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聰毅

摘 要:機會主義景觀倡導利用一切可用于表現生態景觀的城市資源,展示其與現代社會相融合的自然生態之美。紐約高線公園以“空中游園”構想改造廢棄鐵路高架橋,既保障了地面交通,又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并為民眾提供公共休閑去處。其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塑造與工業文明相結合的“城市山水”,為我國有關山水城市建設及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機會主義景觀;高線公園;“城市山水”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最終研究成果(2020CYS045)、鄭州輕工業大學2020年度博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20BSJJ020)、教育部項目“地下商業空間綠色建筑設計方法及性能評價研究”(191627)成果。
一、機會主義景觀
機會主義表現為較強的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在為達成目標可采取一切可用方式和途徑,以非常規手段來實現最終目標。機會主義景觀理念倡導在一切可用于塑造、表現生態景觀的城市場所內,依托時代背景而就地取材塑造“城市山水”,意在展示自然、社會、人類所共處的大同環境與融合之美。其倡導的景觀理念和設計思想,在紐約高線公園項目中有著清晰體現。
二、高線公園項目
(一)歷史背景
如圖1所示,高線公園前身為建設于1930年的高架貨運鐵路線,高達30英尺的橋身懸跨于地面之上,消除了鐵路道口對地面交通的阻隔,保障了人車安全,提高了貨運效率。1980年高線停止列車通行并被荒廢。1999年非營利性團體“高線之友”成立并與政府、設計公司合作,提出保留高線并改造為跨于街道之上的“空中游園”,為城市帶來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既保護了工業遺產,又開發出獨特的鐵路工業文化景觀。
(二)設計理念
高線項目旨在保護鐵路工業遺址,開拓自然景觀,打造都市背景下的“城市山水”。設計師保留了橋梁主體結構,復原其工業建筑風貌,以存留高線的工業歷史氣息,并依托鐵軌、枕木、石礫、道岔等設施,凸顯高線鐵路符號。同時,通過自然景觀增強高線生態特色,使其與原有的工業色彩相融合,體現粗狂質樸的自然風貌,塑造以現代城市為背景的“城市山水”景觀空間。此外,通過開放的公共休閑空間吸引游客,帶來可觀的人氣和關注度,推動周邊街區更新和經濟發展。
(三)設計特色
第一,就地取材,展示原生態之美。高線公園的設計特色在于將景觀植被與人工材料“嫁接”在廢棄的鐵路高架橋面。通過開發現有的廢棄交通建筑物,既節約了城市土地,又使荒廢的鐵路高架橋得到循環利用,并保留了橋梁特有的工業風貌和歷史特色,傳承了城市的工業文化。
在橋面設計中,設計師保留鐵路設施作為景觀小品,以復原高線昔日風貌,展現鐵路特有的荒涼、孤寂;在植物選擇上,設計師選擇當地特有植物(部分植物為自然生長的),以草類和多年生植物為主,進行拼接種植,打造動態的自然景觀。同時,調整部分橋面布局,設計多變的路網格局,為土壤填充和植物鋪裝預留空間,使自然植物、鐵路設施、步行通道交錯穿插,給予游人萬花筒般的變幻色彩,彰顯出城市背景下橋梁、鐵路、植物、行人等拼接而成的“城市山水”景觀所特有的粗獷之美。
第二,景筑長廊,彰顯多樣化空間。“植—筑”是高線公園的創作主題,設計師協調了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的微妙關系,將自然景觀構筑到鋼鐵橋梁上,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鋪裝花木,與步行道、公共休閑場所交錯對接,使三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樣式。
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師采用顆粒外露混凝土材料,制成多種外形、模數的混凝土板,使橋面呈現多樣化的拼裝結構,并在土板之間留有開口,預防氣溫變化造成土板之間熱漲搓動,留出縫隙可供草木植物自由生長,形成犁田式的自然景觀形態。同時,考慮到橋面景觀變化的豐富性,橋面鋪裝從完全步行區域向完全景觀區域逐步過渡,在逐步過渡區域中,將板塊與植物相互穿插,使板塊粗獷的礫石外形與鐵軌、草木共同構筑成高線橋面景致。
第三,空間起伏,突出特色景觀小品。在流線規劃中,設計師還在各節點設置了供人們放松身心的公共休閑場所,有垂落的下沉觀景區、高抬的綠茵草地、溫暖的陽光躺椅、安逸的休閑長凳、夢幻的觀景平臺、繽紛的公共藝術區等,使漫步的行人能夠停下腳步,駐足觀賞都市背景下大橋、草木、街道、行人之間的融合之美。
三、高線公園設計啟示
傳承、創造、融合是高線公園對機會主義景觀理念的清晰回應,亦帶來諸多設計啟示。
(一)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城市文化
高線公園的前身是為保障紐約工業運輸而建的高架鐵路線,古老高大的橋身、寒光閃爍的鐵軌、雜草叢生的枕木、銹跡斑駁的護欄,記錄了半個世紀以來城市的興衰變遷,流露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化性。對高線的修復與保護,既是對國家及城市歷史的保護,也是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尊重。
高線公園的建設,采用歷時性與真實性結合模式,保留高線固有的橋梁結構和橋面設施,最大程度還原昔日的歷史風貌,將曾經繁榮的工業文化重現于現代城市之中,做到歷史與現實的交錯重疊。同時,將新時代的社會文化、休閑方式、娛樂設施引入高線,打造工業歷史背景下的公共休閑場所,使到訪游客在閑情漫步中穿越歷史時空,享受現代生活。
(二)融合城市背景,創造“城市山水”
從歷史背景來看,高線自身是為服務城市工業而誕生的,選擇保留高線并將其改造成公園,既可以保護、利用廢棄工業建筑營造景觀空間,又可以滿足民眾對于綠色生活的向往。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選擇符合本地氣候的土壤和植物,通過交融、共存的空間布局,使剛硬的大橋與柔軟的植被相互滲透,營造“共生”的空間主題,意在傳達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互為依托、緊密聯系的理念。而以城市空間為背景、以工業歷史為主題、以建筑資源為舞臺所創造出的“城市山水”,也是機會主義景觀理念的實踐表現,鼓勵人們探索城市歷史,發掘城市文化,利用城市資源解決城市自身的環境問題。
(三)循環利用資源,改善城市環境
項目利用廢棄高架鐵路橋改造成城市游園空間以“反哺”城市環境。對高線的改造亦是對工業建筑資源的循環利用,在不改變外貌樣式的前提下,重新設計其使用功能,尋求一切可用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這也是機會主義景觀理念的主導思想。設計師通過保留高線并適度改造,既保護了城市工業遺產,又利用高線作為高架橋“懸浮”于道路、房屋上空的構造形式,將生態景觀場所“鋪裝”在高線橋面上,滿足了城市生態景觀的生長需求,將其構筑為工業、自然相融合的“空中游園”。這是高線公園的顯著特征,也是紐約的特色名片。
在城市化擴張的今天,通過保護和利用珍貴的歷史建筑資源,轉變其身份和功能,與城市問題相聯系,將其作為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途徑,用以解決城市問題,才是對社會歷史、人居環境、城市資源的尊重和保護。在未來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先期要籌備、規劃多元的發展方向,在其階段化功能壽命完結前做好新的轉型準備。
(四)擴大區域影響,帶動協調發展
高線公園項目通過發掘沿線社區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帶動了周邊街區的更新和保護,使項目完工后,能夠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形成廣泛的主題文化空間;同時,通過與政府合作,建立沿線歷史文化街區,開發歷史街道、文化廣場、公共藝術展區等,推動相鄰區域的歷史保護與自我更新,為各期高線公園孕育充足的文化土壤,以催生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持久的社會影響。
(五)“自下而上”開發,擴大公眾參與
項目采取以民眾為基礎的“自下而上”開發模式,成為政府、民眾共同參與的城市項目。政府部門在項目中是必要的監管者和協調者,設計單位廣泛聽取民意,通過更改設計方案來滿足民眾的意愿和需求,使設計內容更為質樸親民和貼合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提高公眾參與度,體現出對民意的尊重和接納,使項目立足公眾的意愿和需求,建立牢固的民眾基礎,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全民工程”。
總之,高線公園項目尊重環境歷史,保留高線特有的工業特征,與規劃中的植被景觀、建筑小品交錯融合,塑造了工業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城市山水”,體現同一環境中的形態共生思想與多元化的城市主旋律。同時,項目也帶動了周邊街區的更新發展,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其“自下而上”的開發模式使民眾廣泛參與其中,充分尊重了基層民眾的意愿和需求,成為機會主義景觀理念的理性詮釋與成功實踐。
參考文獻:
[1]JIN CY.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innovation[J].Sustainability in environment,2021(1):154.
[2]陳濤,呼萬峰.可持續景觀理念在城市廢棄鐵路改造中的應用[J].園林,2020(1):58-64.
[3]江畔,邵龍.中東鐵路工業文化景觀體系保護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9(5):40-46.
[4]傅鐘萍.浙江嘉寶物流園區布局規劃方案及其功能優化[J].鐵道貨運,2016(10):9-15.
[5]甘欣悅.公共空間復興背后的故事:記紐約高線公園轉型始末[J].上海城市規劃,2015(1):43-48.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