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道官沖的守望》
中國的鄉村從來都是鮮活的。這份鮮活,既來自于那些從土地里“長”出來的人,也來自于他們為擺脫貧困束縛而奮斗的變遷史。
在道官沖,我體會到了這份鮮活。
300多年前,一支黃姓客家人遷居道官沖。開荒拓野,起屋造宅,他們期盼著再造一個新家園。本著“靠山吃山”的生存之道,他們曾一度靠變賣林木為生。習得手工造紙技藝后,生產竹紙成了他們最重要的謀生手段。
如果以當代觀照古代,這或許是一種令人心生向往的田園生活。但真實的生活往往與這種詩意南轅北轍。生存下去才是根本。
制料、踩麻、扛簾、焙紙……手工造紙是個“苦營生”。當別無選擇時,它可以養家糊口;而當有其他出路時,這門傳統技藝自然就成了“雞肋”。尤其是面臨工業造紙沖擊,村民們寧愿打工,也不愿堅守于紙槽前。
對道官沖人來說,古法造紙本質上是一門“揾食”技藝,其消亡就像村里出走的村民,這是他們作為主人的價值選擇,也是傳統農耕文化衰落的必然。當他們決定出走時,這項營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必將消亡。
而對熱衷挖掘保護湖湘非遺的李鋒來說,彼之“雞肋”,卻是我之“珍寶”。古法造紙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所在,非但不能任其消亡,而且要保護和傳承下去,讓它在子孫后代中繼續留存,繼續閃耀,繼續活態傳承。
如何讓村民“重操舊業”,讓非遺“在地活態傳承”?這是李鋒在道官沖遇到的最大難題,也是貫穿此次采訪的主線和脈絡。
解決方案似乎并不復雜:只要讓非遺從一種艱難的堅守變成一個有奔頭的產業,讓村民們從中受益,他們自然會愿意留下來。
但實際操作絕非易事。鄉親們的思想問題、發展建設中的利益分配問題,可以說是當前中國鄉村發展面臨的普遍性問題。李鋒們想要在道官沖有所作為,首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這不是一件易事,且有的是前車之鑒。
作為“外姓人”的李鋒們,在與村民的合作過程中,出現過哪些“摩擦”,又如何“彌合”;作為宗族觀念頗強的客家人,村民們又如何接納這些“外姓人”?其中的故事和沖突,成了我在做這篇報道時最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不止存在于道官沖,更是廣袤中國大地鄉村振興進程中具有樣本性質的鮮活案例,沒有回答就沒法前進。

□圖1 臨近春節,道官沖年味漸濃,陳美蘭正在和鄰居一起制作客家人的節日美食“箬葉粑粑”。陳美蘭和丈夫在村里經營的“六食堂”,半年收入約6 萬元。

□圖2 作者在村內采訪。

□圖3 作者在村內采訪。

□圖4 去年下半年,鄭冬連(右)花5 萬元將房子改成了民宿,半年收入上萬元。隔壁的侄媳家平時給游客提供餐飲,兩家人“吃住一條龍”。
“不拆別人家的灶”;自掏腰包做“田野調查”;建設過程中盡可能選用村里的勞力……在與村民的相互守望中,李鋒這樣的“外姓人”,成了掛在村民嘴邊的親人,曾經的“空心村”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非遺生態村”。
采訪過程中,就像李鋒們剛到道官沖時那樣,我也嘗試著盡可能融入到這個山區村落之間,去探尋真實的“道官沖路徑”。
與村民一起做客家美食“箬葉粑粑”,跟非遺傳承人學習古法造紙,和羊倌聊家長里短……短短兩天多的蹲點采訪,顯然無法回答所有的疑問。但當我擯棄了以往居高臨下式的觀察之后,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李鋒和村民們的共存共進之道,感受到了道官沖村民的獲得感,更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特殊脈絡。
2018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當下,越來越多李鋒這樣的“新鄉賢”“新村民”,正在積極推動鄉村建設、傳承鄉村文明、參與鄉村治理。昔日渴望掙脫深山老林束縛的道官沖人,正在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上,奮力書寫新的振興篇章。
愿所有鄉村都如道官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愿鄉村振興中,有越來越多愿意投身的“李鋒”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