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
2019年6月19日23時30分,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管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于海俊在撲救森林雷電火災過程中不幸因公犧牲,享年56歲。
林海留忠魂,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樣的情懷,讓于海俊迎難而上、身先士卒,不惜犧牲生命守護這片林海?是什么樣的理想,讓他32年如一日扎根林海深處,為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奉獻一切?又是什么樣的人生軌跡,讓親友同事乃至千萬網友潸然落淚、同聲悲挽?
讓我們沿著于海俊的足跡,追溯這名優秀共產黨員被初心和使命照亮的人生歷程,尋找問題的答案。
有一種忠誠叫堅守——他走遍了大興安嶺林區的每一個角落,用32年韶華兌現了“最重的擔子自己先挑”的承諾
“作為林業人,必須把改善林業局生態環境質量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堅決擔起建設美麗根河的歷史使命,堅持最重的擔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頭自己先啃。”這是于海俊在犧牲前一天,撰寫的最后一份思想匯報。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學林業、干林業、忠于林業,守森林、愛森林、殉職于森林,他用32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生命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
對于海俊來說,忠誠意味著堅守崗位,恪盡職守。自1987年7月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后,于海俊就來到大興安嶺林區,走遍了10.67萬平方公里興安大地上的每一座山嶺、每一個角落。在牙克石林業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于海俊都要和同事們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背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澤,不辭辛苦地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里,他還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大興安嶺林區氣溫已降到零下,于海俊帶領團隊在原始林區喝刨冰水,吃凍白菜和土豆,堅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對于海俊來說,忠誠意味著堅守初心,不計個人得失。2011年,組織提出讓他調到林區一線工作,擔任根河林業局副局長。彼時,他已是牙克石規劃設計院任職4年的副處級干部。對于組織提出的調動,他欣然接受了。根河林業局組織部部長劉順起還提醒他:“你不是黨委常委,但考慮你的專業,你可能會是責任最重的一名副局長。”于海俊說:“擔子重不要緊,我更看重自己到底能做點什么,眼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安排都得在林區落地,那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啊!”
對于海俊來說,忠誠意味著堅守使命,身先士卒。在根河林業局工作期間,他帶領撲火隊參加撲救火災12場(次),其中援外撲火5場(次)。作為指揮員,他一直在撲救火災一線沖鋒陷陣。2018年6月,于海俊率隊乘坐直升機去往火災現場時,一個鐵塊掉落下來,重重地砸在于海俊的腳面上。此后整整十幾個小時,于海俊硬是咬著牙,強忍著疼痛,爬山、過河,帶頭指揮撲火作戰。直到次日休整時,大家才發現他的腳已經腫得如饅頭大,皮膚泛著深紫色。
2019年6月19日,于海俊在指揮撲救火災時,被一根過火的站桿砸中。當場休克的他,手里仍然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有一種擔當叫精業——作為大興安嶺林區首屈一指的林業專家,他用心血和智慧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于海俊常說:“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讓青山常綠。”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的殷切囑托,盡職擔當,精業有為,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一名學者型領導干部,擔當與精業恰如“英雄氣”與“寶劍鋒”。擔當精神鑄就了于海俊敢于亮劍的勇氣,而精湛的業務水平就是他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底氣所在。
1998年,國家啟動一期“天保工程”的時候,于海俊帶領牙克石林業規劃院全體設計人員承擔了國家林業局、林管局下達的各項工程規劃設計任務。困了用涼水洗把臉、累了趴在滿是圖紙的桌子上打個盹兒。他的家離辦公樓不足200米,于海俊卻一連七天七夜沒有回家。在沒有具體模式可供參考的情況下,于海俊充分結合林區實際,大膽采用科學理論和先進技術,帶領團隊準確核定了各林業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設規模,為上級決策和工程建設單位施工提供了翔實的基礎依據。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于海俊先后參與編制4項國家標準,帶領科研團隊完成重大項目100余項,其中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創造性提出的“補植補造”概念及森林經營措施在全國五大國有林區全面實施。他還先后獲得過“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項榮譽。
在根河林業局工作期間,于海俊主持推動構建起森林資源監管“一體兩翼”新格局,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推動林業改革、促進林區發展的具體行動: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電子檔案,為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提供了翔實準確的數據支撐;建立健全了森林四級管護責任體系;積極推動陽坡造林,讓萬畝荒山荒地披上綠裝;主持廢除、完善、制定各項規章管理制度百余個(部)……
有一種干凈叫無我——他舍小家、顧大家,忍棄床前盡孝,用忘我的奉獻實現了“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
第一次走進哥哥的辦公室,第一次走進哥哥的宿舍,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于海瑞一次次淚流滿面:哥哥生前戴的手套都磨出了窟窿,辦公椅的扶手磨破了一個大洞,喝水的白瓷缸子掉了碴;冰箱里除了方便面,只有吃剩下一半的凍饅頭,衣柜里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
于海俊出生于內蒙古赤峰市的一個普通農家。母親身體一直不好、常年生病,晚年又患了骨結核,于海俊和妻子每隔幾個月就把攢起來的工資郵給弟弟妹妹去給母親看病。2011年,于海俊的父親又確診為肝癌晚期,老父親在電話里說:“兒啊,你這些年給你媽看病沒少花錢,爸的病就不要治了,爸就想臨走前好好看看你……”掛了電話,從來沒在妻子面前掉過眼淚的于海俊失聲痛哭。
“無情未必真豪杰”。為了供他讀書,父親在生產隊拼命勞作,弟弟妹妹相繼輟學回家務農,于海俊對自己的親人充滿深深的感激和無盡的愧疚。但為了祖國的生態安全,為了青山長青、林海長綠,于海俊將對家人的愛深埋心底,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大愛。對他來說,干凈意味著無私奉獻,意味著廉潔自律,意味著黨性的升華和靈魂的洗禮。
與于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熏、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
這不正像于海俊那顆純潔而璀璨的初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