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菱兒
2020年《東方少年》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三輪評委嚴肅、認真、熱烈的討論和評選,結果已經公布,首先祝賀獲獎的各位新朋友和老朋友!
通覽今年投稿的童話作品,感覺與往屆相比,不僅整體創作水平高了一些,而且創作題材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有寫快遞員的,有寫玩具店的,有寫燒餅鋪的,有寫五線譜的,還有寫圍巾、布娃娃、種子的,甚至還有以老故事為主人公的。
好的童話作品就是要好玩、耐看、有內涵,讓孩子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童話世界是美好的、是快樂的,也是純凈的。這次獲得童話組特等獎的曾志宏創作的《千足蟲快遞員》和汪琦創作的《好漢一個半》,一篇寫了千足蟲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做快遞員;一篇描寫了一只以為自己是一只熊的小兔子跟著爸爸出行,路上遇到哄搶事件,他和爸爸出手相助。這兩篇作品既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又傳遞出善良、正義、勇敢和吃苦耐勞等好的品質。孩子們閱讀這樣的作品,能開闊眼界、增長智慧、陶冶情操、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從而讓兒童文學中的教育功能像春雨一樣潤澤孩子們的心靈,像種子一樣在孩子們心底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兒童文學承載著一個重要職能,即幫助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認識自我,也幫助孩子們學習如何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可以說,真、善、美和愛是童話永恒的主題。
龔房芳的《我也想念外婆》,王君心的《為你彈一首鋼琴曲》,李真的《阿治的燒餅鋪》,尤艷芳的《被遺忘的老故事》,陳馨的《聽桐花》,以及藍鑰匙的《妖怪·布娃娃·我》,故事風格有點類似日本安房直子、新美南吉等人的童話,淡淡傷感中帶有溫暖和愛的味道,這樣的童話很容易與孩子們產生共鳴。我們知道,童話作品一直是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題材,因為它與孩子們的性情最貼近,換句話說,就是童話與孩子們是息息相通的。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孩子騎著一個木凳子當大馬,自己嘴里模擬出“嘎嘎噠”馬奔跑的聲音,自己一玩就是一下午。我們也會遇到孩子趴在地上,嘴巴里嘟嘟囔囔在與地上爬來爬去的螞蟻說話,或者趴在窗臺前,與窗外樹上嘰嘰喳喳的小鳥聊天。成人認為無聊的事情,孩子可以玩得昏天黑地,依舊興趣盎然。
我曾經隨北京作協文化援疆活動到新疆一些地區做講座,記得當時有人問孩子:“為什么喜歡閱讀童話?”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回答:“因為童話是溫暖的。”這個回答多好啊!我相信這也是她讀童話的感受。
張牧笛的《隨風而來的五線譜》,妙妙貓的《找不到玩具店》,盧穎的《北風的圍巾》和蔣雙超的《如果螢火蟲淋雨短路了》,都是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童話作品。他們用詩意的語言給小讀者營造了一種美妙、玄幻的意境,但絕不是天馬行空、漫無邊際地想象,而是站在現實的土壤上,對故事情節進行合情合理地虛構。這些童話作品中的主人公設定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大自然中的風和雨,它的語言和行為都符合這種物質的特點,在一些細節處理上都很到位,故事讀起來圓潤、豐滿,沒有漏洞。
寫好童話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劉緒源老師曾說過:“兒童文學是要極清淺而又極深刻。”優秀的童話是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讀的,甚至大人也可以讀,只不過理解的深淺是不一樣的。把最好的故事捧給孩子們,是我們每一個寫作者的夢想和追求。
最后還有一點與大家共勉,我們的童話創作,是生長在中國土地上的童話故事,盡量避免用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的節日為故事背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多向我們的孩子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彰顯我們的民族自信,這也是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
加油,朋友們!期待2021年,我們再在童話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