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正榮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主要研究傳播學理論、新媒體、國際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領域。
構建短、中、長視頻協同發展的生態系統才是當務之急的正題與正解
近來,各地主流媒體機構都已經完成或者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整體看,各家主流媒體都最為重視視頻發展,這非常符合網絡發展規律與趨勢,也適應了媒體融合發展及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要求。就目前來說,視頻流量已經占據了互聯網流量的90%,視頻表達已經成為主流敘述方式,除了原有的錄制視頻,去年以來暴漲的直播也已經成為視頻表達的常態。據2021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較2020年3月增長7633萬,占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00億,占網民整體的88.3%。
如何判斷視頻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和具體發展脈絡與路徑,成了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難點和重點之一。有的主流媒體機構將“十四五”發展的重中之重放在短視頻上,而非短中長視頻生態體系建設上,這就有點“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感覺。近年來,短視頻大流行是有原因的。技術使其生長有了可能,3G時代還不能保證其技術可能,有了4G技術,其帶寬、傳輸速率及時延有了巨大進步,同時智能大屏手機等終端普及都使得短視頻有了起步的技術條件;市場使其成熟有了土壤,互聯網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細分化,移動端應用普及化和下沉化,使得人們的網絡消費變得更加隨時隨地,即碎片化、場景化、移動化和短時化。用戶的參與與自我表達需求和能力提升,自媒體及短視頻表達門檻降低等,大大推進了短視頻行業的壯大與成熟。同時,短視頻因其短、便捷、簡易等特征,迅速多元化,從搞笑搞怪的娛樂類起步,到情境再現、技能分享、網紅IP、街采、創意剪輯、微劇、微紀錄片、微綜藝、宣教推廣廣告等,快速豐富了品類,以滿足各種市場細分與垂直用戶;政策與監管的相對寬松也使得短視頻行業發展有了自我發展的良機,但是“搬運工”“剪刀手”遍地,抄襲雷同,版權保護日益成為短視頻乃至包括中長視頻在內的整個視頻行業的發展障礙。從短視頻行業存在的問題和長遠發展來看,優質內容供給不充分、商業盈利模式不明晰、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已經成為短視頻發展的 “三座大山”。
既然視頻已經是互聯網上的主流表達方式和敘事模式,那就不應該只是短視頻單刀突進,而應該是短視頻、中視頻、長視頻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的生態系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種視頻樣態都有其所長所短。
其實,目前的視頻樣態就是一種用二維方式對全息社會的表達,這種表達依靠時間和空間來呈現。視頻的短、中、長只是按照時間長度的相對劃分,普遍認識是10分鐘以內的,特別是3-5分鐘以內的可以稱為短視頻;10-30分鐘左右的可以稱為中視頻,15分鐘左右為常見形態;30分鐘以上的可以稱為長視頻。
短、中、長視頻的差異不僅僅是時間長度,還在于屏幕的大小及其呈現方式。盡管所有長度的視頻都只是長與寬的二維畫面呈現,但是短視頻更多的是在小屏,并以豎屏為主;中視頻更多是在小屏、中屏,并以橫屏方式呈現;長視頻則在大屏、中屏,以橫屏方式呈現。
短、中、長視頻的區別還在于敘事體系不同。敘事主體相對有所差別,短視頻更多的是UGC,中視頻更多是PUGC/UGC等,而長視頻更多是OGC/PGC等。敘事篇章結構也有所不同,短視頻追求效率優先,而適當犧牲內容長度與深度;中視頻追求效率與敘事容量兼顧,因而在適當長度中追求信息有效容量的飽滿;長視頻追求容量優先,因此內容深度與廣度是首選。敘事功能與應用也相對有差異,短視頻更多地訴諸情緒傳達;中視頻則相對從容地訴諸情感建構與呈現;而長視頻則充分地展示細節、過程,通過人物、場景、情節等完整地敘述情與理,構建情與智的能力最強。
“十四五”時期是互聯網迭代升級的關鍵時期,是進入互聯網下半場,檢驗平臺經濟、平臺媒體與平臺社會功效的關鍵時刻,更是媒體融合發展與全媒體建設的尖峰時刻,因此,構建短、中、長視頻協同發展的生態系統才是當務之急的正題與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