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萬平 圖/何 剛 林萬平

綠化一角
深邃的天空繁星閃爍,幽幽竹林里水聲潺潺、螢光點點。每年春末,成千上萬游客涌向青神縣白果鄉黃水凼、天池蘭廠溝等網紅地,與螢火蟲親密接觸,目睹電影《阿凡達》里才有的夢幻般的美景。據悉,青神縣已發現這樣的夢幻美景多達11處......
螢火蟲對生態環境要求特別高,螢火蟲的大量聚集和繁殖標志著青神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7年,青神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綠色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實施綠滿青神行動,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現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8.23%,極目遠眺滿眼皆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青神正成為竹的海洋、蟲的世界、鳥的天堂。
青神縣出臺《中共青神縣委關于實施綠色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7—2021)的決定》,提出建設環成都最美森林城市,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開展全域生態建設,推進綠滿青神。
2019年青神縣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舉全縣之力高標準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綠海竹韻、森林青神”。啟動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項目總體規劃,培育打造同城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城市形象兩年提升行動,推進城區公園綠地、小區綠化等質量提升工程,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70公頃,建成市級森林小區(單位)8個。結合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森林鄉村建設,鄉鎮和村莊綠量持續增加,鄉村庭院、道路、水系綠化美化效果明顯,成功創建國家級森林小鎮1個,森林鄉村8個,省級森林小鎮3個。
高質量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投資2.9億元實施岷江流域生態屏障項目建設,按照“竹+1+N”的思路,建成竹里海棠、竹里桃花公園。規劃建設竹里稻香公園,串聯竹林濕地、濱河文化公園,打造城市“綠環”。打造以岷江、思蒙河為骨架的沿江竹林風景50公里;打造岷東大道、眉青快速通道、機械大道等為主的沿路竹林風景45公里。實施“年萬畝栽竹”計劃,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種銷模式,推廣斑布一號、綿竹等優良品種,建成尖山、天池、白果3個萬畝現代竹產業示范基地。青神縣獲評四川省第一批省級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縣、四川省竹林風景線建設先進縣。
建立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探索建立林長包保林區工作機制,印發《縣級領導、部門、鄉鎮(街道)包保林區安排表》,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每月開展不少于2 次督導督查,組織落實森林防滅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和措施,強化森林草原行業行政執法,依法全面保護森林資源。

竹海升起新的希望

竹林濕地
嚴格執行林木限額采伐和憑證采伐制度。嚴把林木采伐勘驗關、審批關,嚴格執行采伐審批公示制度、伐前告知制度、采伐責任制度,對不符合規定的不予審批,嚴格將年采伐總量控制在采伐限額內。嚴厲打擊不批就砍、少批多砍、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林木年總采伐量低于年總生長量,林木蓄積逐年增加。
積極貫徹防范勝于救災理念,發布《關于2021年煙花爆竹孔明燈禁放的通告》《青神縣人民政府2021年森林防火命令》,劃定縣域內森林防火區,明確森林高火險區,嚴格火頭火源管控。森林防火期內,對違規在森林防火區內野外吸煙、燒紙、燒香、點燭、燃放煙花爆竹、野炊等野外非生產用火的,一律依法給予警告、罰款或者拘留等行政處罰,公職人員一律依規依紀依法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制定《青神縣地方專業撲火隊伍建設指導意見》《青神縣巡山護林員管理辦法》等八個制度,完善森林防火長效機制。成立50人的森林火災專業撲火隊,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教育和訓練,共組織開展森林防火應急處置演練9次。修建和完善消防水池4處、直升機停機坪1個,新購無人機3架,新建車輛防火通道20余公里,新購防滅火裝備10套,采購水泵、防火服、油鋸、風力滅火機等森林防滅火物資10萬余元。出動大喇叭宣傳車50余輛,印發防火宣傳資料2萬余份,發放“森林防滅火應知應會”5萬余份,向重點人群推送森林防火、氣象監測短信3萬余條,形成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森林防滅火演練
圍繞“建設全國特色產業示范縣”發展定位,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龍頭帶動、品牌培育,加快竹產業轉型升級,形成青神“竹編、竹紙、竹桶”三大特色品牌。打造全國竹產業研究、交易、加工、培訓、體驗五大中心,青神竹編產業園區成功創建為全省唯一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青神竹編”連續兩年榮登全國區域品牌百強榜。投資35億元建設斑布健康竹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將年產22萬噸本色竹漿和20萬噸本色生活用紙。“青神竹紙”成為全國本色用紙領軍品牌,也是全國唯一進駐美國主要大型商超的中國生活用紙品牌。“青神竹桶”成為北京世園會中外領導人“共培友誼綠洲”活動專用桶。經過多年發展,全縣竹企業已達150家,其中億元加工企業3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
利用螢火蟲資源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出“竹里螢光”文旅IP,點亮鄉村旅游夜經濟。依托“中國首家竹林濕地”,打造10萬平方米竹林康養基地。依托蘭溝村民房,打造集住宿、休閑、娛樂、竹編技藝展示等為一體的“竹編第一村”民宿街區,入選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大力發展特色民宿、道地餐飲等生態旅游服務,每年經營收入達7200萬元。游客的涌入也促進了農林產品的旺銷,椪柑、土雞、竹筍等賣得紅紅火火。
2020年全縣實現林業產值59.7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從林業上增收2870元。良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全縣合力開展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了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