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云,孟星圻,王晉元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 應用解剖與生殖醫學研究所,湖南 衡陽421000)
我國高等院校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不良事故不斷增加,自傷自殺趨勢日漸上升,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和引導成為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1]。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簡稱《精神衛生法》)的頒布實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干預制度,完善醫教結合體系迫在眉睫。高校管理者普遍將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規劃實驗室資源增量布局方面,對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的影響因素和相關解決對策缺乏認識。在收集、分析問卷資料的基礎上,本研究以工作倦怠感為理論基礎,討論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現狀,為形成教學全面、健康積極的實驗室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20年9月至11月在校的湖南省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②具有實驗室學習工作經驗。排除標準:不具有實驗室學習工作經驗。根據Kendall 的樣本量粗略估算方法,需樣本量不小于105 份,實際納入調查對象259 人。男性96 人,女性163 人;18 歲以下4 人,18—19 歲75 人,19—20歲118 人,20—21 歲44 人,21 歲以上18 人;每學期實驗次數小于10 次者245 人,大于10次者14 人;有醫院實習經驗者20 人,沒有經驗者239 人;臨床醫學專業163 人,護理專業17 人,藥學37 人,其他專業(麻醉、影像、口腔、預防等)42 人。
1.調查工具
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MBI-GS 職業倦怠量表及相關內容自行設計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①一般資料問卷。②MBI-GS 職業倦怠量表,本研究采用Maslach 等編制,李超平等修訂的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2],包括15 個條目,共分為3 個維度: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缺失。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從“從不”到“每天”分別計1—7 分,該維度得分=該維度總分/該維度條目數。1—3 分為輕度倦怠,3—5 分為中度倦怠,5—7 分為重度倦怠[3]。
2.調查方法
查閱相關文獻,設計一般資料問卷。將問卷內容和MBI-GS 量表在“問卷星”網站制作成電子問卷,填寫完畢提交問卷傳回至后臺。共提交問卷298 份,有效問卷259 份,有效回收率86.91%。
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 錄入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其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研究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對實驗室實驗工作倦怠感得分率為40.86%,輕度倦怠的高校學生占56.37%,中度倦怠的高校學生占42.86%,重度倦怠的高校學生占0.77%,情緒衰竭維度的得分為2.20.98 分,去人格化維度的得分為1.860.98 分,成就缺失維度的得分為4.080.83 分。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專業、是否獨立擔任實驗負責人、有無醫院實習經驗是影響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的主要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多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專業、是否獨立擔任實驗負責人、有無醫院實習經驗是影響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的主要因素,結果是以高校學生實驗室實驗工作倦怠感得分應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α 入=0.05,α出=0.10),詳見表1。

表1 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研究發現,高校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工作的情緒尚佳,在情緒衰竭維度的得分為2.2±0.98,顯示高校學生的情緒衰竭為輕度倦怠,這說明大多數的高校學生在面對實驗工作的時候,能采取比較平和的心態。
教師應將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小部分學生身上,給予耐心的開導,因材施教,根據高校學生的不同情況,安排不同的實驗任務,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4]。在發現高校學生在面對實驗工作時出現情緒壓抑和低落等異常時,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心理疏導[5]。幫助高校學生減輕心理負擔,正確地看待實驗工作,輕松且高效地完成實驗任務。
研究顯示,高校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工作的去人格化維度得分率最低,為1.86±0.96,顯示高校學生在進行實驗工作時的去人格化較輕。不過,仍有近三成的高校學生對自己所做的實驗工作感到無所謂。這提示實驗室管理者以及高校實驗課授課教師應在學生開始進行實驗工作前,需完成對學生實驗工作意義的宣教,加強高校學生對實驗工作的主人公意識。探究可能存在的機制對于年輕的高校學生來說顯得尤為枯燥,這就更加需要實驗室管理者以及高校實驗課授課教師起一定的帶頭作用,在對待實驗的態度上樹立正確的典范。
本研究顯示,高校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工作的成就感喪失得最多,為4.08±1.31,已經達到中度衰竭的水平。高校學生對于自己的實驗工作能力并不自信,這提示實驗室管理者以及高校實驗課授課教師在進行實驗之前的理論教育時,應多補充實驗工作意外處理的相關知識,講解實驗工作失敗的可能原因,采取鼓勵式教育,肯定高校學生在實驗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提升高校學生完成實驗工作的信心。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專業、是否獨立擔任實驗負責人和有無相關實習經驗是影響高校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的主要因素,女同學和年齡大的高校學生更容易出現實驗工作倦怠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對待實驗工作更感性,在實驗工作出現問題時,更容易對自己的實驗工作能力產生懷疑。
且有研究證明,女性的焦慮恐懼更難以消退[6]。年紀越大的高校學生越會考慮未來擇業等現實問題,分散注意力在其他的事務中。來自臨床醫學、護理、藥學等專業的學生比麻醉、影像、口腔專業的學生實驗工作倦怠感更弱,這提示在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授課時,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不同的實驗工作,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模式來達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目的。
不獨立擔負實驗負責人的高校學生和沒有醫院實習經驗的高校學生工作倦怠水平更高,可能是因為實驗工作的負責人在實驗過程中會消耗更多的心力和熱情,更不容易產生對工作的倦怠[7]。已有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是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所以在醫院實習的高校學生,更加能體會到實驗工作與臨床工作的區別,也更加珍惜實驗機會,更不容易對實驗工作產生倦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