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也開啟了黨的組織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初期
黨的組織建設恢復與發展
敢于直面問題、糾正錯誤,是黨不斷自我完善、走向強大的重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深刻反思十年內亂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從恢復被“四人幫”破壞的優良傳統作風入手,對黨的建設進行糾偏與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之初,黨的組織建設是在撥亂反正、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基礎上逐步開展起來的。
黨的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以鄧小平、陳云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揭批“四人幫”、清理幫派體系的同時,開始為長期受迫害的同志進行平反,落實干部政策,推動黨的組織路線實現撥亂反正。最初的撥亂反正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即為受迫害的干部及其他人員等錯案進行平反,解決僑眷、歸僑入黨、提干等若干問題,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這時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雖然啟動并取得進展,但依然是在局部范圍內進行。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于抓緊復查糾正冤假錯案認真落實黨的政策的請示報告》,標志著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由此全面展開。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大部分冤假錯案均得以平反。隨著《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公布,黨中央繼續落實臺屬政策、宗教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實事求是地復查和糾正了歷史上的肅反擴大化問題、地下黨歷史遺留問題。至1985年,全國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基本結束。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和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工作,既厘清了大批領導干部的歷史功過是非,又較好地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落實了黨的各項政策,有效地調動了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愛國統一戰線,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新時期干部隊伍建設“四化”方針的提出。“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左”傾錯誤思想影響,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工作遭受破壞和干擾,導致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干部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嚴重情況。很多干部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不夠強,甚至有些干部在政治、思想、作風等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1979年9月,中央組織部召開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提出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就是使黨的組織工作、干部工作促進和確保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從而為新時期黨的組織建設指明方向和任務。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要在堅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各級領導人員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這是黨在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干部隊伍“四化”方針。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四化”方針正式寫入新黨章。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黨章在表述時用“干部隊伍”取代了《決議》中的“領導人員”,這表明“四化”方針不僅局限于領導干部,而是面向整個干部隊伍。干部隊伍建設“四化”方針提出后,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積極推動下,黨的各級領導班子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新老合作與交替,黨中央領導層及地方各級領導班子在實現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面邁出了很大步伐。
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和組織體系。為保證黨的集體領導和團結統一,黨的十二大黨章規定,黨中央只設總書記,不再設主席、副主席。總書記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產生,負責召集政治局、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并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也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產生。黨的十二大后,中央、省、地、縣機構改革和領導班子調整工作逐級展開,出現了干部之間以老帶新、相互合作的團結局面。黨的十三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對中央書記處的產生辦法和職能作出重大修改,中央書記處由原來的“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變更為“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名,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職能由“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變更為“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這些舉措推進了黨的領導體制改革,完善了黨的組織體系,確保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建立干部離退休制度。建立干部離退休制度,是落實干部隊伍“四化”方針的關鍵步伐。鄧小平指出:不建立這個制度,我們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狀況,以及青年人上不來的問題,都無法解決。有了退休制度,對各個部門、各級職務的干部的退休年齡有了明白規定,就可以使人人都知道自己到哪一年該退休。1982年2月,黨中央頒布《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對離退休年齡界限等具體問題做了明確的規定。此外,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對國家領導人的任職屆數做了明確規定,即國家主席、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任職均不得超過兩屆。這在當時是一個歷史性突破,它意味著實際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基本被廢除。之后,黨加快推進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年輕化的步伐。黨的十三屆一中全會產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齡較黨的十二屆一中全會時下降了10歲;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成員的年齡也有較大幅度降低,這標志著黨在中央領導機構年輕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用全面整黨的辦法純潔黨的組織。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作風不純和組織不純的問題,根據黨的十二大的部署,1983年10月,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明確了整黨的基本方針、基本任務、基本政策和基本方法。按照這次整黨的要求,對于犯了輕微錯誤的黨員,主要是批評教育,要求他們切實改正;對于犯了嚴重錯誤的黨員,除批評教育外,還應給以應得的黨紀處分;違犯政紀的黨員,必須由行政機關依據政紀給以處分,違犯國法的黨員,必須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給予處理。同時,黨的每個組織經過整頓,在處理了必須處理的問題的基礎上,最后進行黨員重新登記。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面臨著重大考驗和挑戰時,1989年8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要求黨組織對政治風波中的重點人和重點事進行一次認真的清查、清理工作,并在部分單位又進行一次黨員重新登記。同時,積極發展在一線工作的優秀分子入黨,抓好基層黨組織尤其是高等院校、企業、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普遍進行黨員評議工作,從而不斷純潔黨的組織。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黨的組織建設探索與創新
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新任務,也是一個重大的考驗。為此,黨中央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黨的自身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上,對市場經濟環境下黨的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推動黨的組織建設強基固本。
推動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規范化、程序化。為進一步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民主集中制,1994年1月,黨中央下發《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充分貫徹集中領導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相結合的精神。1994年12月,黨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明確規定黨員正確行使權利的原則和保障黨員行使權利的措施,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同時,黨中央提出“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內部議事和決策機制,完善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制定中央和地方黨委工作條例,進一步明確和規范黨委會及其常委會的職責范圍、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發揮黨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這些基本原則和制度的形成,推動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開始走向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拓寬黨的工作覆蓋面。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改變了農村原本的集體經濟結構,鄉鎮企業的崛起、傳統宗族勢力的回潮、農村人口的外流和村民自治組織的運行等,使農村黨的建設面臨新情況。1994年11月,中央下發《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提出要實現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必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部分國有企業中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落實不力的問題,基于“搞好國有企業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的判斷,1997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必要的黨委政治核心地位保障機制。機關、學校、科研機構、街道等基層黨組織,也按照各自的不同情況,制定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具體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與戰斗堡壘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黨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街道社區、社團和社會中介組織中黨的建設的工作力度,不斷拓寬黨的工作覆蓋面。
調整吸收新黨員的標準。在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伴隨著經濟成分的多元化,我國社會階層構成也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針對這種新情況,黨中央指出,必須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為此,黨對吸收新黨員標準進行了調整,提出“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是否符合黨員條件,是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其他社會階層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接納了新興社會階層,表明黨已經成為一個能夠熟練地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健全干部選拔任用機制。針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和一些領導班子素質不高、年輕干部偏少的現狀,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干部隊伍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一是全面提高現有領導干部的素質,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堅強領導集體;二是抓緊培養和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夠擔當跨世紀重任的領導人才。同時要求,黨的高級干部特別是省部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不僅要努力成為有知識、懂業務、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為忠誠于馬克思主義、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治黨治國的政治家。為貫徹落實十四屆四中全會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精神,1994年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工作。在努力提高干部素質的同時,黨中央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不斷改進管理方法,加快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繼續推進領導干部交流制度,并同回避制度和各級領導班子的任期制度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在上下級機關之間、地區之間、地區與部門之間、黨政之間以及經濟比較發達與相對落后地區之間進行干部交流,為干部在多種環境和崗位經受鍛煉、增長才干創造條件。2002年7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標志著領導干部選拔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
推動黨的組織建設科學化
進入21世紀,隨著總體小康目標的實現,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圍繞這個新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對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工作重新作了戰略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圍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明確黨的建設主線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的重大命題和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任務,為黨的組織建設指明了新的航向。
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和改進社區黨建。針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不斷涌現的實際,黨的十六大黨章規定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愿意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黨的決議和按期繳納黨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各級黨組織積極創新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形式和活動方式,深入開展在“兩新”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發展黨員工作,不斷擴大黨的階級基礎,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同時,隨著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單位人”大量轉為“社會人”,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構建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非公有制企業、社會團體和社會中介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力度,街道社區黨建也要把工作重點從注重創收進一步轉移到搞好社區管理和服務上來。黨的十六大后,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強化基層組織要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
發展黨內民主和健全黨內民主機制。建立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和接受監督的制度;積極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一些重要文件征求意見的范圍擴大到同級黨代表大會的代表;以精簡領導班子職數、減少副書記職數、落實常委分工負責制、擴大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為主要內容的地方黨委領導班子配備改革順利推進,對地方黨委常委會更好地貫徹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提高決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規范黨內權力運行,各級地方黨委健全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民主決策機制更加健全;頒發《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逐步擴大黨務公開范圍,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及情況反映制度、黨內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增強了組織工作的透明度。
樹立科學人才觀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是立黨之本、強國之要,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統籌和開發,是黨賦予組織工作的重要職能。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從“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強人才工作,大力倡導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作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創了人才輩出、競相發展的嶄新局面。同時,積極破除人才工作的體制障礙和政策壁壘,大力培養、吸引、用好各類人才,引進國外和港澳臺各類專家。長三角、泛珠三角、東三省、京津冀、中部六省等區域性人才開發合作和人才資源共享機制相繼建立,打破人才的地域限制和行業壟斷,人才資源配置更加機制化,人才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戰略任務。隨后,中央下發《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闡明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原則,學習的主要內容、具體要求、方法途徑,對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發揮了指導作用。這一時期,黨內先后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以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為主要內容的創先爭優活動,進一步增強了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了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科學發展的能力。
經過30多年的持續努力,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組織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重大成效,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
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才工作。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圍繞人才作用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講話。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賦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時代內涵。這些都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才工作;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建設一起抓,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和優化環境。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