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英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爆發,引起了人們對醫療資源建構的重新審視。后疫情時代,所有人不再是旁觀者。在疫情防控呈現常態化的同時,為了進一步做好秋冬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療救治工作,提高應對疫情的處置能力,各地紛紛開始儲備方艙醫院的建設。在參與設計連江、長樂、南安、福州晉安區、寧化等多地方艙醫院設計后,深感提前儲備建設預案,通過城市公共設施改造,應對緊急防疫救治的重要性。本文將以連江縣方艙醫院改造設計為例,探討非醫療類的防疫建筑,如何進行彈性醫療設計的幾點策略。
“方艙醫院的概念無論是源于19世紀下半葉的南丁格爾大空間的護理單元模式”[1],或是“以醫療方艙為載體,醫療與醫技保障功能綜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動醫療平臺”,其根本性質均屬于臨時性醫療護理場所,是為應對突發應急公共衛生事件,緩解現有醫療救治壓力,利用大型公共設施快速、低成本地建造或改造而成的場所。體育館作為城市公共設施之一,建筑周邊場地開闊,對外交通便捷,室內運動場地容量大,改造后可集中布置較多的醫療床位。體育館內部具有多個功能分區,對應各類人員的出入口,改造后可區分患者、醫護、痊愈者的不同出入口。體育館具備其他類型的公共設施所沒有的快速改造優勢,具備多元的彈性發展空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類型公共設施可發展空間對比表
方艙醫院建設應從宏觀上對建設規模、室外場地規劃兩方面進行適應性預設計。
方艙醫院的規模(需配備的床位數)可通過公式進行計算,“激增床位數=預測患者數量/(替代性護理場所運營時間/平均出院時間)- 地區原有床位數。”[2]以轄區為單位,統計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總床位數;借鑒武漢方艙醫院運營時間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表2可推算出武漢方艙醫院平均運營時間為26.6 d;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可知湖北患者平均出院時間為20 d;通過預測確診患者數量,可推算出需預備多少床位進行方艙醫院的改造。

表2 武漢方艙醫院運營時間表
截止2021年01月18日統計數據,全國新冠疫情感染率約0.005%,武漢新冠疫情感染率0.6%,河北疫情新冠感染率約0.02%,福建新冠疫情感染率0.001%。連江縣2020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0萬人,2020年末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727張。連江縣方艙醫院通過改造連江縣體育公園綜合館,規劃床位數200床,可承擔感染率約0.4%的防疫預備,滿足可能出現的防疫需求。
預備改造為方艙醫院的體育館應以滿足疫情收治救治要求為前提進行規劃,室外場地可以分5個區塊:收治轉運區(確診患者落客區、危重患者轉運區、救護車洗消區)、醫療檢測區(移動檢驗車和移動CT等)、患者生活支持區(臨時衛生設施、醫療垃圾存放點等)、應急物資裝卸區、醫護集散區。場地潔污分區之間還需設置隔離。改造室外場地除規劃功能分區外,還應對醫療建筑特有的復雜流線進行梳理,包括潔污流線、醫患流線、人車流線。
連江方艙醫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健興路1號,由原連江縣體育公園綜合館改造而成。場地四面均與城市道路相聯系,南臨健興路,北臨131縣道,西臨含光路,東臨金鳳南路。在發生疫情期間體育公園均列為管制區,利用體育公園南側沿健興路設置醫護出入口、應急物資入口及治愈患者出口;東側金鳳南路作為患者入口,西側含光路作為污物出口。
按“北污南潔”的規劃思路,在連江縣體育公園綜合館北側規劃污染動線,南側規劃清潔動線。綜合館的西北側外廊集中設置臨時衛生設施,貼鄰衛生設施區域布置醫療廢棄物暫存間和污物出口;北側患者入口外的空地在防疫期間可以設置臨時帳篷與移動醫療車,組合成醫療檢測區域;東北側空地為急救重癥轉運場地、醫療救護車的洗消場地;東南一側空地為應急物資的裝卸場地;南側空地為醫護人員落客區,如圖1所示。

圖1 連江方艙醫院總平布置圖
方艙醫院的建設已非僅限于滿足快速建造。如何提高收治效率,滿足更多新冠輕癥患者的收治需求,如何營造更好的人性化方艙環境,井然有序地容納更多患者,可以從流線組織和模塊化運用兩方面進行設計。
(1)出入口組織
體育館多樣的功能分區決定其具有不同性質的出入口,有利于組織方艙醫院的潔、污、人、物具有復雜性質的出入口。
連江方艙醫院改造,利用綜合館北側貴賓入口作為病患人員集中收治入口;北側偏東的運動員入口作為重癥病人轉運出口;北側偏西作為污物出口;西南側組委會入口作為治愈患者出院口;南側新聞媒體入口作為醫護人員出入口;東南一側的熱身館兩個入口分別作為物資入口、送餐入口,如圖2所示。出入口的重新組織梳理,使潔污分離,形成各自獨立的流線,符合醫院感染防控的要求。

圖2 連江方艙醫院平面布置圖
(2)高效同心圓模式
連江方艙醫院作為收治新冠輕癥患者的臨時性醫療護理場所,主體布局以中心護士站為核心圓,周邊分布患者的病床區與活動區,最外圍一圈為方艙支持區(衛生設施區、污物處置區、醫護工作區、物質保障區、醫護休息區、出院辦理區),內部空間嚴格按照傳染病醫院建筑要求,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3個功能區進行設計,如圖3所示。同心圓的設計模式,以中心護士站輻射周邊病床區,快速響應各個區域病人的需求,做到救治流線最短化。支持區沿病床區外圈布置,分區明確,保障潔污流線不交叉,給予病床區主體最快速的支持。

圖3 連江方艙同心圓布局模式
連江方艙醫院病床區采用成品可拆快裝隔斷。主體框架鋁合金,隔板采用成品輕質且防火等級不低于B1級的板材,施工快捷且對原建筑破壞較小,具有可逆性。
病床區設計采用兩床一隔間的單元模塊,類似兩人間病房的布置,增加私密空間,滿足入艙患者的隱私需求。以此單元模塊橫向拼接成組團,每個組團至多不超過20床,組團與組團拼接成區。單元模塊間隔板設計1800 mm的高度,組團外圍隔板設計2400 mm的高度,如圖4所示。方艙醫院雖然類似南丁格爾大空間;大集中的護理模式,但通過單元模塊化拼接,更加靈活組建空間,空間開合有度,給患者以區域感和私密感。

圖4 病床區隔斷示意圖
病床區與區之間可借鑒菲律賓版彩虹方艙醫院通過隔板的色彩變化,劃分不同區域,增加識別性,如圖5所示。以適宜的色調作為標識導向系統,簡單易懂,使患者或醫護人員能快速識別普通患者區、待轉運患者區、康復觀察區三大不同區域,直觀性強。

圖5 菲律賓版彩虹方艙醫院
在體育館方艙醫院的設計中,改造的難點重點是污染區、潛在污染區、清潔區三大區域之間的衛生通過。如何彌補原有空間的缺陷,做到防疫期間空間結構的無損快速轉換,在體育館設計之初就可以將防疫需求結合進設計當中,增加建筑的包容性,平、疫特性共存,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實現一鍵快速切換。
污染區、潛在污染區、清潔區三大區域之間的衛生通過是方艙醫院設計及醫院感染防控的關鍵點。規模小的體育館,其可拓展的房間少,衛生往往只能通過采用活動廂房模式在場館內拼接新建。而大多數體育館都具備將其獨立區域房間改造成衛生通過區的可能性。這類用房可采用平疫結合設計手法,平時作為體育館輔助功能用房使用,疫情期間改成區域之間衛生通過用房。每個房間把疫情期間需要封堵的門窗設計成氣密門窗,增設平時常閉而疫情時期需要開啟的門。反思連江縣體育公園綜合館如果在設計之初考慮到日后應對緊急突發公共事件,運動員更衣區則應增加防疫設計,調整衛浴位置,疫情期間不用的衛浴房間的門應采用氣密門,更衣間分區設置,形成一套潛在完整的衛生通過系統,如圖6~圖7所示。

(a)原平面 (b)優化后平時平面 (c)優化后疫時平面圖6 污染區進入潛在污染區衛生通過的包容性設計

(a)原平面 (b)優化后平時平面 (c)優化后疫時平面圖7 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衛生通過的包容性設計
建筑師在設計具有潛在防疫特質的體育館時,除考慮建筑空間的包容性外,應根據預設的防疫三大區域(污染區、潛在污染區、清潔區),慎重選用室內頂棚材質。連江縣體育公園綜合館南北運動員入口相通的走道及大廳吊頂采用鋁方通,由于潛在污染區與清潔區要完全隔離,改造時不得不將鋁方通吊頂表面覆蓋一層水泥纖維板,以達到完全分隔的要求,無形中增加了改造時間和成本。因此在設計同類潛在防疫特質的公共建筑時,在預備有空氣壓力梯度要求的區域、房間均宜采用整體式的平面吊頂,不宜采用模塊化拼裝吊頂。
方艙醫院雖然只是臨時性醫療護理場所,但細微處見真章,為細節而設計,讓設計更精致。“方艙醫院的患者落客區可采用成品折疊伸縮雨棚,讓到達或轉運患者進出方艙免受日曬雨淋”[3]。針對收治對象屬于輕癥患者,有日常休閑社交需求,設計引入營造“社區”的概念,在病床區的前后中部多個節點融入交流角、娛樂角、閱讀角等形式多樣的空間,提供患者休閑娛樂的場所,滿足活動需求。室外臨時衛生設施區,男女盥洗衛浴左右分開設計,更加人性化。醫療廢棄物的運輸不經過患者衛生設施區,由單獨的通道運送至暫存區,減少交叉感染可能。潛在污染區配藥室貼臨病床區設置,增設傳遞窗,減少醫護感染風險同時也節約了防疫用品的消耗。
《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個疫情何時到來,可以做的是思考公共建筑如何進行平疫結合的彈性設計,挖掘體育館這類公共建筑在應對突發應急公共衛生事件時,具有充分的適應性、高效性、包容性、可逆性、經濟性等一系列特質,調整設計思路,做好迎戰準備。思則有備,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