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敗時大興土木,聽起來與常理相悖。經濟衰敗會導致大量失業和食不果腹,至少也是精神上的恐慌,但在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下,卻給投資開發者以機會,那就是建材價格低廉,勞動力資源充足,同時又很少出現勞資糾紛。
紐約的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樓和規模更龐大的洛克菲勒中心,都是在這樣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下產生的。落成初期,它們也都曾面臨大面積樓面無法租售的暫時困境,但當經濟好轉時,卻能搶先占領市場。
然而,它們之所以被稱為杰作,不僅是因為商業上的成功,杰出的設計是使之具有長久效益和影響力的根本保障。當我們今天聽到將建筑質量落差歸咎于工期緊迫的抱怨,很難不想到,半個多世紀以前,人們如何克服同樣困難而推出這樣的建筑精品。
密集如林的摩天樓是紐約的獨特標志,但摩天樓也不代表紐約的全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不僅有利于振興疲軟的經濟,解決就業問題,更因大舉建設基礎設施,而為美國在戰時成為歐洲戰場的后方,為其在戰后利用未受嚴重戰爭創傷的優勢迅速成為頭號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我們無法不想到塑造20世紀紐約的頭號人物羅伯特·摩西。在他的直接領導、參與和影響下,大紐約地區建設了數百英里的林蔭大道,數條高速路,數十座大小橋梁,數百公頃的人工海灘和大型娛樂園,無數城市綠地和兒童活動場所,以及規模驚人的社會住宅。這些市政基礎設施,直到今天仍發揮著效力。從地理條件看,整個大紐約市只有布朗區與內陸土地接壤,因此,公路、橋梁和隧道是紐約特別是曼哈頓的真正生命線。
假如沒有這些基礎設施,今天回顧紐約百年發展史,就不會是一幅幅生龍活虎的畫面,曼哈頓早就變成一座死城,我們只能描繪紐約百年孤獨的悲慘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