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釗峰 李謹穎 熊惠華


摘 要:文章主要從鄉村振興背景出發,概述了書院的發展歷程以及傳統書院現存的問題,從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元素等方面分析了高步書屋對侗族傳統建筑的傳承與創新,以推進鄉村書院轉型,使其滿足現代社會需求,打造全新的書院文化。
關鍵詞:鄉村書院;傳統建筑;高步書屋
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建設的背景下,許多鄉村加強了文化建設。由于中國鄉村結構的特殊性和鄉村文化的獨特性,鄉村建設一直處于既迫切又艱難的狀態。書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如何設計出既符合時代特征,又能傳播傳統文化的建筑,如何建造村民喜聞樂見又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鄉村文化場所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中國書院發展歷程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機構,既獨立于官學與私學,又與官學、私學相聯系,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從此以后就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推動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并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近代,書院以開放的姿態接納西方學校的制度和先進的科學知識,成為連接古代與近現代教育的橋梁,幾乎獨立承擔起貫通中國教育血脈的重任。現代辦學以學校為主,傳統書院逐漸成為歷史,退出教育舞臺。書院成為和宮殿、壇廟、園林等紀念性建筑一樣擁有藝術價值的建筑景點。而它獨特的親民性、實用性反映了一個地方特定時期的民俗風貌和建筑藝術。
二、書院發展現狀
書院在我國歷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就有諸多關于書院的記載和研究,對書院起源、發展、規模和狀況等都進行了詳細描述。同時,對書院建筑空間結構設計的研究也有了較大的進展。
現代書院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興起,近年來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學術界對現代書院的研究也不斷涌現。通過對書院建筑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傳統書院在功能和運作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筑師可以在傳統書院原有基礎上,根據當代的生活模式和社會需求對書院建筑進行創新設計,保留傳統書院部分功能,提取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使鄉村書院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打造全新的書院。
書院作為一種文化建筑,國外諸多建筑師在設計時,多從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間秩序等方面來體現城市特征,展現傳統文化。例如,建筑大師隈研吾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為傳統材料與文化再現于現代建筑之中做了大量的嘗試工作。
三、阻礙書院發展的因素
當前傳統書院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需求,以下從其功能和所處位置兩個方面簡要分析影響書院發展的因素。
(一)書院功能被替代
傳統書院具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主要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學習了科學文化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傳統文化,書院的祭祀功能逐漸被忽略,而學校和圖書館兩大主體取代了書院的講學和藏書功能。傳統書院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逐漸衰落,退出教育舞臺。
(二)部分書院所處地區經濟相對落后
古代書院一般修建在山水秀麗、幽靜偏僻的地方,文人墨客在此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等都深藏于山林中。如今,這些書院大多遠離城市經濟中心,交通不便,相對封閉,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以及經濟支持,當地無法把書院推廣出去,擴大書院的影響力,并且教育方面改革的新動向也無法及時傳遞到書院所在的地區。
四、鄉村書院設計創新與實踐——以高步書屋為例
高步村位于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該村有2500余人,和許多偏遠地區一樣,面臨著勞動人口遷移到城市造成的空心化問題。由于當地沒有完善的教育資源,孩子10歲后要到臨近的鄉鎮上學。由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聯合策劃、設計并募資捐建了高步書屋。高步書屋是給當地村民設計的一座圖書館。為村中的兒童提供了一個充滿趣味性的學習空間,同時給村里人提供一個娛樂休閑的場所,吸引村民們聚集,促進彼此交流,為整個高步村的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一)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高步書屋面積約200平方米,共三層,采用傳統干欄式建筑結構,屋頂為雙坡青瓦屋頂。這種形式不僅與當地村落肌理完美融合在一起,立面也和周邊建筑形成呼應,如圖1。由于場地三面被建筑包圍,因此書屋選擇用山墻面作為入口,與周邊建筑形成對比,但沒有完全脫離整個村落的建筑形態,在村中“融合又突出”。
高步書屋是按照當地侗族的房屋式樣和方法去建造的,具有侗族建筑的風格。高步書屋作為高步村的標志性建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人們對如何使用傳統材料建造現代建筑物有了新的思考。高步村周邊其他村落也會受到書屋的啟發去建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從而激活村落。
(二)傳承傳統建筑結構與材料
高步書屋以侗族傳統干欄式建筑為原型,根據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模式進行設計,并由當地工匠采用傳統木構架的建構方式進行建造,如圖2。這樣不僅符合當代村民的生活模式,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而且實現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這種設計方法為傳統建筑材料和工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筑材料采用傳統的杉木,部分立面采用半透明陽光板,如圖3。建筑在南立面木構架上安裝陽光板,為內部提供充足的光照,東西北面充分利用有限空間進行書架布置。陽光板與杉木相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建筑形式,既具有傳統建筑的特色,也有現代元素的身影,在形式上形成有機的統一。
(三)延續侗族建筑元素
侗族建筑中的樓梯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元素,村民經常在樓梯旁聚集交談,當地的兒童喜歡在樓梯上玩耍,如圖4,所以樓梯成為貫穿整個書屋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書屋以通體紅色的樓梯串聯各層樓層和各個樓層的錯層,形成了豐富的內部空間形態,使書屋空間寬敞有層次,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富有趣味的讀書、活動場所,也給村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四)重新定義鄉村書院
鄉村書院是設立在鄉村,以培養鄉村人才為目的,同時具備傳統教育文化特色的教育場所。高步書屋雖然本質上是圖書館,與書院有明顯不同,但它位于高步村小學旁,以小學為依托,彌補書屋缺少教育功能的缺陷。小學提供教育功能,書屋提供藏書、活動聚會的功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類似于書院性質的綜合體。
五、結語
高步書屋的設計與建造,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延續了侗族傳統建筑的特點,激活了當地社區,并且增加了互動場所,有利于培養小朋友的學習興趣。
建筑設計不僅要借鑒傳統建筑的形式,更要傳承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讓傳統建筑文化得以延續。鄉村書院是一個村落的文化中心,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建造師需要融入鄉村的特色文化,加強對傳統書院建筑的傳承,進行鄉村書院設計創新。或許我們目前無法轉變近年來中國鄉村空心化的問題,但可以汲取傳統建筑設計的精髓,建造現代書院,來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從而帶動經濟發展,達到激活鄉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洪波.鄉村書院的演變及特點[J].教育評論,2003(4):78-81.
[2]吳超,張之佐.2003年書院研究綜述[J].船山學刊,2006(1):169-171.
[3]師永偉.近三年來書院研究綜述[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5):122-129.
[4]鄧洪波,黃沅玲.書院:讀書人的文化遺產[J].中國文化遺產.2014(4):10-21,8.
[5]覃勤,王子夫.鄉村書院: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新思路[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24):160-161.
[6]王治國.通道縣高步村公共空間體系演變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作者單位:
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