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后,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中醫認為,養生也應該順應天地之氣的變化,注意養肝護肝。
早睡早起,以養肝氣。春天陽氣開始生發、白日漸長,萬物開始復蘇。“肝屬木,應于春季”,肝氣通達,身體才會輕松、精力充沛;肝氣受損,人很容易出現疲勞困倦、眼干目澀等不適。因此,春季首先要讓肝“休息”好。“人臥則血歸于肝”,在此時提倡早睡早起,規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時前上床。早上起床后伸個大大的懶腰,在日出后到戶外散散步,身體動起來,陽氣也就被鼓動了起來。
少酸加辛,助陽養肝。中醫認為,酸性收斂,入肝經,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立春飲食應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味道辛香走竄的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最適宜立春節氣食用。在飲食藥膳方面,針對立春的時節特點,可食用一些養肝柔肝、疏肝理氣的藥材和食品,如白芍、枸杞、花生、紅棗等均是不錯的選擇。此外,春季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因此,不妨適當攝入些甘味食物以滋補脾胃,可選擇大棗、山藥等味甘養脾之品,做成大棗粥、山藥粥食用。
春捂護陽,防寒保暖。諺語云:“春不減衣,秋不戴帽”,這是指早春季節不要急著把棉衣脫掉。立春后,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于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于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以致產生“陽氣郁”的現象。所以,防寒保暖仍是養生的重點。
老話講“過了清明冷十天”,也就是進入了4月中旬之后,一般就不會再出現“倒春寒”的天氣,也就不必再“捂”了。
清養理肝,三動健康。
敲肝膽經清肝火:雙腳與肩同寬,蹲馬步,雙手握空拳,從膝關節內上方開始,四拍,敲至腹股溝,然后轉至膽經,從環跳穴開始,四拍,敲至膝關節外上方,慢慢收回。
閉目轉眼養肝血:閉合雙眼,用食指輕壓眼瞼,微微揉搓到眼球有發熱、發脹感為宜,隨后轉眼,即保持頭部不動,眼球分別向左右各轉動10圈,能有效緩解眼疲勞、提高視力。
伸個懶腰理肝經:經常伸個懶腰,可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同時激發肝臟機能,達到肝臟保健效果。(摘自《人民日報》3.12高繼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