人的共同擔憂:一方面,從登記內容來看,不少登記表中,不僅要求寫明姓名、手機號等,還要寫下性別、身份證號等諸多信息,需要填寫的信息較多,登記者對于個人信息是否會泄露有著現實擔憂。
另一方面,對于所登記信息的具體用途、登記本填滿之后將會被如何處理等,登記者往往并不清楚,容易心生顧慮。多重原因疊加之下,登記本上的信息自然容易出現隨意化或是明顯失真問題。
登記后,能否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所登記的信息,究竟用于何處?尤其是當下,公眾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日益提高,對于個人信息的泄露有較多擔心。如果不能有效消除這一焦慮和擔憂,信息的真實性自然無法保證,進而直接影響登記工作的實際效果。
除此之外,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這樣的“二次登記”,不僅給公眾增加麻煩,還潛藏風險。畢竟,不同的人,登記都用同一支筆;有的地方,提出了要對公用筆進行消毒,但頻率很低,再加上,長時間不進行消毒或更換的登記表本身就可能成為傳染源。
走形式的填報過程、易失實的填報內容、存在風險的填報方式……評論中,對此進行了逐一分析,層層遞進論述,將“真問題”進行全面呈現,有理有據。
通過踐行“四力”,同樣深刻感受到:防控疫情,不能“層層加碼”,同樣不應“隨意設卡”。“二次登記”,貴在實事求是,不應隨意為之,反之,難免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之后,如何推動解決問題更為關鍵。評論報道的特色之一,在于同步可以呈現對于“破”與“立”的思考。
錘煉“筆力”,筆者把所見、所訪、所思寫入稿件之中,并反復推敲打磨,以確保行文準確、嚴謹;與此同時,文中也提出這樣的呼吁與倡導——對于低風險地區(qū),“綠碼”通行之外,是否可以探索減少或者取消“二次登記”?對于中高風險地區(qū),如果在特定場所確有登記必要,是否應著力加強核驗,或是以信息化手段推動線上填報?
事實上,在許多地區(qū),通過掃二維碼記錄通行信息和身份信息等方式,已經在實踐中有效應用,并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掃健康碼之后還要登記,真有必要嗎?》在《新華每日電訊》“一線觀察”欄目刊登后,轉載眾多。在新華社客戶端上,稿件點擊量迅速突破百萬,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上游新聞、工人日報客戶端、南方PLUS客戶端以及《楚天都市報》《濟南日報》等150余家媒體轉載或刊登,稿件還登上當日的新聞“熱點榜”,引發(fā)熱議。
稿件發(fā)出當天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了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有關情況。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新聞發(fā)言人在發(fā)布會中強調:我們再次重申,精準防控、科學防控至關重要,對返鄉(xiāng)群眾的“亂加碼”就是“亂作為”,就是懶政。希望各地繼續(xù)精準落實好相關措施,特別是精準落實好屬地、部門、單位和個人的“四方責任”,既要落實好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又盡可能為人民群眾減少影響,讓這個春節(jié)充滿溫度。其中,“既要落實好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又盡可能為人民群眾減少影響”的理念,與評論《掃健康碼之后還要登記,真有必要嗎?》中的呼吁高度契合。

□圖1 記者梁建強(右)在湖北省崇陽縣農村采訪。

□圖2 記者梁建強(二排中)在武漢抗疫一線采訪。

□圖3 記者梁建強(左一)在江西省寧都縣農村調研。
作為一名在疫情防控主戰(zhàn)場湖北、武漢全程經歷疫情防控工作的新聞記者,筆者深知,疫情防控的成果是多么來之不易,因而,更希望承擔起新聞記者應有的使命,貼近一線觀察、記錄,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秉筆直書,為夯實防控工作添磚加瓦。
正因如此,圍繞疫情防控工作,筆者曾撰寫報道《捐贈物資的發(fā)放不能是筆“糊涂賬”》,呼吁“讓‘愛心’盡快流向最急需的地方,相應的責任必須夯實;對于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人員,必須重拳懲治!”;《“應檢盡檢、應收盡收”不能打折扣》,呼吁“大疫當前,相關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更要多一些感同身受、將心比心,讓疑似或確診患者心有所依、難有所助”;《健康證明別再“一碼歸一碼”》,呼吁“健康證明,亟待拆除跨區(qū)域互認中的‘關卡’,別再‘一碼歸一碼’”“讓‘健康碼’真正成為‘通行證’”等,均對實際工作產生了一定推動作用。
回顧這條評論報道的采寫過程,正是因為踐行“四力”,才抓到了新聞“活魚”。以后的新聞采寫工作中,要更加堅持踐行“四力”,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深度聚焦疫情防控等工作,繼續(xù)履行好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的應有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