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傳遞出的聲音是:唯有團結合作,才能為人類找到走出危機的出路;唯有全面加強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提升國際協作水平,才能讓人類在世界大變局中找到通往和平與繁榮的正確道路。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處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世界大變局中,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支持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并不像言語表達得那么容易。過去的一年,人類見證了再簡單不過的醫學健康實踐和再淺顯不過的科學常識,是如何難以被一些國家甚至是發達經濟體接受,從而鑄成大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與之相對,尊重科學和常識、不偏執地追求某些價值理念、維護公共利益和秩序,促使亞洲成為最先實現經濟復蘇、重振發展活力的地區。不久前,2600余位各界嘉賓與會、1200多名記者參與報道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更成為向全世界展現亞洲勃勃生機與繁榮之景的最佳詮釋之一。
成立于2001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已經走過了整整20年。對于亞洲各國而言,“21世紀將成為亞洲的世紀”這一預言能否成為現實,關鍵就在于身處亞洲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在重要的歷史關口將會作出怎樣的戰略抉擇:是團結協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升全球治理的水平,從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衰退、氣候變化等危機和挑戰,還是各自抱成“小圈子”,以所謂“新冷戰”的思維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宣揚和炒作形形色色的地緣威脅論,用以鄰為壑的做法追求短視的相對獲益。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將主題確定為“世界大變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合奏‘一帶一路強音”鮮明地回應了上述疑問。唯有團結合作,才能為人類找到走出危機的出路;唯有全面加強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提升國際協作水平,才能讓人類在世界大變局中找到通往和平與繁榮的正確道路。
亞洲亟需發出加強團結反對“小圈子”的聲音
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目前亞洲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經達到47.3%,近乎“半壁江山”。另外,截至2021年2月,亞洲經濟體與區域內外經濟體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占全球的54.9%。而在2020年出現經濟衰退的亞洲,2021年有望經濟增速突破6.5%。這些數字告訴人們,亞洲在全球經濟與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自由貿易發展的中堅力量。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使亞洲各國和地區迫切希望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
然而,域外大國在對該地區愈發重視的同時,卻并非如亞洲國家預期的那樣在國際多邊機制中更愿意傾聽來自亞洲的聲音、踐行亞洲的方案、認同亞洲的智慧,反而通過組建形形色色的“小圈子”,試圖分化和撕裂亞洲,并通過破壞地緣政治穩定、渲染安全威脅、煽動領土爭端和民族情緒對抗等方式,讓亞洲各經濟體從聚精會神謀發展,不得不分散精力而在各種由域外國家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上應對加劇的摩擦。
今年以來,人們看到“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在朝向所謂“亞洲版北約”的方向邁進,“五眼聯盟”突破傳統的情報分享這一范圍而更多對他國內政指手畫腳,所謂“自由、開放和繁榮”的印太地區成為域外大國公開“秀肌肉”、展示戰機艦船的“軍火展臺”。更有甚者,美日聯盟更成為美國利用其亞太盟友遏制中國發展、干涉中國內政的戰略工具,將大國戰略競爭推向冷戰期間那種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為分野的集團戰略對抗,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亞洲地區國家的普遍擔憂。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月20日以視頻方式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時,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對于國際秩序的立場。在題為《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的致辭中,習近平主席表示:“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不能把一個或幾個國家制定的規則強加于人,也不能由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給整個世界‘帶節奏”,“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
亞洲的事情,亞洲國家自身最有發言權。就以美國在亞洲“最親密”的盟國日本為例,2021年3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長16.1%,實現了兩個月來的首次正增長,而其核心拉動力量是同比增長了37.2%的對華出口,而日本對華貿易出口已連續增長9個月。如果再比較對華貿易在日本整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就更可見中國市場對日本的不可或缺性。目前,對華出口占日本總出口的22.9%,而日本從中國進口占比也從2019年的22.9%上升為2020年的27%,兩項指標均創下近10年來的新高。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急需進一步加強同中國這一最大出口對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但日方卻選擇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在戰略上緊隨美國對中國內政橫加指責和干涉,渲染所謂中國威脅,顯然既不明智又必將蒙受戰略損失,而類似的教訓日方已不止一次地領教過。
與日本相對的是,韓國和新西蘭近期頂住外界壓力,堅定地表示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愿與中方通過溝通協商解決分歧,而非盲從聽令于美國這個盟友。在以視頻方式出席今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時,韓國總統文在寅提出,各國應推動實現更包容的多邊主義合作。一同出席開幕式的新西蘭總理阿德恩同樣也強調了“包容性”復蘇的重要性,并強調新冠疫情讓人們清楚看到,世界各國緊密相連,通過共同努力保障安全和繁榮至關重要。新西蘭外長馬胡塔近期在新中關系促進委員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五眼聯盟”不應偏離其成員國間情報分享的職權范圍,體現出該國不希望這一機制成為“反華”聯盟。
為攜手共克疫情、加強全球治理,中國提出:希望亞洲各國堅持平等協商、開放創新、同舟共濟和堅守正義,以共創共贏共享、發展繁榮、健康安全、互尊互鑒的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還特別提到,“經歷了疫情洗禮,各國人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要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反對任何形式的‘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實現更快增長
對于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國家認可這一倡議,并積極參與其中,從而獲得了相當大的回報。也有一些國家從地緣政治博弈的角度看待該倡議,并總是試圖進行戰略對沖,壓制中國影響力在全球的提升。事實勝于雄辯。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空運嚴重受限、貨運大幅上升,而集裝箱短缺和蘇伊土運河堵塞等造成國際海運面臨短板制約和突發風險的情況下,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陸上鐵路貨運正對穩定全球貿易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之,對中國而言,面對種種非議,最好的辦法是用事實說話,用實實在在的收益讓那些散播謠言、詆毀污蔑者閉嘴。
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出要同相關國家建設更加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互聯互通伙伴、綠色發展伙伴以及開放包容伙伴關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對于綠色發展越來越重視。據統計,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每年維持在20億美元以上。據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的報告,從2014年到2020年,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顯著提升了近40%,這也有力地回應了那些指責中國借“一帶一路”搞“碳排放轉移”的不實言論。
當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根據一項研究,沿線國家單位GDP能耗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要高80%,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和化石能源發電占比一直居高不下,碳減排任務相當重。為此,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加強政策引導和能力建設,重點推進綠色投資項目,打造綠色產業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要更多向新基建傾斜,通過“數字絲綢之路”加大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與合作,提升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占比,使綠色經濟成為
“一帶一路”的長期發展方向和未來合作亮點。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各方要加強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多邊合作平臺,讓綠色切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除了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之外,“一帶一路”建設還有助于提升沿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擺脫貧困的能力。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到208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一帶一路”變成“減貧之路”,更加凸顯了中國所提倡議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在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數字支付與數字貨幣相關的討論,引起各方的熱議。在主權數字貨幣開發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數字人民幣已經在10個城市試點,并將在北京冬奧會的場景上為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和游客帶來新奇的體驗。為此,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擁有14億人口,市場非常大,尤其需要更加方便、有效、成本低廉的支付體系。中國希望能夠盡快建立一個扎實、健康的國內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在此基礎上,中國還將與其他國際伙伴進行合作,共同推動跨境支付解決方案落地。盡管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尚無具體時間表,但數字經濟展現的光明未來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加強合作,以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快速的增長。
張旭東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