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荔縣糧改飼項目實施成效
大荔縣結合本地的草食畜牧業發展現狀,科學制定了糧改飼項目實施方案,扎實有序開展工作。爭取中央轉移支付資金600萬元,支持130個奶牛、肉牛、肉羊、奶山羊等規模養殖場承擔糧改飼項目完成全株玉米青貯10萬t(面積2 200 hm2)。通過糧改飼項目的實施,全縣優質飼草供應能力明顯提升,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降低了養殖成本,減少秸稈焚燒的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共贏。進一步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走出一條生態循環、優質安全、綠色高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新路子。一是優化了農民產業結構。農民種植優質青貯玉米不但省去收穗、脫粒、晾曬、秸稈處理等程序,而且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升值。提高農民種植效益。農戶種植優質青貯玉米每公頃均純收入較種植籽粒玉米收入提高150%左右,每公頃增收約6 000元左右。二是養殖效益明顯提高。有效降低了飼料成本,牛羊日增重、產奶量有所提高。據調查,在奶牛上應用玉米全株青貯飼喂,日均產奶量增加1~2 kg,能降低牛奶飼料成本300元/t,一頭單產6 t左右的泌乳奶牛,每年可增加效益2 000元左右。肉牛飼喂全株玉米比普通飼喂提前1個月出欄,每頭肉牛可增產節資800元左右。三是進一步規范養殖場建設標準。
2推進糧改飼步伐,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對策
2.1加強糧改飼的宣傳推廣工作
農業、畜牧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宣傳糧改飼相關政策。組建專門的宣傳隊伍深入一線,通過集中授課、現場參觀、座談研討等方式,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普及糧改飼的作用,減少項目實施的阻力。幫助種養主體提高認識、掌握技術、提高收益。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發展情況以及國家新時期對綠色環保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同時當地政府也需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樹立全民的參與意識,加快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規范化發展,為生態畜牧業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2發展循環農業加大糧改飼的推廣
傳統的種植業與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是處于割裂狀態的,要想借助糧改飼促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還需要打破這一狀態,加強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在發展過程中應該保障糧食安全這一前提,從當地農民的生產實際出發,尋求糧食安全和糧改飼政策的平衡發力點,在此基礎上聯合起畜牧業,要按照本區域草食家畜養殖規模,合理確定糧改飼面積和青貯飼草料收貯總量,減輕環境壓力的同時滿足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要求,以便可以充分發揮出糧改飼的作用。
2.3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廣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作業
積極推廣種養一體化模式,規模化養殖企業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種植,降低養殖成本,保障優質牧草常年均衡供應。結合實際開展養殖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模式,與種植戶簽訂飼草收購合同,開展訂單收購。通過龍頭企業開展規模化種植和全程機械化作業,不斷壯大本地的規模化種植水平,并且推進播種、收割、揉絲、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
2.4強化資金扶持力度
積極申報畜牧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用于補貼老舊青貯設施的改擴建。改善青貯設施,提高青貯質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對糧改飼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在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宜糧則糧、宜草則草的原則上大力推進當地糧改飼項目的實施,促進生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畜牧發展中心李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