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王劍(世紀萬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塑膠應用非常廣泛,是家電、汽車、手機、PC、醫療器械、照明電器中不可或缺的部件。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家電、汽車、手機、醫療器械等行業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實現了快速發展,下游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拉動了對塑膠的需求,塑膠行業中二甲基甲酰胺對工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1]。為貫徹落實《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管理規定》,加強職業衛生監管,某塑膠企業于2020年對聚氨酯(PU)合成革、聚氯乙烯(PVC)合成革、工程塑膠作業現場進行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
某塑膠企業于2003年8月正式投產,主要從事聚氨酯合成革、聚氯乙烯合成革、工程塑膠粒等的生產與銷售。一線作業人員156人,實行兩班倒工作制,每天工作12 h。
采取職業衛生調查法、工程分析法和檢測檢驗法對該企業職業病危害現狀進行分析和評價。依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對生產現場一線勞動者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按照GBZ 159—2004《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2]的要求,選擇有代表性的工作地點進行粉塵、二甲基甲酰胺、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環己酮、異丙醇、苯、甲苯、二甲苯現場采樣。依據GBZ 2.1—2019《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3]、GBZ/T 229.1—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1部分:生產性粉塵》[4]、GBZ/T 229.2—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2部分:化學物》[5]、GBZ/T 229.4—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4部分:噪聲》[6]對檢測結果定量分級并評價。
聚氨酯合成革(濕法)生產工藝包括配料、涂布、研磨、印刷處理和檢驗;聚氨酯合成革(干法)生產工藝包括配料、涂布、揉紋、印刷處理和檢驗;聚氯乙烯合成革生產工藝包括配料、涂布、印刷處理和檢驗;工程塑膠粒生產工藝包括配料、混合、壓出、切粒、干燥、包裝。
合成革涂料配料時為人工投料,投料物質包括樹脂、鈦白粉、纖維素粉、鈣鋅復合安定劑、碳酸鈣粉等,投料工人操作位的粉塵以“其他粉塵”進行評價;合成革布臺發送、裁剪使用的胚布、超纖主要成分包括天然棉、人造棉和滌綸,作業人員接觸的粉塵以“其他粉塵”進行評價;工程塑膠車間產品方案更換時,投料員需使用油漆稀釋劑對投料機及攪拌槽內壁進行擦拭,每次擦拭使用的油漆稀釋劑約3 kg,時間約4 h,每個月約4次,油漆稀釋劑主要成分為苯、甲苯、二甲苯。
根據對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及所使用的原料、輔料和產物的職業衛生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
3.2.1 粉塵(總塵)
經現場檢測,投料崗、發送崗、裁剪崗、配料崗、押出崗、包裝崗接觸其他粉塵的濃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的要求,根據GBZ/T 229.1—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1部分:生產性粉塵》,計算粉塵作業分級指數=0,其作業級別均為0級(相對無害作業)。
3.2.2 化學物質
作業場所攪拌崗、涂布崗、發送崗、裁剪崗接觸二甲基甲酰胺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均高于職業接觸限值,其余崗位接觸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環己酮、異丙醇、苯、甲苯、二甲苯時間加權平均濃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根據GBZ/T 229.2—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2部分:化學物》,計算作業分級指數。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化學物質檢測結果 單位:mg/m3
3.2.3 物理因素
經現場檢測,各崗位接觸噪聲的強度符合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規定的接觸限值,根據GBZ/T 229.4—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4部分:噪聲》,各崗位噪聲作業分級為I級(輕度危害作業)。
該企業提供的近三年的職業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檢查出3例二甲基甲酰胺作業職業禁忌證,其中2例谷丙轉氨酶明顯增高,1例為慢性肝炎;6例苯類作業職業禁忌證,其中,4例接觸苯、甲苯、二甲苯的員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偏低,1例紅細胞計數偏低,1例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偏低。該企業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其告知、調離并妥善安置。
針對二甲基甲酰胺濃度超標,建議企業配料工序應盡量采取機械化、自動化生產,配料區和涂布區等關鍵控制點應加強局部通風;塑膠車間投料崗使用油漆稀釋劑對投料機及攪拌槽內壁進行擦拭作業時,應采取局部通風設施,佩戴個體防護用品;嚴格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執行職業健康檢查制度,對發現二甲基甲酰胺作業和苯類作業職業禁忌證和疑似職業病應及時調離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