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南北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加強以及南北戰事的需要,人工河的開鑿已被提上日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開鑿了一條由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這是我國歷史文獻記載中第一條有確切開鑿年代的運河。除邗溝以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為達到稱霸的目的,也紛紛開鑿運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還有集防洪、灌溉、航運為一體的水利工程——靈渠。秦朝能夠統一全中國也得益于靈渠的開鑿,其促進了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也溝通了中國南北的水路交通。西漢初期,政府開始興修水利工程,開挖用于漕運糧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應運而生。
581年,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全國。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開鑿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成為發展的必要。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隋朝便開鑿了一條大運河,其西自大興城(今西安),經東都洛陽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關中地區聯結起來,初步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水運大動脈。唐代通過重開關中漕渠,整修山陽瀆(古邗溝),治理汴河、永濟渠及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漕運網,使得唐代漕運成為我國漕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960年,北宋建立,定都開封,為維護和鞏固政治統治,北宋政權逐步構建了以京城為中心的運河網,其中以汴河、惠民河、金水河等為主要運河水道,環繞京畿,輻射四方。
金元兩朝遷都燕京(今北京),因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需要,打通了河北、山東段運河水道,完善了運河管理機構,并制定了較為嚴密可行的規章制度以確保運河的航運暢通;為實現南糧北運,還圍繞運河建立了一套機構管理制度,至此,溝通南北地區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貫通定型。
清定都北京后,沿襲了明代運河舊河道,因明末部分河道阻塞不通,清初只能改變漕運航線,但在復運行過程中,沿途節節阻滯,部分河道堵塞嚴重,無法恢復通航,最終,清政府只得放棄修復運河,陸續裁撤河運、漕運管理機構。至此,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由初創到鼎盛,由鼎盛到衰敗,由衰敗而完全失修,終于全線斷航。
(選自2020年第11期《黃河黃土黃種人》,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