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張曉婉

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
——元·丁鶴年
集園藝技巧、繪畫美學及詩意韻味于一身的盆景藝術,在清代備受青睞,除服務于民俗日常,更為皇室所鐘愛。“攢青葉里珊瑚朵,疑是移根金碧叢。”“亞盆漫憶辭東嶠,作友何須倩老松?”清代帝王不僅將盆景賞玩作為樂事,還在宮廷設置了培植盆景的場所——南花園,如遇重大節慶、典禮,還會特別定制盆景式樣,以寄美好愿景。

清末 慈禧太后與宮人合影照片照片中慈禧太后端坐正中,一群女眷侍立在旁,左起分別為瑾妃、容齡、德齡(二人為外交官裕庚之女,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為慈禧女官)、容齡之母和光緒皇后(隆裕太后)。照片邊角可以看到幾座上放置盆景的側影。它成為晚清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
盆缽、幾座等盆景器不受天氣、時令影響,遺存較多,依托畫作、書籍亦可還原其真實面貌。清宮盆景所用盆器,質地多為瓷,但不乏陶、銅、紫砂、琺瑯、玉石等;造型奇巧別致,長方、正方、八方、葵花式、竹節式不勝枚舉;盆壁彩繪或為清麗雅致的青花,或為妍麗明快的粉彩。小件置于書齋、寢殿,大件置于廳堂、庭院,各有所得。幾架的作用在于突出景觀,提高盆景觀賞效果,以為陪襯。清代幾架主要繼承明式家具形制,裝飾工藝更加華麗,常用鑲嵌、雕刻、彩繪等技法。造辦處更是利用珠寶、玉石等珍貴材料制作工藝盆景,再現花、草、樹、石造型,四時不滅,又裝點宮室,彰顯皇家氣韻的同時,融技藝、自然和想象于一體,移天縮地,不下堂筵而能坐窮泉壑。
南京博物院珍藏清代宮廷文物數量眾多,其近期舉辦的“日月煙霞納一盆——清代宮廷盆景器珍賞”展覽,即通過各式盆景器和文獻材料,集中展示了清宮盆景藝術的表現力和宮廷生活美學。借盆景藝術一隅,探宮廷美學之貌,呈現自古以來追求精致生活、自然生活、美好生活的夙愿。

清乾隆 景德鎮官窯冬青釉竹節式水仙盆清宮舊藏。水仙盆整體造型為夸張的不規則竹筍,內折沿,平底內凹成圈足,足端平切,有四個支燒點。釉色瑩潤,褐釉點飾以表現竹筍須根。胎釉結合處稍有粘砂。

清康熙 景德鎮官窯“福祿壽”三星圖六方花盆花盆胎體比較厚重,通體作六邊形。設六只如意式角足。花盆的口沿、足端外沿與折角處皆起陽線。外壁罩白釉,沿面繪竹葉、靈芝、松樹段裝飾帶,腹部六面分別繪福、祿、壽三星紋。這種折沿造型的花盆于康熙官窯多見。
清代康熙朝以來不斷擴建明代舊苑,至乾隆朝京城形成以“三山五園”為核心的皇家園林集群,另有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等離宮別苑。康熙、乾隆二帝雅好廣泛,支持宮廷景觀植物種養和管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設掌管皇家苑囿的機構——奉宸苑,其下屬機構“南花園”負責栽培宮廷花木盆景。
清宮中的主要庭院、廊道和殿堂都擺有盆花(多配幾座),按時令年節陳設。其來源包括內廷種養、朝臣進貢及國外引種,來自西洋的花卉品種包括含羞草、晚香玉、萬壽菊等,在《胤稹十二美人圖》《平定臺灣戰圖·清音閣演戲圖》等清代繪畫作品中皆有描述。
燕閑清賞,雅趣不絕。康熙皇帝曾將產自山西五臺山的“金蓮花”引到低海拔地區栽植;乾隆皇帝住在避暑山莊時,曾親自帶領士兵采集野花,種在庭院里。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附庸風雅,皆有大量吟詠和描述植物造景的詩文。

清 鎏金銅胎填琺瑯菱花式盆芙蓉石梅花盆景清宮舊藏。盆口朝外一圈飾藍色T字紋,盆腹飾蓮花紋。盆面以碎寶石鋪地,芙蓉石制成滿樹五瓣梅花,燒藍花托,銅鍍金花蕊,襯以靈芝玉片、青金石假山、銅片小草,寓意梅壽長春。
受天氣物候和人工養護的限制,天然盆景保存困難,而仿生盆景彌補了植物凋零的遺憾。這種利用珠寶、玉石等珍貴材料仿造自然盆景而制成的工藝器物,不僅有豐富的花、果、樹、石造型,其命名也充滿吉祥寓意。
清代仿生盆景的制作水平和數量皆為歷代之最,耗費工本,富麗奪目,主要集中在國力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其是雍正、乾隆二帝對器具制作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且各有喜好。
清宮盆景由“景”“盆”“座”三要素構成,瓷類盆缽主要出自“御窯廠”,其他多來自“造辦處”,用料奢華,精美絕倫。清宮盆景常用于年節慶賀、庭室裝點、供奉中堂或貢于佛前。其他御用器物上也常有盆景形象,其中代表君子高格的梅、蘭、竹、菊等頗受帝王青睞。
天子大婚是清宮中最重要的慶典之一。清宮共有四位皇帝舉行過大婚儀式,其中最為隆重的是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與阿魯特氏的婚禮。檔案記載,自同治六年至十一年(1867年至1872年),清宮專門成立了大婚禮儀處,負責皇帝大婚事務。在納彩禮、大征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巹禮、朝見禮、慶賀禮和賜宴禮等大婚儀式上,多有盆景裝點,且對栽種的花卉、盆器的樣式等都有嚴格規定。

清 文竹刻纏枝蓮壁瓶玉石花景壁瓶下部是木雕座托,中間竹刻花瓶,上部為青玉、白玉、瑪瑙等珍貴材質制成的折枝花卉。而壁瓶中的“纏枝蓮”,則運用了淺浮雕的技法。

清同治 景德鎮官窯黃地粉彩百壽紋瓷花盆口沿外撇,深腹,直壁,圈足。內壁罩白釉。外壁繪黃地粉彩長壽字紋。“壽”字紋是大婚瓷器中比較常見的紋樣。這件器物為清宮舊藏景德鎮官窯器,從形制大小上看與內務府檔案記載“一尺五寸見元”(清代瓷尺一寸約25.6厘米)花盆規格相近,紋飾風格上與院藏同治大婚用“黃地藍彩長壽字紋瓷碗”相同,應為同一時期作品。“壽”字紋花盆除在大婚瓷器中較為常見外,在慶賀萬壽節禮時也常被使用。北京故宮藏《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油畫坐像》中,太后身側一對“壽”字紋大花盆,就與之類似。

清同治 景德鎮官窯黃地紅彩萬福萬壽紋瓷花盆侈口,深腹下斂,砂底,圈足,下有一滲水孔。器內施白釉,外以黃地萬福萬壽紋為主題圖案,口沿飾如意紋,底部為蓮瓣紋。雖然現存大婚瓷中花盆器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黃地萬福萬壽紋確實被用于大婚瓷器中。

清光緒 “大雅齋”黑白彩月季桃花紋花盆口沿下有“大雅齋”紅彩楷書款,其右側鈐橢圓形雙龍紋“天地一家春”篆書陽文印章款。大雅齋白地粉彩花盆的外壁一般多見小波浪釉,而這件花盆外壁的白釉比較勻凈,應該為配合淡雅的黑白彩紋樣特意為之。黑白彩又稱墨彩加粉,它在濃彩重抹的大雅齋瓷器中顯得格外清新雅致。就目前發表的資料看,其僅出現在“體和殿制”和“大雅齋”款瓷器中。
華燈初上,紅杏添妝。一盆盆精挑細選的盆景彰顯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寄予婚姻美滿、多子多福的祝福和“只愿君心似我心”的期許。
“大雅齋”原是咸豐五年(1855年)掛于宮中“平安室”和“天地一家春”兩處的新匾,后被咸豐皇帝賜予懿嬪,即后來的慈禧皇太后,便成為慈禧的專用堂名款。同冶十三年(1874年),為籌備慈禧皇太后四十大壽,內廷計劃修復圓明園,并專命九江關燒造裝點用瓷,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大雅齋”款瓷器。
“大雅齋”款瓷器款式多變、規格不一。據《同治十三年傳九江活計底單》記載,共有33種組合紋飾、5000件左右。“大雅齋”款瓷器以宮廷樣稿為統一標準,以花卉、鳥蝶、昆蟲為主要紋飾,以淡綠地、藕色地、明黃地、藍地為釉色基調,色階豐富,明艷奪目,具有自然靈動之美,彰顯了纖柔清麗的女性審美意趣。

清光緒 “大雅齋”粉彩紫藤喜鵲紋雙圓式水仙盆水仙盆雙圓式造型,方唇,淺腹,下部微斂,平底,下設6只小扁足。口沿面繪藍彩回紋。外壁勻凈的白釉地上繪通景式紫藤喜鵲紋。支燒,底部有支燒點。外壁一側有紅彩“大雅齋”楷書款,其右側鈐橢圓形雙龍紋篆書“天地一家春”陽文印章款;底有紅彩“永慶長春”楷書方款。雙圓式造型始見于隋代白瓷,后來宋代偶有出現,乾隆時期有見。

清光緒“大雅齋”淡綠地黑白彩壽帶烏梅樹紋長方花盆花盆胎體比較厚重,口沿內折,方唇,斜直腹,平底,下設四足。口沿面繪藍彩回紋。外壁繪通景式淡綠地黑白彩壽帶烏梅樹紋,老梅盤虬伸展,三只壽帶合鳴。內壁和底部施白釉,底部的白釉有小波濤。支燒,底部有支燒點。正面一側口沿下有“大雅齋”紅彩楷書款,其右側鈐橢圓形雙龍紋篆書“天地一家春”陽文印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