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觀眾剛與《早春圖》中的一家三口攜手春游而還,又步入《虢國夫人游春圖》《蘭亭集序》再賞美景……近日,北京衛視播出的文化類綜藝《書畫里的中國》,讓眾多古代著名書畫作品展現出勃勃“生機”。
以書畫揣摩中國人千百年前的生活狀態,從中找尋貫穿古今的情感共鳴,節目總撰稿、總編劇喬魯京表示,在《書畫里的中國》,觀眾與嘉賓共同挖掘經典書畫作品細節,了解畫中故事,分析作品美學元素,探索民族精神的傳承。
虛實相合 “人在畫中行”
首期,王剛與兩位助理從書畫作品中向觀眾走來,先是在 《臚歡薈景圖冊》之“香林千衲”中穿行,隨后畫面由“虛”轉“實”,三人離舟登岸來到現實中的節目拍攝地——萬壽寺。通過數字繪景、3D復現技術、影視演繹等呈現手法,《書畫里的中國》讓傳承千年的書畫文物及其蘊含的歷史故事“活”了起來。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以書畫為主體的文化類節目,《書畫里的中國》并非一檔純粹的棚內文化綜藝。節目錄制地萬壽寺有“京西小故宮”的美譽,其前身是唐朝古剎聚瑟寺,歷經明代萬歷,清代康熙、乾隆、光緒等兩個朝代的數次修繕,形成了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的建筑格局。節目中,王剛和嘉賓會不時走出攝影棚,來到這座凝聚了不同朝代匠人心血的園林中,體味歷史演變。
這種行走在歷史與當代、書畫與現實之間的虛實相濟之感,成為節目一大特色,而這一靈感則源自主創團隊對于節目主題的設計。在喬魯京看來,《書畫里的中國》主題設計涵蓋四個層面的內容:首先,通過對細節的分析,挖掘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密碼,講述背后的歷史故事;其次,每期設定一個能夠和當下觀眾共情的分集主題;再次,通過三到四件國寶級書畫,為觀眾展現作品的美學品格和審美價值;最后,凝煉出當期節目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從文化密碼、歷史故事、藝術審美到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共同形成了這檔節目的獨特風格。”
古今融通 永葆好奇心
“萬千風物 一期一會”,這句喬魯京設計的slogan(口號)是貫穿《書畫里的中國》的創作主題。10期節目,通過這些穿越流光的經典書畫作品,為觀眾展現千百年來的思想傳承?!耙黄谝粫?,既是節目組與觀眾的約定,也是節目創作樣態的直觀體現。
喬魯京表示,節目組為10期節目分別設計了獨立的主題,希望通過這些主題找到與當下觀眾內心情感共通、思想共情的連接點。 “譬如首期主題是‘生機,更直白的表述就是‘春天在哪里?!?/p>
節目通過《早春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蘭亭集序》這三件作品,向觀眾展現了1000多年前古人在春天的娛樂生活,包括他們會做些什么,有什么樣的心情。喬魯京認為,無論節目采用什么樣的創作手法、有何創新,首先都要解決情感上的問題?!皠撟髡咭3趾闷嫘?,好奇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戀愛、如何喝茶、如何表達感情等,將這份好奇心分門別類,然后納入同一主題之下,就很容易找尋到古今之間的共振點?!?/p>
通過對書畫作品的解讀和對背后故事的發掘,主創團隊發現古人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歡離愁與當今社會的人們并無不同。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并未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生巨大的變化,中華文化在傳承的同時,始終有一種情感貫穿古今。在這種設定下,古今情感的融通成為每期節目創作的 “錨”,在各期不同主題交織下,穿越古今的“萬千風物”也隨之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古今關系不再是單向的存在,歷史通過影視畫面來到當下,觀眾和嘉賓攜手回到過去,實現了真正的雙向互動。
對話總撰稿、總編劇喬魯京:做書畫鑒賞領域的“擺渡人”
《綜藝報》:書畫鑒賞領域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節目如何讓“門道”和“熱鬧”和諧共生?
喬魯京:如果把門道和熱鬧看作一條河的兩岸,很多人是站在熱鬧這邊,專業的內容則在另一邊。我們希望這檔節目是“擺渡人”的角色,節目不見得真能將誰渡到對岸,但至少給每件國寶級書畫作品15分鐘的展示時間,讓愛好者能夠沉潛其中、細致體驗,節目盡力呈現出更多細節和背后的故事,幫助觀眾獲得更多感悟。
《綜藝報》:每期嘉賓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喬魯京:每期不變的組合是王剛老師與北京臺的兩位年輕主持人。同時每期還會有一位藝人飛行嘉賓,以及文化歷史方面的權威學者參與。每期節目結尾,也會邀請中國知名書法家親筆題寫當期的主題關鍵詞。飛行嘉賓主要以普通人視角或者觀眾視角參與,與專家學者共同構建起更具層次感的嘉賓體系。
《綜藝報》:書畫鑒賞類節目的創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喬魯京:此類節目要注意將專業的精英意識轉化為大眾化表達。這需要創作者了解和熱愛這個領域,要有自己的專業判斷、價值判斷。在創作過程中要把握正確的創作方向,能夠在正史、野史、戲說之間有明確的判斷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