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碳和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多管齊下,針對不同物料推廣源頭減廢及干凈回收。
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愿景,提出中期和長期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目標,爭取在2035年實現“零堆填”。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我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致力于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環境局須持續實施減碳和減廢等環保措施,包括加大力度在各區推動減廢回收,并建設轉廢為能的先進設施,進一步把廢物資源化。特區政府各部門將全力支持環境局推動《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這些工作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
培育綠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區政府曾在2013年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通過政策法規、社會動員和投資基建設施三大范疇,提出多項措施,以達到“惜物、減廢”的目標。除了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條例草案正在立法會審議外,其余行動已全部落實并取得進展,更額外推出多項措施。8年過去,香港市民也更加了解減廢回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步形成減廢又減碳的綠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說,承接2013年發表的藍圖以及過去眾多減廢回收工作,我們需要制定因時制宜的廢物管理長遠策略。面對外圍回收市場逆轉、廢物棄置量仍未下降以及香港土地資源緊絀等挑戰,我們需要加大力度推動全民減廢,實現更具規模的減廢回收,進一步把廢物資源化。這不但有助于建設循環經濟,更可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有助于減碳以應對氣候變化。
據黃錦星介紹,《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有中期和長期兩項目標。中期目標是通過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長期目標是發展充足的轉廢為能設施,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置廢物,在2035年達到“零堆填”目標,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方向。
致力發展循環經濟
黃錦星說,為達到目標,特區政府會推進六大主要行動,包括全民減廢、分類回收、資源循環、支援業界、協同創新及教育推廣,引領各項政策及措施的推進,建設循環經濟及可持續的綠色生活環境。垃圾征費會是達到藍圖目標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垃圾征費尚未立法并存在一定挑戰,尚未就藍圖中期目標制定時間表。
環境局環保署從2020年起,以合約形式委聘非營利機構,在全港18區設立22個“回收便利點”。位于九龍城的便利點近來開放給市民使用,接收不少于8種廢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充電池等。回收物經過篩選后,將運送至合適的下游回收商,再作后續處理。
環保署目前在各區設立9個“回收環保站”、22個“回收便利點”和上百個“回收流動點”,組成全新的“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回收便利點”以商鋪模式營運,自推出后短短3個多月已接待超過5萬人次,而新設的
“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也已有接近3萬家庭或個人會員。為響應特區政府增加就業的號召,環境局在“綠在區區”開設約100個臨時職位,為有志于從事環保事業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
為更有效地將廢物資源化,發展循環經濟,特區政府會擔當更加積極的角色,進一步推動多項政策法規,也會為回收業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提升當地轉廢為材、轉廢為能的能力,適時建立所需基建設施,締造更可持續、更低碳的廢物處理方式,以邁向
“零廢堆填”的長遠目標。
搶抓大灣區機遇
林鄭月娥說,減碳和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特區政府一直多管齊下,針對不同物料推廣源頭減廢及干凈回收。近來兩次到訪環保署轄下不同的回收設施,看到有關部門通過創新和善用科技,配合提升市民的減廢意識,擴大小區回收網絡和地區回收服務,達到轉廢為能、轉廢為材的目標,相信近年一系列措施可以“落地生根”,加強鼓勵小區干凈回收,培養大眾的綠色生活習慣。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說,工總一直積極提倡發展本地環保回收工業,配合特區政府的長遠規劃,不但為香港紓解堆填壓力,也讓垃圾得以重生,成為有價值的產品和材料作內銷及出口。近年,外地廢料進口的規例越來越嚴格,處理垃圾的責任不能再假手于人,完善香港資源循環鏈,發展本地回收工業可謂迫在眉睫。
位于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是香港首個將廚余轉為電能的地方,該中心采用先進的生物科技,將廚余轉化為生物氣用作發電。位于屯門的污泥處理工廠也是轉廢為能的典范。該廠每天2000噸的處理量可應付全港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還可供公眾預約參觀,通過休閑和教育設施,體驗香港綠色文化。
環境局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下,香港也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交流發展“無廢城市”,探索發展區域性“循環經濟”的空間,包括采納創新、環保及低碳的發展模式,引導工業界在生產工序中采用更環保的設計、更清潔的生產過程。
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葉中賢說,根據環保署統計,2019年香港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只有29%被回收循環再造,其中只有12%在本地進行。由于外圍回收價格影響,垃圾出口無利可圖,近年回收量也呈下跌趨勢,令人憂慮。宏觀而言,資源循環產業鏈環環相扣,特區政府必須打通政策關節,理順脈絡,市民和業界方有參與的空間。
在葉中賢看來,垃圾征費是資源循環的第一步。綜觀世界各地的經驗,按照用者自付的原則,引入適量的垃圾征費作經濟誘因,是當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動市民和業界減少使用和出售不可回收的物品或包裝,增加分類回收的意愿。當垃圾被妥善回收,回收業界方能把握機遇,在港建設下游的轉廢為材工業,逐步完善循環經濟的本地產業鏈。
據介紹,特區政府2005年開始籌備垃圾征費立法,經過長期以來的政策解說、普及教育,再加上小區回收配套越來越完善,市民和業界已逐漸接納政府方案。如今立法會正就垃圾征費條例草案作討論,業界懇切期望議員盡快通過草案及落實立法,讓香港向資源循環經濟邁出關鍵一步。
葉中賢認為,在資源循環產業鏈中,工業界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香港廠商市場觸覺敏銳,靈活變通,早已看到環保回收工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特區政府能適當地以政策配合,回收工業將可百花齊放,幫助香港大大增加廢料處理的容量,乃至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當前在香港發展環保工業,最大掣肘是土地問題。香港大型工業用地一直供不應求,影響業界投資高增值回收工業或引入新技術。特區政府位于屯門的環保園以優惠租金提供給回收企業設立生產線,如今每年處理超過18萬噸回收物料。不過從2007年投入運作起,園區已接近飽和。
葉中賢說,工總期望政府能在新發展區增撥土地加建環保園區,讓環保工業能助政府一臂之力,攜手解決香港固體廢物處理的問題,扶植高增值環保工業,使之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支柱,為下一代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張盼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