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中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農作物產量及質量不斷提高。但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極易感染各種病蟲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并降低了農民收益。因此,要想降低農作物病蟲害損失,就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要注意提升預報準確度及防治能力。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弱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不良影響,相關人員要努力提升技術水平,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度,提升防治水準,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
1.1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及時
農作物病蟲害具有一定的發病規律和發病時間。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問題,就要把握住病蟲害發病時間,并根據其出現的時間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在防治病蟲害時,若沒有掌握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時間和傳播路徑,很容易導致后期防范不科學,防治效果較差。
1.2防治方式單一
目前,農民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通常采用化學防治方式,這種防治方式容易導致農藥殘留在農作物中,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周邊環境也容易遭到污染。若長期使用化學防治方式,容易破壞農作物的免疫系統,使得農作物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較差。
1.3病蟲害種類過多
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類型較多,例如害蟲數量有幾千種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若種植地區生態環境較差,更易感染各種病蟲害,且危害性較大,害蟲繁殖速度較快,對農業的危害性更大。
2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的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糧食大國。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不科學,將會嚴重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危害國家糧食安全。其中,防治方式不科學、防治時間有偏差是影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中國已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預測預報工作,預測預報工作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蟲害泛濫,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減少人力和物力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推動當地農業發展。預測預報工作可以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3.1開展信息化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要想提升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需要詳細記錄病蟲害發生時間,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從根本上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水平。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作物病蟲害預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員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病蟲害發生時的環境條件、特點和危害程度,為后續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科技手段被應用在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中,顯著提高了預測水平。農業工作者要積極引入先進技術測預報工作,建立病蟲害監測基地,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對農作物生長情況的監測,并根據相關頻率與動向,科學判斷農作物生長情況。
3.2科學選擇防治方式
生物防治技術已經成為了中國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新型手段。它是利用自然規律,在不破壞生態環境與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害蟲天敵來達到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術效果較好,可保護環境,不會造成農藥殘留。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光、氣等物理因素來達到防治的目的。比如,在害蟲頻發區域安裝一些電鐵絲網,當害蟲被鐵絲網內部的燈光吸引過來時,觸碰到電網就會因觸電而死。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達到防治效果,需不斷研究最合適的物理防治工具。
綜上所述,農作物病蟲害對農作物健康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阻礙了中國農業的良性發展。因此,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及時對農作物病蟲害時間和規律進行預測,提高預測水平,防止病蟲害擴散,推動中國農業發展。
(遼寧省凌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