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選擇及薯種處理
1.1品種選擇
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質量較好的品種直接影響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一是要結合當地種植環境和氣候條件,選擇抗病能力良好的品種。二是在選擇品種時要和當地的種植方式相結合,大多數區域都會使用間作套種的方法,這時要選擇比較矮的品種。
1.2薯種處理
馬鈴薯有休眠期,如果直接進行種植,往往會出現出苗不整齊或者出苗率低下的情況,所以在進行種植之前要讓馬鈴薯的幼苗萌動。在開始播種之前的30 d,把馬鈴薯放在15~25℃的地方催芽,在散光下進行曬種。在開始發芽時把馬鈴薯切塊,每一塊保持為25 g,在切塊時要豎切,保證切塊上面都有壯芽,尾部芽全部淘汰。然后把馬鈴薯種塊放在溫室里面催芽,環境溫度為20℃,在溫室地面上鋪10 cm的土,放上種塊之后再鋪一層土,通常情況下鋪2~3層,用草席保溫,等到馬鈴薯種塊開始發芽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種植。芽短的種塊不能操之過急,可以再催芽,保證出苗高度相同。
2選地及土壤管理
2.1選地
馬鈴薯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種植時,首先選擇優質土壤,以保證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觀察土壤是否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和較高地勢,同時土壤的土質一定要疏松且顆粒大。若土質不夠疏松,就在種植之前施肥或灌溉。
2.2深耕整地
在種植前,要深耕整地,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加強,保肥和抗旱能力得到一定提升,讓馬鈴薯塊莖能夠健康生長。馬鈴薯的根部缺乏良好的穿透能力,深耕整地能夠疏松土壤,使馬鈴薯的根部良好發育,根部的好壞決定著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在進行深耕之前還要充分了解土壤的具體情況,若土壤條件達不到預期,就需先灌溉,然后再深耕。
3播種
在種植馬鈴薯時,施用有機肥最為適宜,因為馬鈴薯的根部缺乏良好的穿透能力,而施用有機肥可以使土壤的物理結構得到明顯的優化,松軟土壤。所以,在播種前要施用適量的有機肥,讓馬鈴薯在后期的生長中有充足的養分,每公頃農田可以施用1.5萬~3萬kg有機肥。在播種時,不同地區播種時間也有所不同,可以通過土層的溫度來確定具體的播種時間。在正常情況下,10 cm厚的土層溫度達到7~10℃時就可以播種。在播種過程中,種植深度要保持在10~15 cm,行距45 cm,株距45 cm。在降雨比較多的地區種植馬鈴薯時,要防止發生田間爛薯的情況。
4田間管理工作
在種植完馬鈴薯后,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用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為馬鈴薯提供優質的生長條件,保證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馬鈴薯生長需要松軟的土壤,所以馬鈴薯在出苗之后要及時深松土地,同時在第一時間清除雜草,保證馬鈴薯根部能夠完整生長發育。馬鈴薯喜肥,因此,在田間管理時要及時追肥。在通常情況下,出苗80%時進行第一次追肥,施用尿素,然后進行灌溉,保證肥料能夠快速溶解吸收。在開花階段,馬鈴薯會快速膨脹,這時需要大量的肥料,需要進行二次追肥,使用一定量的農家肥。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開花階段需要大量的水源,所以要根據當地氣候做好灌溉工作,保證水源充足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過澇情況。除此之外,在收獲之前的10 d就要停止澆水,利于后期儲存。
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問題會影響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所以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同地區病蟲害的爆發時間都有一定的差異,要根據種植經驗來應對蚜蟲和晚疫病等。比如,氣溫不斷上升,降水量也不斷增加,這時容易發生晚疫病,需及時施用農藥,以有效防治。除此之外,馬鈴薯在開花前后都要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在發現病株時要立即拔出,同時撒上石灰。當晚疫病發生時,就要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防治,每公頃施用2 625~3 375 g,與水充分混合后在葉面上噴灑。在馬鈴薯種植和生長過程中,蚜蟲是最嚴重的病蟲害,可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20%的氰戊菊醋乳油2 000倍液、40%的樂果乳油1 000倍液在葉面上噴施。在防治病蟲害時要堅持早發現早治理的原則,避免病蟲害大范圍傳播。
6收獲和存儲
在收獲馬鈴薯時,因其表皮嫩,所以特別容易出現破皮的情況,不但使馬鈴薯表面受到影響,同時還會感染細菌,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所以在收獲之前把馬鈴薯秧收割,然后等表皮變成木栓化之后再收獲最好。除此之外,在收獲時,要分類進行堆放,把出現破損的馬鈴薯單獨存儲。存儲原則是防干、防熱、防凍、防濕,同時還要避光,用來抑制馬鈴薯呼吸,避免馬鈴薯表皮出現綠色斑點。
綜上所述,馬鈴薯作為中國重要的農作物,需深入研究馬鈴薯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提高馬鈴薯質量及產量,提升農戶經濟效益。在種植馬鈴薯時,一定要選擇優質品種,還要為其生長提供優秀的條件,加強田間管理工作,保證馬鈴薯的營養和水分充足。
(甘肅省鎮原縣孟壩鎮人民政府申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