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的黨,開啟了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征程。由于當時黨的地位的變化,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新問題和新考驗。如何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最重要的課題。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部分,黨的組織建設也出現了新的特征。
建立全國范圍的黨的組織體系。新中國成立后,為實現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央開始著手建立全國范圍黨的組織體系,以便加強黨的統一領導。1949年11月,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和《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黨在政府機構建立自己的系統的組織機構,從根本上保證了黨的執政地位和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同時,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提出加強對青年團和工會等群團組織的領導。1954年6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同級別的黨組織相應撤銷,撤銷后大區的主要職能收歸中央,黨中央權力得到加強。1955年6月,中央下發《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省、市委書記處的決定》,除了應對黨全面執政之后地方工作量劇增的現實之外,另一個重要考量是與中央書記處的工作系統形成對接。自1955年冬季開始,在之后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內,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實行了并鄉撤區工作,以減少領導層級,加強鄉級領導能力,充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領導骨干。1956年初,伴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中央決定在所有企業中實行黨委集體領導的制度。同時,黨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中的黨組織也建立起來。黨的組織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黨領導各族人民建設新中國奠定了強大的組織基礎。
開展大規模的整風整黨運動。至1950年上半年,全國黨員已發展到500余萬人。一大批在革命勝利前夕入黨的新黨員在給黨帶來生機活力的同時,一些不夠黨員條件或不完全具備黨員條件的人被吸收到黨內來,甚至還有一些投機分子和少數的反動分子混入黨內,造成了組織上的不純,嚴重影響黨的戰斗力。此外,因為革命的勝利,一些老黨員老干部也產生了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的思想情緒。這種情況表明,有必要在黨內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整黨整風運動。1950年5月,黨中央在《關于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中提出,黨的發展工作必須采取嚴格審查的方針和穩步前進的方法,用3年時間分步驟完成整黨。同年6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應在1950年的夏秋冬三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1951年3月,黨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召開,著重討論了黨的基層組織和發展新黨員問題,制定了入黨的八項標準。會上,劉少奇同志作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意見》的報告和《為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而斗爭》的總結。1951年底,“三反”運動開始,中央結合新形勢決定“在整黨建黨的步驟上與方法上,必須適應新的情況加以改變”,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普遍將整黨與“三反”“五反”和“新三反”(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等群眾運動有機結合。1954年春,大規模整黨運動結束,共有32.8萬人被清除或勸離黨組織。同時各級黨組織還注意積極慎重地發展新黨員,共吸收新黨員107萬人,這些新黨員很多成長為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急需的技術型干部,在各條戰線發揮積極作用。
加強干部隊伍管理、調配和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從組織上確保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行,1953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分部、分級管理干部,統一調配干部,團結、改造原有的技術人員,大量培養新干部,全面審查干部。同年11月,中央先后發出《關于加強干部管理工作的決定》《關于統一調配干部、團結改造原有技術人員及大量培養訓練干部的決定》,提出對干部進行分類分級管理,為重點廠礦配備足夠數量和一定質量的干部。1952年至1954年,全國共有16.3萬名干部轉到工業戰線,為完成黨的各項任務作出重要貢獻。這一時期,黨的組織除中央一級以外實際上都處在一種劇烈擴張和變動的狀態中,干部隊伍的劇烈擴張和調整,再加上老干部城市工作能力不足的問題,凸顯了加強干部教育的緊迫性。為此,1954年12月中央作出《關于輪訓全黨高、中級干部和調整黨校的計劃》,1956年2月又作出《關于加強初級黨校工作的指示》,明確各級黨校的教學方針是學習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認識、增強黨性。通過加強黨員教育培訓,黨的各級干部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黨員隊伍初步擺脫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數”的困境,黨員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改善。
提出加強執政黨民主集中制建設。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發揮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事業繼續推向新的勝利,是黨必須予以解答的新課題。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對執政黨建設理論進行了新闡述和探索。其中,關于加強執政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黨的八大及其通過的黨章提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進行長期斗爭;接受人民的監督,發揮黨外人士的民主監督作用;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規定,對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包括黨的監督、群眾的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擴大黨內民主,充分發揮黨的下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對個人崇拜;黨的團結和統一是黨的生命,是黨的力量所在;要不斷地為提高黨員標準而斗爭。1962年1月,黨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進一步總結黨的建設經驗,強調必須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毛澤東在講話中對民主集中制作了進一步闡述: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因為大家意見分歧,沒有統一的認識,集中制就建立不起來。什么叫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確的意見。在集中正確意見的基礎上,做到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叫作集中統一。1962年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研究討論了執政黨如何建設的問題,強調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是保證黨和國家永不變質的根本制度,要永遠堅持這個制度,把它傳給子孫后代。這次會議提出的意見和措施,凝聚了黨執政十三年來的黨建經驗,對于當時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組織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提高黨員標準和對干部更高的要求。黨的事業的勝利,黨對人民所負責任的加重,黨在人民中威信的提高,這一切都要求對黨員提出更高的標準。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規定,黨員必須是從事勞動而不剝削他人勞動的人,把黨的團結和統一看作是黨的生命,嚴格地遵守黨章和國家的法律,遵守共產主義道德,一切黨員,不管他的功勞和職位如何,都沒有例外。黨章還規定,黨員必須對黨忠誠老實,不隱瞞和歪曲事實真相等。正如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所指出,如果我們向每一個普通的黨員都提出了嚴格要求,那么我們就需要向黨的干部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黨的干部工作的好壞,對于黨的事業有決定的影響。黨員干部首先要學會永遠不脫離群眾,永遠不害怕困難,勇于接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并且用自己的榜樣去耐心地教育他們所領導的工作人員。為此,黨的八大提出,為適應黨和人民的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大量地培養和提拔新的干部,幫助他們熟悉工作,注重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專門業務知識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八大上,黨在開始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同時,鮮明地提出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問題,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明確了執政黨建設的新要求和方針,開創了黨的組織建設的良好局面。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黨的八大制定的黨的建設正確方針和主張沒有得到貫徹執行,致使黨的組織建設遭受挫折,也給黨內政治生活帶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