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新蕾
摘 要:近年來城市空間形態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城市的空間形態不單是文化元素的解構整合,更應該是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城市文脈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累,城市文脈是內核,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文章通過分析城市文脈在內容組織、形象定位、視覺語言等方面的內在邏輯關系,解讀外在視覺表征與內在文化表征的聯系,探尋城市文化內在意蘊的構建需求與空間形態的關系。城市文脈與空間形態共同打造沈陽市文化品牌形象,城市的空間形態展示,不只是解決美的問題,而是真正用設計解決問題,從而帶動文化創新,具有更高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沈陽市;城市文脈;空間形態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沈陽城市文化形象展示策略方法研究”(SY202005L)研究成果。
一、城市文脈與空間形態的關系
城市的生命力與發展很大程度體現在城市的文脈上,城市文脈是一個抽象名詞,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及文化傳統。城市文脈就像血管,里面流淌的文化及文化傳統不僅有當時的,還有過去的,呈現出一個城市的生命狀態。城市文脈的差異,使得城市展現出不同的面貌,例如: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而現代繁華的城市有著新時代的精神。城市文脈如空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的面貌和氣質。
近年來城市空間形態的建設在各大城市越來越受到重視,城市的空間形態不單是文化元素的解構整合,更應該是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如果說城市文脈是一座城市的內在底蘊,城市空間形態就是該城市所特有的外在表現。城市文脈與空間形態,二者具有密切關系。城市只有逐漸形成自己的文脈,并且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延續,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城市空間形態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座城市,盡管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文化發達,但如果忽略了文化傳統,城市將不能實現長遠發展。城市形成自己的文脈需要長期的積累,文脈不僅是城市的基本設施、名勝古跡、文物遺址的積累,更是一代代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智慧的結晶,能夠提供調節人地關系和適應社會變化發展的經驗。
1986年沈陽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紅墻碧瓦的清初宮殿、中西合璧的張氏帥府、打響中國軍人反抗侵略第一槍的北大營的遺址、各類老工業基地工業遺存等文化資源。沈陽市擁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為其烙上深厚文化印記,清晰勾勒出清朝文化、民國文化、抗戰文化和工業文化的鮮明文化脈絡。
沈陽這樣一個在中國東北具有重要影響的城市,其城市文脈與文化項目、文物建筑等密不可分。沈陽市城市建設與空間形態要傳承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之都。城市空間風貌要突出沈陽市特色文化,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展示體系構建,提高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水平。
二、從文化創新的角度梳理城市文脈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沈陽市城市建設與發展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沈陽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但從文化創新的角度來說,空間特征不明確,缺少鮮明的文化屬性,沈陽市迫切需要梳理城市文脈與地域特色。
(一)系統梳理沈陽市城市文化脈絡
將沈陽市文脈進行分類梳理,通過歷史、民俗、建筑、少數民族、飲食、老工業基地等文化視角對沈陽城市文化進行分類,分析其中的文化價值,尋找城市文化的差異性,提煉出沈陽市獨一無二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元素。
以文化項目為載體,從空間層面來進行梳理,由“點”到“線”再到“面”:梳理地標性文化的“點”如北大營遺址、北崴遺址;梳理堂子街建筑群、沈陽故宮太廟建筑群等歷史建筑的“線”;再進行八卦街地區、北市場地區等“面”的梳理,明確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歷史片區等。梳理要突出沈陽特色的文化脈絡,從而推進城市空間體系的構建。
(二)分析沈陽市城市文脈的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城市建設的結果,應以城市文化形象為內容,從地域文化視角來分析城市文脈的表現語言。內容策劃、視覺定位、語言表達、技術手段等建立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構建方法,共同呈現了當代城市發展語境下的文脈表現語言。
從內容層面來說,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沈陽市文化符號的提取和城市視覺形象的建設都非常重要。
從視覺層面來說,由于地域文化形成過程的長期性,文化形態也在不斷的演化中形成自己的特點,形成獨特的藝術審美,包括城市建筑中涉及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
從文化層面來說,地域文化具有滲透性和包容性。快節奏的生活導致各地文化相互流動,使各地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從方法層面來說,地域特色也受當今技術手段的制約和影響,包括工藝表現技法、數字媒體技術等。尋找城市文脈的地域特色,也就是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語境下建立沈陽城市文化新形象。
三、城市文化形象內、外在表征關聯的基本思路
城市文脈是內核,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通過分析城市文脈在內容組織、形象定位、視覺語言等方面的內在邏輯關系,解讀外在視覺表征與內在文化表征的聯系,探尋城市文化內在意蘊的構建需求,尋找其與城市性格、思維習慣、政治經濟發展的深層聯系,從而建立與空間形態的關系。
城市文脈與空間形態內外表征關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厘清文化體系,搜集整理沈陽城市文脈特征,明確研究的范圍。通過對文脈的梳理,以及城市空間形態點、線、面的整理,提取沈陽市文化符號,將抽象文化形態向視覺層面轉化。
第二步:分析文化脈絡與城市空間形態的關系。從沈陽城市文化外在形象反推內在表征,尋找城市空間形態與文化脈絡的深層聯系,從而推導沈陽城市形象與空間形態的審美維度和特征。
第三步:構建設計方法,從文化創新的角度,建立新時期沈陽城市文化形象設計方法和空間形態展示策略。要解決城市形態建設的根本問題,需要搭建創新設計的產、學、研平臺,設計需整合與文脈相關的機構,使其在文化研究、文化產業化、文化推廣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努力發揮城市形象的引導作用。
四、城市文脈與空間形態共同打造沈陽市品牌形象
沈陽市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改革開放以來,沈陽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的代表之一,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沈陽市品牌形象的建設,要梳理沈陽市的文化脈絡,借助文化創新的力量,形成多產業聯動的品牌效應,以提升城市價值。
(一)根本:傳承創新,堅守工業文化
沈陽市善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工業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主要體現在各具特色的工業文化園區和資源型產業上。沈陽市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這種文化性格成為城市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到沈陽旅游,人們最受觸動的不是什么獨特景觀,而是沈陽城市的產業規模、文化精神及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戰略:突出特色,推動老字號品牌發展
尋找獨具城市特色的老字號品牌,品牌的聯動不僅能融合多種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收益,也有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文化。深挖沈陽市風土人情,推動老字號品牌發展,使經濟向經濟結構服務化轉型,走合作發展之路,這樣不但使品牌更加持久,更構建了深厚的城市文化。
(三)價值:發展文化產業,創造更多消費價值
沈陽的城市經濟發展方向正在向新興產業、新型業態等方面推進。產業形態不斷更新,要求城市空間形態也要有新的態勢,因此可以借助文化創新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消費價值。可以通過文化創新,在場景設計、活動創意、產品概念等方面創造多重消費價值。
(四)品牌:由內而外,樹立城市良好形象
打造城市品牌,需要樹立城市良好的形象,在傳統產業中加入創意,實現文化再生。沈陽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應該從內而外,樹立城市良好形象。從自然景觀、城市風貌等外在形象,如沈陽故宮關雎宮、沈陽母親河——渾河兩岸的中心城區等可以展現出沈陽博大的“胸懷”和“鐵骨柔情”。
五、城市空間形態的文化價值
城市空間形態對城市文脈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空間形態是真正用設計解決問題,從而帶動文化創新,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從宏觀層面上看,城市發展呈現新趨勢,不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型的空間形態,都在突破以往的文化傳統和功能范疇。城市空間形態的建設發展,與城市旅游、經濟等領域密切相關。聚焦國內,從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變化探尋城市文化發展的未來,發現空間形態的發展呈現以下兩大趨勢:第一,鏈接旅游,突出復合體驗;第二,文化事業與產業并重,借助空間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從微觀層面上看,依托沈陽市現有文化脈絡與文化資源,進行空間形態的建設,是推動沈陽市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豐富沈陽市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間形態的發展是城市文脈明晰的必然結果,對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具有推陳出新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奇.城市形態[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王建國.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彭林.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4]卡莫納,蒂斯迪爾,希斯,等.公共空間與城市空間:城市設計維度[M].馬航,張昌娟,劉堃,等譯.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5]哈靜,李超,解思雨.沈陽經濟區工業遺產空間格局[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6]董守義.沈陽城市發展史:近代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