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利
摘 要:分析建筑符號學的應用,發現很多建筑設計對建筑符號學的應用停留在表層結構,致使很多建筑設計缺乏場所精神和情感意義。通過對地域性建筑特征進行提取、加工、運用與反饋來探索建筑符號學與場所精神之間的聯系,既是對建筑符號學的進一步的拓展,也是對場所精神的另一種解讀。
關鍵詞:建筑符號學;場所精神;地域性建筑
建筑符號學在建筑上的應用原本是建筑學發展中一種趨勢,符號極為快速的傳播性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雖然其優點保留了許多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但其缺點也導致了現在很多建筑缺乏場所精神和情感意義,一些建筑停留在符號外形的模仿與復制上,甚至一些以地域特色聞名的城市也是如此。這種千遍一律模仿與復制的設計是現代建筑設計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僵硬無個性,缺乏場地情感,讓人感覺枯燥乏味,沒有歸屬感,同時這也是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不得不面對和克服的問題。在探索解決建筑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建筑符號學的引用可以豐富建筑文化內涵,使建筑深層文化得以保留、傳承、創新。
一、建筑符號學與場所精神
作為符號學的一個分支,建筑符號學必然也具備符號學的普遍特征。現在對符號學的普遍認知是:符號學是研究符號一般理論的科學,即研究符號的本質、符號發展變化的規律、符號的各種意義,以及符號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為了重新審視以往建筑領域的問題以及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內涵,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于20世紀50年代將符號學引入建筑領域。建筑作為人類造物活動的產物,展現了人類造物技術的同時也反映了人類的造物精神。造物技術包含了功能的把握、材料的選擇、結構的組合、加工工藝的應用等內容,造物精神則包含文化傳統、地域習俗、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精神層面的內容。建筑符號也具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通常指平面構圖形式及色彩處理等,深層結構包括建筑符號的目的與意義,以及顯現出來的問題[1]。現如今,人們對表層結構的應用游刃有余,而對深層結構的挖掘卻不足。過分強調表層結構的效果往往會導致精神匱乏的形式主義,因此有必要深思建筑符號的內容、結構和意義。在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建筑符號具有豐富的空間場所內涵,其象征意義也擴展了自身的形象意義,形成了多元化的場所語義和獨特的語境[2]。
1979年,舒爾茨提出了“場所精神”。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人對一個地方記憶的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可以解釋為對該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場所精神聽起來非常抽象,但卻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式表達。比如,可以從材質選擇、顏色搭配、結構組合、陽光強度、水的聲音、風的感覺等方面探究場所精神。建筑符號與場所精神有共通之處,用建筑符號學來研究場所精神,可以使設計工作者更清晰地理解建筑設計理念創造的過程,而且場所感的設計更具有條理性,可以更有效而豐富地表達建筑所蘊含的意義。對普通觀眾而言,這樣的建筑作品可以更好地被識讀。
二、建筑符號學在建筑場所中的應用
建筑符號學在建筑場所中的應用應當基于當時當地的場所情感,而非建筑師一味地追求個性與技術的表達。地域傳統建筑是地域文化中提煉出來最具直觀性的代表,為了使建筑符號具有地域文化深度,需要對地域傳統建筑進行研究。在提煉地域文化的過程中,建筑設計研究應關注人們生活空間的品質,而不僅僅是圖案符號的運用。
(一)地域性建筑符號的提取
地域性建筑符號是一個蘊含豐富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龐大資源庫。它能促進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使地域文化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另外,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號可以是整體輪廓、局部結構、抽象意識、具體物件等。
優秀建筑設計的前提條件是合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比如氣候因素,不僅要考慮大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要考慮設計過程中的局部氣候的影響。這些要素雖然無法像建筑的表層結構那樣讓人一目了然地明白設計意圖,但對城市和建筑的選址與布局、建筑形體設計、綠化配置、材料的選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設計中的光照強度、空氣溫度與濕度以及風的大小和流向,是衡量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非常重要的條件,這些因素影響著居住與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受。合理利用氣候條件是進行地域性建筑設計的基本條件。另外,地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一些城市建筑群的建設都將基地推平,仿佛原有的地形是障礙。這種觀念下設計的建筑群缺乏自然美,即使用設計技巧去彌補也始終不及對地形因勢利導的建筑所蘊含的自然美更耐人尋味。進行適合當地地形的設計,既能反映地域屬性,又能營造親近自然的生活空間,還可以增強建筑的場所感,最大可能地發揮生態環境效益。
人文因素中的地域傳統文化是現代建筑設計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一個重要來源[3] 。在建筑設計中增加人文因素,可以喚起人們對地域場所情感認同。當然,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人們的價值觀、社會觀和歷史觀都會發生改變。因此,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號,應具有靈活性、多義性。
(二)地域性建筑符號的加工
對建筑符號的解讀應基于其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社會大眾對該符號所傳達信息的約定俗成,這樣才能正確有效地解讀其文化內涵、時代特點和社會意義。對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號進行加工,是將所提取的建筑符號的初始狀態根據不同建筑類型和受眾群體等因素進行改變。莫里斯的符號學充分系統地揭示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并不考慮單個符號的含義或在其他語境中的不同解釋[4]。對設計中的點、線、面、材質、肌理、顏色等運用形式美法則進行組合,構成符號的表層結構,而符號所意指的時代意義、社會意義、歷史文化與紀念意義形成其深層結構。深層結構的表達一般通過建筑師對人類身體感知的深刻理解,將其中可視覺化的成分轉移為表層結構供人們直觀感受。建筑符號可以是二維的、三維的,甚至是四維的,不同的人生經歷會導致不同的理解,這就要求建筑設計需要在時代背景的框架下完成符號的編碼工作。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使用符號是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符號將人的思維從抽象變為具體,又將其轉化為可視化的圖像加以穩固并得到普遍傳播。符號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設計者通過挑選、組合、轉換、再生等方式將元素匯集為映射自己思想的符號工具,構建成信息的傳遞者與接收者共同認可的符號語言[5]。符號不僅有識別功能還有思想信息傳遞功能,它能將人類情感、經驗和需求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傳遞給受眾。在運用建筑符號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人文訴求合理整合符號元素,用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使其更具時代性、創造性和象征性。
(三)地域性建筑符號的運用
阿根廷建筑師西薩·佩里曾談及建筑的魅力,他說:“我認為建筑在所有的藝術中是最豐富、最持久的一種藝術。這些品質來源于每項工程的場地、營造技術、特定功能以及未來使用者的目標等方面所形成的牢固根基。”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在傳承與發展傳統建筑文化的過程中,應避免模仿建筑表面的形象,建筑設計應隨環境、場所、技術等的變化賦予建筑新的內容與意義。建筑風格應基于社會的需求,與當下技術相結合,進行不斷更新。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通過拼貼并置、衍生變異、多元融合等方式表達場所精神,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的場所精神的規律。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可以結合現代技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016年9月,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舉行的國際竹建筑雙年展是現代建筑美學的新風向標。寶溪鄉的地理環境與中國萬千農村基本一樣,但該地區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即青瓷制造業。建筑師充分考慮了當地的人文環境和建筑特征,在建筑群的規劃初期和營建過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突出場所精神。建筑師還特別注意了溪流寬度、路徑寬度、建筑間的距離以及當地原有居民建筑間的關系。建筑整體外形既像中國傳統燈籠又像瓷器制造過程中會出現的形態。建筑群就地取材構建其基本風貌,采用竹編加夯土技術,再運用現代的建造手法,將其完整呈現;在建筑形態、空間上注重村落空間、民居尺度和場地形態的和諧統一,既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又傳承當地建筑文化;通過借鑒當地傳統建筑樣式、營造技藝來強調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將傳統建筑理念與現代建筑觀念相結合,營造具有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空間場所。
三、結語
現在處于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現代工業文化的沖擊,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面臨巨大的挑戰。地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加以系統提煉與加工并應用于建筑設計中,能夠促使建筑符號學理論與實踐在地域文化傳承過程中得到雙向發展。另外,美國著名的城市規劃理論學家凱文·林奇通過節點、路徑、區域、邊界、標志來設計空間結構,場所感來源于這五個要素所營造的環境意象,即通過場所區位、組織系統和形式關系來構建清晰的場所關系,使人們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再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體驗建筑氛圍。由此可見,場所精神是將建筑場所的特質與場所中的人產生密切聯系而發揮作用,地域性建筑符號與建筑的場所精神相結合是對地域文化保護和發展的一種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郭玉山,王蔚.談建筑語言的構成[J].建筑知識,2010(4):81-82.
[2]肖瓊芳.湖湘建筑環境符號的場所語義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3]王瑞云.地域性符號的分析與提取:以江南園林景觀為例[D].無錫:江南大學,2009.
[4]許慧.數字時代下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符號學闡釋[J].美術大觀,2018(12):110-111.
[5]謝青.符號學視角下的西南少數民族圖案藝術研究[J].美術研究,2018(2):110-113.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