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濤
近年來我國水稻產業發展迅速,伴隨著氮肥的大量施用、矮稈密植品種水稻大面積推廣,紋枯病等病害經常發生。病害發生時如不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會造成嚴重減產。水稻紋枯病是一種以菌絲體侵染水稻葉鞘的病害,屬于土壤傳播真菌性病害,與白葉枯病和稻瘟病并稱為水稻三大病害。
1 水稻紋枯病的傳播途徑次級侵染源
水稻紋枯病病菌主要通過越冬侵染在土壤中菌核,植株病殘體和受侵染種子為初級侵染源,菌核萌發后產生的菌絲和孢子形成會繼續侵染水稻葉鞘,條件適宜時在葉鞘表面產生菌絲。水稻紋枯病田間通過浮在水面上的浮動傳播,最初水稻基部葉片會有圓形墨綠色斑點出現,呈現水滴狀分布,逐漸擴散變大形成不同大小的橢圓形侵染帶,隨著病情推進,最終連結成帶狀圓形病斑。癥狀最早見于植株基部,偶爾也會感染水稻葉片和莖稈、稻穗。病害嚴重時持續破壞水稻莖部輸導組織,病菌在侵染葉鞘后達到一定數量級后會繼續上移,侵染上一葉位的葉鞘,嚴重時造成葉部和稻穗失水而死亡。而在抽穗后侵染會形成大量癟谷和白穗進而嚴重影響產量。當外部溫濕條件變得不適于生長時,立枯絲核菌會收縮形成菌核,此時菌核掉入土壤中或依附在植株殘體中。一旦環境條件變得相對適宜后,菌核會再度以上述方式侵染宿主作物。
2 水稻紋枯病的傳播特點
2.1 病害程度與初始入侵菌量、田間溫濕氣候條件等因素有關
首先,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上季菌核殘留量有關,一般新稻區或移栽前徹底清理菌核的地塊發病較輕,而菌核聚集的老稻區發病較重。
2.2 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病菌侵染
當夏季外界氣溫持續穩定在18~33℃、相對濕度66%~95%區間范圍內都可發生,其中溫度以23~30℃、相對濕度90%左右最為適宜,這個防范的關鍵期間,在田間管理上一定要注意防護。若前期陰雨天氣,氣溫偏低,濕度大,則病情蔓延放緩。而后期雨水減少,天氣干燥病情會得到抑制,當氣溫降低20℃以下時,田間發病延遲。
2.3 不同品種抗病性差異較大
一般來說,粳稻抗病能力強于糯稻品種;高稈品種強于矮稈品種;晚熟品種強于早熟品種。除此之外,高密度種植,田間通風透光的條件,灌溉深度過大,施肥過晚以及氮肥施用過量等等都會降低水稻生長期的抗病能力。
3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
3.1 田間管理防治法
首先,生產上主要是以選育莖稈粗壯、葉窄而挺、葉片中蠟質細胞豐富的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采用機選、風選或者清水清洗除去摻雜或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其次,加強田間日產管理,播種前,將田間早期殘留的病株殘體及帶病雜草徹底清除。灌水期初期,將水面上漂浮菌核打撈清理,以最大程度減少的初期病原菌侵染源。保持適當種植密度,使得植株充分通風透光,減少高溫高濕情況發生。最后,適時適量施肥,尤其要施足量底肥,按照不同生育期對氮磷鉀硅肥需求量及時添加,以保持抗病性。
3.2 化學防治法
化學防治依然是水稻紋枯病最普遍有效的方法,主要措施是通過種子消毒和噴藥保護兩種方式。常用試劑有井岡霉素、噻呋酰胺、三唑酮、百菌清等,其中井岡霉素最為廣泛和持久。但病原菌對單一藥劑的抗藥性是農藥試劑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長期大量施用單一藥劑會使得病原菌抗藥性增強,因此篩選與井岡霉素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蟲藥劑是最前沿的課題之一,近年來包括己唑醇、30%愛苗乳油(主要成分為苯醚甲環挫和丙環唑)等新型藥劑均已投入使用。
3.3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和抗生素組合起來控制植物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現已發現100余種細菌和真菌可用于紋枯病防治,有一些已經取得積極的防治效果和生態效益。新一代生物農藥的普及運用將迅速化解抗性菌株帶來的病害危機。開發新型復合藥劑,并研發其適用劑型,對今后生產上防治紋枯病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