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清
摘要: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具有波及范圍廣、突發性強、傳播速度快、危險性大等特點,是威脅南方水稻健康生長的主要病蟲害之一。目前我國南方已有多個省市發生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侵襲面積高達千萬畝,失收面積百萬畝。南方水稻幼苗期、分蘗期、孕穗期都可以受到該病毒侵染,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綜合防治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屬病毒病,為斐濟病毒屬,除了侵染水稻外,還可威脅玉米、小麥、高粱、稗子等作物。該病毒可在水稻、玉米、小麥等禾本科病株上越冬,病毒的高效傳毒介體主要為白背飛虱,當其飛到病株上,病毒會傳染至白背飛虱,被傳染的白背飛虱可感染其他健株。不同成長階段的南方水稻感染黑條矮縮病會呈現不同的癥狀,但總體來講,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危害性較大,且傳播速度快,突發性強,甚至造成水稻停止生長或絕收。因此,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業防治措施
1.1 優質選種,減少發病
選擇優質耐病品種,即選擇植株莖稈粗壯、抗倒伏性強的水稻品種,可以緩解白背飛虱對該病毒的傳播。如中浙優10號、甬優15號和甬優5552這兩個不同系列的水稻對該病的感染率相對較低,可以降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病率。
1.2 水旱輪作,科學排布
采用水旱輪作方法,即在旱地輪作中安排一茬水稻,或在水田輪作中夏季安排一茬旱作物的輪作,這種耕作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消滅水田中帶毒的殘留苗和禾本科雜草等初侵染源,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肥力的恢復。同時,南方水稻插秧時,要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控制,減少由于密度過大造成的稻飛虱大面積侵襲。
1.3 適期播種,合理施肥
采用適期播種的方式可以明顯降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危害,同時有關部門可以積極推廣塑盤拋秧、機械插秧等栽培方式,通過推遲水稻的落谷期,縮減秧齡,這樣可以錯開飛虱成蟲的遷移高峰期。同時,水稻種植時降低氮素化肥使用,增施磷、鉀等有機肥,可以顯著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2 物理防治措施
2.1 使用防蟲網
使用防蟲網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進行有效防治,即在常年發病去覆蓋大面積的防蟲網來阻止飛虱對水稻的侵襲,防蟲網可以采用40目,材質為聚乙烯,從水稻播種至插秧進行全程大面積覆蓋,可以顯著減少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病率。
2.2 使用殺蟲燈
使用殺蟲燈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進行有效防治,可以通過使用市面上出售的太陽能殺蟲燈進行防治,每10公頃安裝6~8盞太陽能殺蟲燈即可獲得有效防治。
3 化學防治措施
3.1 藥液播種
雖然水稻幼苗期、分蘗期、孕穗期都可以受到該病毒侵染,但以幼苗期的破壞性最大,因此要加強幼苗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可在播種前將種子用藥液浸泡后再進行播種,即種子先用清水浸泡10小時左右,再以10%吡蟲啉500倍稀釋液浸泡12小時后播種。也可以采用拌種,即種子露白后,每千克稻種使用吡蟲啉拌種后再播種。
3.2 噴施藥液
在水稻秧田期有飛虱侵襲的稻田,將病秧苗拔除,切勿隨意亂丟,應收集后統一深埋處理。同時,在秧田期至拔秧前3天噴施藥液用于防治飛虱發生,藥液可按每畝稻田10%吡蟲啉60克和適量水混合進行噴霧,主要噴施部位為水稻中下部。
3.3 大田防治
大田移栽時若發現病株一定要徹底清除,移栽后早期發現水稻發病,可拔除并集中深埋,移栽早期發病的植株可通過化學藥物(如蕓苔素+寧南霉素+烯啶·吡蚜酮)治理最后恢復,但若發生在移栽后后期,可導致水稻減產20%~30%,若沒有進行藥物防治,甚至顆粒無收。
4 結語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危害性雖大,但是通過科學的綜合防治技術,可以從源頭上和傳播途徑上控制和降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病率,最大程度的保障南方水稻健康生長,確保農民增收增長。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