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

□4月29日,評委代表曹林在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優秀作品交流活動中發言。(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作為青年報人,祝賀獲獎的青年記者同行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參與“四力”交流活動,從后臺走到前臺,表達作為評委的看法。
記者與評委的關系有點“復雜”,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個活動考驗著青年記者的“四力”,其實也考驗著評委的“四力”:腳力,為評選跑了好幾次新華社。眼力,盯著電腦看幾百篇稿件,很費眼。腦力,選哪一篇放棄哪一篇,都要給出理由,腦子不夠用了。筆力,有評委給每一篇入選的作品都寫了點評和評委手記,加起來比一篇評論長多了。
想起前幾天刷屏的一篇博士論文致謝,一句話觸動人心: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論文送到你的面前。看記者同行這些走基層報道,有同樣的感覺: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把報道送到公眾面前。這些作品在刷屏中溫暖和影響了社會,作為評委我也深受觸動:記者在踐行“四力”,我們坐在電腦前被他們的“四力”報道所感染,也在不停地“走”著:今年就地過年,雖然沒有“走”春運,沒有回家,但從“春運母親”等報道中、在心中走了很遠,一邊走,一邊思考著那些命運被改變的普通人,思考我們這個國家深刻變化的紋理。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我們走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年味兒,就有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
今天我站在這里,既是評委和讀者,也是多年來“新春走基層”報道實踐的參與者,也負責協調本報今年的走基層報道。一開始就介入了報道過程,每天都能看到各家媒體把最新的報道轉到群里,看到部門領導的部署、點評和點贊,看到主辦方每天為催發“記者手記”而忙碌?!靶麓鹤呋鶎印币呀涀吡诉@么多年,怎么讓一個常規動作走出新意?怎么最大程度上把年輕記者的創造力激活?怎么在疫情管理流動受限的情況下讓報道走起來?怎么在新媒體時代讓報道更鮮活更貼近年輕人更有表現力?怎么避免報道的自娛自樂,而讓無數的人、無窮的遠方、無盡的細微變化體現出來,并讓廣大受眾有報道的代入感、對話感和認同感?!八牧Α苯涣骰顒优υ跒椤靶麓鹤呋鶎印辟x予創新力,激發活力。
這種專業的、立體的“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創造了交流的平臺,有交流的介質,有交流的內容,形成一種專業的驅動力。記者想著要通過“手記”去向別人呈現走基層過程,他“走”的意識會更強,否則沒手記可寫,憋出來擠出來會被同行嘲笑,逼著自己必須走深走透。
評獎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形式,不僅是獎勵下基層的好作風、好作品,也是用公信力給“四力”助力。作為評委,我看到了主辦方為了提升獎項公信力在制度設計上所做的努力,真是充滿敬意。為了讓每一個優秀的作品不被遺漏,不因為單位人數多少而影響作品入選,不因為照顧平衡而犧牲優秀作品,不因為傳統分類影響報道創新,主辦方作了很多創新,打破諸如文字、攝影傳統分類,7個獎項充分體現了融合優先的理念,推動社會建設獎更是首創,引領建設性新聞。第一輪記者和評委雙重投票,評委有落選作品的打撈權,淘汰和選優都要給出理由,強化記者個人參選身份,弱化單位身份。這些設計,需要背后做大量的工作,做很多細碎的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主辦方“四力”的考驗。他們在后臺工作,不會自我表揚,我有義務從評委視角給他們點贊。
在我看來,“四力”交流活動不僅是一次活動,它更是一種新聞專業共同體的召喚,新聞學界、業界、學刊、學會、管理部門,一起推動“走基層”專業實踐走得更深,離基層更近,讓這個專業和行業更好地為公眾、社會和國家服務!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再次祝賀獲獎的同行,致敬那些“用腳采訪、用筆還原”的“四力”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