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觀看《新春走軍營 新春年貨送抵喀喇昆侖邊防一線》

掃碼觀看《新春走軍營 海拔5100 米高原上的戰地新年》

掃碼觀看《新春走軍營 直擊15 式輕型坦克高原實彈訓練》
2020年4月以來,中國西南邊境局勢日漸升溫。10月下旬,我作為軍事記者奉命來到喀喇昆侖山脈班公湖畔,真正成為一名向往已久的戰地記者。在戰地一線,我所承擔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邊境沖突,及時取證,為軍事外交提供輿論法理支撐;二是積極介入邊境一線宣傳報道,為滿足國內民眾對邊防局勢的關心關注提供一手信息。然而,在對峙一線開展宣傳報道并非易事,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考驗,更多的是對時局的把握,對新聞信息披露程度的考量以及對社會輿論的預判。
高原邊防苦不苦?苦!
我此行正好趕上冬季,是一年中高原環境最惡劣的季節。高寒、缺氧、干燥,讓置身其中的我和戰友們倍感不適。在山脊一線,夜間溫度將近零下30攝氏度,即使是在白天,七八級的大風也使人的體感溫度極低。此外,受特殊的邊境局勢影響,這里沒有半點手機信號,無論是記者還是解放軍官兵,與外界的通聯機會都十分寶貴??梢哉f,“苦”是這里的常態,也是新聞報道中最難把握的點。
誠然,渲染“苦”更能襯托出高原官兵的吃苦精神和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可愛,有博大眾同情之功效。然而,這可能在輿論導向上讓大眾產生片面的判斷。
在喀喇昆侖戰地駐守的4個月,我和戰友們居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坑道里,爐子自己燒,吃水自己打,就連去趟野戰廁所都要在寒風中走上幾百米,唯一能夠接收外界信息的設備就是一臺電視機。4個月里,我真切地經歷著戰地的“苦”,感受著戰地的“苦”,也在思考著戰地的“苦”。“苦”是客觀條件所致,受限于這里的惡劣環境、高海拔、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特殊的邊情,這里很難有如內地一般的后勤保障水平和文化娛樂生活。然而,從上到下各級都關注著這里,想盡方法讓這里的官兵有盡可能好的衣食住宿條件和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如實報道邊防官兵的真實生活狀態,不僅能夠穩定國內民眾對一線局勢的擔憂,更有助于展示我軍強大的后勤保障和國防動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懾作用。這正是采編《探訪高原駐訓生活》這條新聞的初衷。
在具體制作這篇新聞時,我不斷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讓高原官兵的生活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為此,我采取體驗式報道的方式,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跟戰友們一起踢足球,在戰地與官兵一同品嘗香氣四溢的火鍋。此外,在拍攝方面,我們也做了針對性策劃:
1.在拍攝高原戰地足球賽時,我作為記者參與其中,與官兵同場競技,增加代入感;在拍攝手法上,參考網絡上較為常用的運鏡方式,讓畫面更有動感,更好地展現高原官兵的青春活力;
2.在拍攝高原洗澡方艙和軍營超市時,我們注重捕捉細節,如軍營超市里來自家鄉的特產等,不僅展現出軍營后勤保障的成效,更透露出其中的人文關懷;
3.官兵品嘗戰地火鍋的拍攝則參考了美食類紀錄片,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拍攝每一道美食以及官兵品嘗美食時的神情,讓不少觀眾隔著屏幕也“嗅”到了戰地火鍋的香氣。
《探訪高原駐訓生活》這條新聞較為有效地呈現出現代化人民軍隊的后勤保障建設成就。在微博上,基于該新聞衍生的話題成為熱搜話題,閱讀量超過1.3億,不少網友在評論區中對這種報道方式表示認可,這讓我倍感欣慰。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應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調“政治家辦報”。邊境一線的新聞報道不同于平時的新聞宣傳,稍有差池則有可能泄露軍事機密或違背軍事外交方針。為此,我從新聞策劃階段起就極其注意以上問題。《15式輕型坦克首次列裝新疆軍區高原駐訓部隊》《首批軍人保障標識牌配發高原部隊》《直擊15式輕型坦克高原實彈訓練》等新聞在規避風險的同時,配合邊境局勢進展適時發布,讓國內民眾充分了解我軍邊防備戰能力水平和官兵亮劍制勝的決心意志。
在《直擊15式輕型坦克高原實彈訓練》這條新聞中,我們同樣注重發揮記者的作用,通過記者的參與、體驗,讓這場看似普通的射擊訓練變得更接地氣,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采訪對象上則專門安排了一級軍士長張紅軍這樣的“兵王”,增加新聞事件的專業性與可靠性。
當然,如果說上述幾條新聞意圖較為“直白”,那么《新春年貨送抵喀喇昆侖邊防一線》則更加委婉。在了解到新型野戰會餐食品即將運抵邊防一線的消息后,我們及時跟進,從專機運抵高原到分發至一線部隊,我們全程跟隨拍攝,一方面反映出軍委機關對高原邊防官兵的牽掛;另一方面也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高原汽車兵的堅毅與無畏;第三則是通過山脊一線“無意”拍攝到的國產某型坦克,低調展示我軍在邊境一線軍事斗爭準備的狀態和人民軍隊捍衛祖國領土的決心。
高原最缺的是氧氣,最不缺的是感動。《海拔5100米 高原上的戰地新年》就記錄下了這樣的感動。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和戰友出發前往海拔5100米的邊境某駐勤點位,旨在全程記錄駐勤官兵的戰地除夕。

□本文作者參與戰地足球賽。

□本文作者在邊境某執勤點位拍攝。
前往邊境的道路并非坦途。一路上,我們要翻越海拔5100米的秋迪儉格拉達坂,100多道“之”字形彎路讓人一陣陣惡心、眩暈;然而,更危險的是道路極其狹窄,最窄處僅有2米多寬,車輪邊緣就是幾米深的陡坡。
其實在1月下旬采編《新春年貨送抵喀喇昆侖邊防一線》這條新聞時,我曾乘卡車經過這段路,每到轉彎處,卡車的車頭總會探出道路邊緣一點,讓人有一種懸在半空的錯覺。細細想來,對于這段山路,我只是個過客。4個月的戰地采訪,我只是到過這里十幾次。而我的戰友們——那些擔負運輸任務的汽車兵——卻常年在這條通天險途上馳騁,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
在山下的營地集結,皚皚白雪將這里裝點成童話般的世界。然而,就在不遠處的山頭上,外軍對我們一行虎視眈眈。盡管從軍十余載,但在山脊一線和戰士們過年對我來說還是頭一次。極低的氣溫讓這里的儲備水全都成了固態,炊事班長在每次做飯前都要提前將凍得硬梆梆的冰融化。對山上的戰士們來說,這些早就習以為常。椒麻雞,拉條子,手抓飯,還有上級配發的戰地餐食……沒多大功夫,炊事班就將年夜飯準備妥當。地窩子外面,戰士們用石子在地上擺出巨大的“亮劍”二字,原來,這個單位的前身正是電視劇《亮劍》中大名鼎鼎的獨立團原型。
說是跟戰士們一塊過年,但作為記者,記錄山上的駐勤官兵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地窩子里,連長德里木熱提和戰友們聚在一起,氣氛輕松愉快,戰友專程從山下帶來的家人祝福視頻也讓山上的官兵驚喜萬分。而當大家分享家人寄來的信件時,戰士邵宇航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看著剛剛半歲多的孩子的照片,七尺男兒竟泣不成聲。去年年中,接到執行邊境控守任務的邵宇航義無反顧辭別妻子和剛剛滿月的孩子,隨隊來到邊境一線,這一走就是大半年。離別時,邵宇航將孩子的照片揣進上衣口袋,只要有空都會拿出來反復凝視。半年時間過去,孩子的照片已經被他翻得皺皺巴巴。這一幕是我未曾預料到的,也是這一天最讓我觸動、最讓我感同身受的。2019年11月23日,我的孩子出生,原本大年三十回家探親的我卻在到家的當晚接到赴武漢執行抗疫報道任務。大年初一,逆行出征,那一天我的孩子剛滿2個月。結束了武漢抗疫,我又奉命奔赴南海,之后又是中印邊境。可以說,整個2020年,留在北京的時間不足三分之一,陪在妻兒身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相似的經歷讓我難掩內心的情感波瀾,強忍著的淚水竟不爭氣地在眼眶里打轉。

□本文作者前往邊境某駐勤點途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情感的共鳴正是作為記者的我在采訪路上不斷尋求的態度與溫度。
如今,我離開戰地一線已兩月有余,可是每每聽到邊境的消息,都會回想起那些被高原紅日曬得黝黑的面龐,那些被狂風吹得皸裂的雙手,以及那些不顧一切誓死捍衛國土的勇士。這時,總有一個熟悉的旋律回蕩在腦海:“親人和朋友請多原諒,戰士在和平中默默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