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在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如何對外講述好中國脫貧故事是中國媒體的重要課題。作為青年媒體人,我們在踐行“四力”的采訪中深深領悟到:必須到新聞一線去,必須撲下身、沉下心、走下去,用眼睛親歷變化,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心靈激蕩生活,才能采制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報道。
為了展現中國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做好對外傳播和報道,我們中國日報網策劃推出“曉”康之行系列視頻報道,我們帶領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外籍記者馬修(Matt),一同深入中國各地,與人們溝通交流,通過外籍記者的親身經歷和外國人視角,邊走邊看邊拍攝,在行進過程中去真切感受和呈現中國為脫貧致富付出的努力。
我們的中外攝制團隊一行來到了廣西,這是“曉”康之行系列報道的其中一站。我們全程帶著思考“走”、帶著責任“走”、帶著感情“走”,真正去錘煉我們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廣西的大部分采訪地點都在農村、山區,我們乘坐高鐵、大巴、采訪車等交通工具,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翻高山、越田野、到田間地頭,總行程超過3000公里,走到了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柳州市柳城縣等多個縣市區?!澳_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報道過程中,我們總共采訪拍攝7天,每天起早貪黑、商量思路、反復取景、認真拍攝、詳細采訪,前后深度采訪拍攝了十多位采訪對象的故事,采訪筆記總計超過60頁。
好故事是要在新聞一線花時間去認真挖掘的。近年來,螺螄粉風靡中國甚至世界,作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這個美食也逐漸成了地方脫貧致富的好幫手、金鑰匙,是廣西的重點扶貧產品之一。在柳州市里高鎮螺螄養殖基地,當地人說,這里的交通不太方便,但是養殖螺螄卻保留了天然優勢,地勢群山環抱,依山傍水,很多地下河都是泉水,非常適合養田螺。我們采訪和拍攝了養殖基地負責人阿勇的故事,他是青年創業者,2017年開始流轉土地,2019年他配合政府一起給村子做規劃,幫助貧困戶和村民一起養殖螺螄。我們的外籍記者Matt在阿勇的鼓勵下,也換上了養殖人員的工作服,在田間地頭體驗了一把撈螺螄的快樂。田里的村民們,耐心地教Matt怎樣撈螺螄,還把自己撈上來的螺螄放到Matt的籃子里……他們不斷通過肢體語言和歡笑聲與Matt交流著,仿佛語言不通也不是一個問題。
撈螺螄是一個看著好玩,實際上特別不簡單的工作。為了確保呈現效果的生動,我們拿著攝像機多次下到田里拍攝,到了田里才發現,我們的腿很快就都深陷在泥里,感覺都使不上力,每次移動,雙腳都會越陷越深,稻田里的水甚至都沒過了大腿,手里的拍攝機器也顯得越發沉重。但我們都被村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深深感染、深深打動,忘卻了手中機器的重量,那一刻只想著拍出最好的效果。
隨著螺螄粉在網絡上的走紅,它已經從不知名的美食,成長為年產值幾十億元的龐大產業。作為螺螄粉的供應商,阿勇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為了幫扶貧困戶,政府和養殖基地每年免費提供一些螺螄,并無償在基地養殖。養殖螺螄的收入加上在基地工作的工資,幫助很多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村民們也很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他們說“會把螺螄養好,讓未來的日子過得更好”。
在與村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和他們聊天,更多地去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故事,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相信,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光明。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以及螺螄粉產業的蓬勃發展,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也能與世界緊密相連,并通過互聯網展示和銷售當地的特色產品,我們也祝愿并相信這條致富路一定會越走越遠。

掃碼閱讀《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1

掃碼閱讀《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2

掃碼閱讀《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3
尋找故事的腳步還來到了具有2300年歷史的廣西桂林龍勝縣的龍脊梯田。當地人以前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如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家戶戶開民宿,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回家鄉。以前寨子里道路難行,供電不足,現在有平整的馬路,還有便捷的網絡,以及慕名而來、絡繹不絕的游客。對于貧困戶開民宿的銀行貸款,政府會承擔部分利息,并且銀行的工作人員會上門辦理業務。每年一到旅游黃金期,景區幾乎家家戶戶的民宿都是爆滿。因地制宜開發民族文化、民族節慶、民族美食等旅游產品,推動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村寨,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
在廣西的采訪中,三江侗族自治縣也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傍晚,在熙熙攘攘的游客正沿著村里蜿蜒的巷道走來,這些人要去的地方是村里標志性的庭院,在那里等待他們的正是百家宴。侗族百家宴是侗族人民傳統的待客習俗,是一項體驗度極高的旅游產品,三江在發展旅游業中融入百家宴、攔路迎賓、蘆笙踩堂、多耶等環節可以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對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效促進旅游地經濟發展。四面八方的游客品嘗侗族美食同時也被少數民族無與倫比的熱情感染著。同時,百家宴也是三江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旅游業帶動百家宴發展,促進群眾就業,促進農產品的銷售。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自然風光每年吸引上萬游客參觀體驗,為村民創造收益。經過旅游部門多次的提升打磨,成為特色旅游品牌。當地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了文化旅游飯。
我們在采訪和對話中深深感受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村民的思想也與時俱進,他們通過網絡平臺拍攝家鄉美景,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家鄉,這幾年的游客數量也翻了好幾倍。很多部門還推出以旅游為重點的微信小程序,遵循“互聯網+旅游服務”的發展理念。滿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各項需求,提升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三江通過實施“一部手機游三江”項目,輻射帶動程陽橋景區、布央茶山景區、丹洲景區等景區貧困群眾脫貧。2020年1至8 月份,全縣共接待游客388.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0.4億元。三江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三江文化和飲食獨具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其中侗族大歌、多耶、蘆笙踩堂等以及侗族農民畫、侗族刺繡、侗寨木建筑讓游客領略獨特的民族風情,侗族打油茶、侗族酸菜、酸肉等可以讓游客體驗舌尖上的侗族味道,是旅游消費扶貧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三江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包裝打造,將民族文化與旅游相結合,開辟一條文化旅游富民的新路子。村民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也讓日子過得欣欣向榮。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布央仙人山,我們結識了一對茶農夫婦。在政府的幫扶下,他們把自己生活的舊閣樓改造成了民宿,耕耘自家的茶園,打出了自己的茶葉品牌,是一個很有意義和代表性的故事。他們說,以前村里的茶葉沒有市場,因為沒有暢通的銷售渠道,但是隨著電商平臺的興起和旅游業的發展,布央村民現在不僅可以通過在網絡賣茶賺錢,同時還會得到政府補貼,也從景區門票中得到分紅,而旅游行業的發展也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布央仙人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茶農,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見證了村民們近年來越來越富庶的幸福生活。

□加拿大籍主持人Matt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里采訪當地村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踐行“四力”的采訪中,我們在接觸到每個廣西百姓的身上都感受到了一股向上的力量。習總書記說,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在廣西期間的采訪中,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感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自然生態、民族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在碰撞融合中迸發出的生命活力和光明“錢”景,讓我們對“精準扶貧”這四個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曉”康之行,不只是讓海內外受眾知曉中國扶貧之道、中國脫貧攻堅之成就,也是一次讓我們這些青年新聞工作者體察國情民情、體悟政策內涵的“心靈奇旅”。“曉”康之行,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