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超 趙佳鑫 李含鈺 鄧雨心 劉雅雯

摘要:遼西北農村地區雖已全部脫貧摘帽,但農村經濟發展能力依然很弱,除了自然條件的制約之外,農民合作社整體質量不高、帶動輻射能力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彰武縣為例,就遼西北地區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進行研究,旨在助力遼西北地區提升脫貧質量,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質量;發展;對策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發展農民合作社已成為各地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遼西北農村地區多年來在遼寧縣域農業經濟發展中一直居于后位。彰武縣作為遼西北貧困程度最深、致貧原因最復雜、脫貧難度最大的縣雖然在2020年初已整縣脫貧摘帽,但提升脫貧質量、鞏固扶貧成果任重道遠。該縣現有農民合作社雖然數量不少,但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都不足,推動該縣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是當務之急。
1 彰武縣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1.1 土地流轉先行
實現農業合作社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前提條件是將土地“聚零成整”,具體路徑就是對農戶承包的土地進行流轉。彰武縣對土地流轉的嘗試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早在2015年彰武縣作為全省試點率先完成了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流轉土地50萬畝;后續兩年進一步確權轉化,到2017年已流轉土地79.8萬畝,同年彰武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啟動確權土地互換并地工作;2018年完成889個村民組農戶承包地互換并地工作,將44.2萬塊細碎地塊合并成12.4萬塊,并地面積達97萬畝;2019年頒發新版土地經營權證8.7萬份,流轉土地70.7萬畝。2020年繼續引導和鼓勵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增長趨穩
彰武縣的農民合作社主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為主。近3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2019年新增82家,2020年新增84家,增長率基本持平。示范合作社創建成績一般,連續2年沒有國家級示范,2020年省級示范社還比2019年少了1家,示范社比例僅為0.33%。
1.3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發展迅速
彰武縣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2018年各村村集體通過土地轉租、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經營模式進行土地流轉,為建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奠定基礎。2019年正式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183家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登記賦碼工作,2020年184個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級集體股份制合作社。截至2021年2月,彰武縣共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184家。
2 制約彰武縣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
農民合作社數量上的增加并不代表其拉動經濟發展能力的增強,只有高質量的合作社才能真正強村富民。整體來看彰武縣農民合作社的實力、活力和帶動能力都顯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2.1 規范化建設不足
近年來,彰武縣農民合作社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宣傳培訓滯后,農戶對合作社的組織架構、章程制度、社員權利義務以及相關法律并未深入了解,只知道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政府補貼或優惠政策,為了獲得政策紅利而盲目登記、茫然運作的合作社不在少數。部分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缺乏或流于形式,不能履行內部監督職責,使理事長或占股權多的“大戶”利用合作社的名義為自己牟利,或者出現“搭便車”的行為。合作社內部管理松散,尤其缺乏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賬目,合作社的要務和賬目不能規范記錄和及時公開,財政補助資金后期監管不到位,不僅讓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社員與社員之間利益聯結關系松散,而且失去了制度管控風險這道防線,加大了合作社的經營風險。
2.2 對空殼社清理不及時
管理部門對農民合作社運營的動態監測不到位,有些合作社已經沒有農戶實質性參加,也沒有實質性的生產經營活動,屬于有名無實的空殼社,但管理部門沒有及時排查清理,還列在統計名單中。彰武縣共有184個行政村,目前有33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4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計3515家,平均每個村19家合作社,存在求數量、重項目安排而輕質量、輕運作管理的情況。這種量大質低的現象無疑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和資源的浪費。
2.3 社員整體素質偏低
彰武縣各村年輕人多外出務工,留守農業的以中老年人居多,合作社成員年齡偏大,受文化教育水平低,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對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學習掌握的較慢。除了少數種養殖大戶、鄉村能人外,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數較少,致使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有限。再加上農業科技人員、大學畢業生不愿駐村工作,合作社缺少輔導員,社里的財務人員、檔案管理人員都由社員兼任,業務能力弱,進一步限制了合作的規范化建設和發展。
2.4 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度大
彰武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小、融資難的問題。目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主要采用 “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模式,資金來源主要由扶貧資金和社會資本構成,因為有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紅利加持,所以融資規模雖然不大但渠道還算暢通。相比較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度較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兩個渠道。內部融資主要由社員的股金構成,額度有限;外部融資主要來自于農信社或商業銀行貸款,但由于合作社抵押資產少,固定資產變現難大,導致擔保落實困難,所以申請貸款難度較大。近年來嘗試用“兩權”抵押進行貸款,但覆蓋面有限。融資難問題導致彰武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
2.5 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缺乏創新
彰武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多,但多采用“合作社+農戶”的傳統發展模式,缺乏與其它經濟主體的多元融合。專業合作社經營的重點往往只有生產+銷售這兩個環節,雖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規模生產集中銷售,但農戶坐等收購大量存在,而且銷售的多為初級加工的農副產品,合作社產業鏈短,服務范圍小,產品附加值低,利潤十分有限。再加上電商網絡體系2020年才初步形成,電商人才少,倉儲物流、技術信息相對落后,導致專業合作社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
3 推動彰武縣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規范化建設環境
農民合作社作為市場經濟經營主體,優勝劣汰、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趨勢,而規范化建設是提質增效的基礎。近年遼寧省為了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彰武縣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社員了解相關政策文件。不僅要了解國家的扶持政策,也要知曉合作社的建設要求,營造建設環境,讓規范化建設成為常態。對新成立的合作社統一準入要求,有固定辦公場所、有合作社標牌、有規模產業、有章程制度、有電腦能上網、有財務賬目,做到起步規范。對原有的合作社分批分層逐步統一標準,建立標準化建設項目庫,同時加強動態監測。每年管理部門對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開展檢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進行記錄和上報。
3.2 規范財務管理,建立監督和審計制度
修訂完善農民合作社財務管理和會計制度,要求合作社社務、財務公開,對于沒有專業財務人員的合作社鼓勵開展委托第三方代理記賬。對規模較大的合作社更要嚴格落實財務會計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和管理人員在財務管理流程中權責明確、各司其職,可以設置財務理事長一職,強調財務人員的責權。如財務理事長年初做好財務預算報理事會審批;日常經費支出須向理事會申請,經理事長和財務理事長審批后方可執行;財務人員必須認真審核財務收支憑證,對不符合財務制度規定的款項有權拒絕受理,賬目日清月結;監事會定期查賬等。對于培育的示范社實行集中審計制度,加強財政補助資金的后期監管。為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部門可以考慮在有條件的合作社推廣使用會計電算化專用軟件。
3.3 健全退出機制
除了每年的規范化建設檢查外,可以考慮建立本縣合作社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摸清各村合作社的運營情況,本著清理空殼社、整改待規范社、獎勵示范社的原則,分類指導、分類處理。對連續兩年未有實質性經營活動并無繼續發展條件的“空殼社”進行注銷。對注銷程序進行簡易化,確保退出效率和清理效果。
3.4 提高社員素質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步伐,鼓勵大學生和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村創業,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把有入社意愿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戶吸收到合作社來。除了常態化集中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培訓活動外,對合作社的理事長、監事長、財務人員、檔案管理員等進行分類培訓,提高不同管理崗位人員的業務能力。組織合作社的骨干成員到示范社參觀交流學習,重點學習先進經驗。政府部門加強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選聘熟悉政策的人員到合作社擔任專職或兼職輔導員。支持合作社與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對接,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3.5 破解專業合作社融資難題
在社員股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主要從外部解決融資難問題。第一,加大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規模和覆蓋面。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進行抵押,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項目。該融資方式的前提是政府部門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如完成確權登記頒證、搭建流轉交易平臺、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等。第二,引進社會資本。政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合作社的同時吸引企業或個人投資者投入資金,為合作社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打破合作社資金來源單一、規模小的局限。第三,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合作社在發展電子商務、打造品牌精品、參加展示展銷、開展示范創建等領域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第四,完善政府增信機制。政府搭建平臺,聚集金融機構向合作社傾斜,加強合作社與農信擔保機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建立“政銀擔險”對合作社的支持服務體系,通過金融杠桿放大政府的支持效應,緩解農民合作社融資難問題。
3.6 創新經營模式
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需要當地政府、村集體、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等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建立諸如“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龍頭企業+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龍頭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農戶”等模式,政府多協助、合作社重組織、農戶主生產、企業管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多措并舉共同發力,激發合作社的潛力、活力,最大限度發揮合作社的優勢。農副產品的銷售可以依托各類平臺嘗試“電商+微商+直播”等模式,打造網紅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農機類合作社主要為本縣域和周邊縣域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彰武縣政府可以開發農機服務手機App,引導農機合作社和農機手進行注冊,需要時農戶可以網絡約機,合作社線上接單、現場作業,提供更高效更周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