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 華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這里物產豐富,水能資源豐富,旅游資源更是數不勝數,是四川省重要的畜產品來源地。阿壩州始終堅持生態立州理念,是重要的高山原始森林區之一,是四川省的重點林區和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更是川西平原的天然綠色屏障和長江賴以補給的珍貴水源之一。
在阿壩州西部,有一處“懸天凈土·壤巴拉”,即阿壩州壤塘縣,這里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阿壩州最長的綠色生態走廊,在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建設中占有重要位置。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護重大工程”的論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視野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深度融入州委“一州兩區三家園”戰略布局。近年來,在省、州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壤塘縣積極行動起,緊緊抓住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機遇,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項目,走出一條生態保護治理和脫貧增收的雙贏之路。
“這樣高強度的巡查,我們從去年防火期就開始了,要持續到6月底,主要排查火災隱患,清理林下可燃物?!贝禾煲阎?,萬物復蘇,氣溫回升,野外風干物燥,壤塘縣林草局防火辦主任爾甲帶領撲火隊員抄起鐮刀鋤頭,朝林間開展巡護,森林草原防火已進入關鍵期。
壤塘縣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豐富,通過全縣各級努力取得了全縣連續25年無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佳績,縣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連續多年獲得全州“森林草原防滅火先進單位”稱號,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生態財富。開展草原征占用巡查整治活動,嚴格牧家樂、工程建設等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近年來,未發生草原資源破壞情況,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
全縣現有林地面積329437hm2,2020年度全縣凈增森林面積352hm2,活立木蓄積增長237000m3;全縣天然草原面積418867hm2,全面落實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通過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等項目的開展,區域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93%;全縣濕地面積22370hm2,通過不斷加強濕地保護與建設,全縣濕地面積未減少,濕地保護率由41%達到64%,重點野生物種和濕地重要物種保護率達到95%以上,南莫且濕地在2018年躋身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行列。
壤塘縣通過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使“高原林海秀城”更加名副其實,把壤塘建成自然風貌優美、生態功能穩定、民族文化燦爛、人與自然和諧的“川甘青結合部河源生態文明示范縣”。
壤塘縣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極寒、干燥的氣候讓這里的生態極其脆弱,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將引起下游區域航道淤塞,洪水爆發概率增加,水質下降等連鎖反應。
壤塘縣強化“上游意思”、勇擔“上游責任”,找準生態保護與治理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通過開展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封山育林建設、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等生態項目,完成裸根苗栽植600 余萬株,實現增綠34264畝,實現杜柯河流域、則曲河流域防護林全覆蓋。同時,栽植防護林帶大苗50余萬株,2017年以來封山育林面積共計50000畝。其中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成效初顯,2017年新建防風林帶587畝,治理沙化土地8511畝,生態產業培育新建俄色茶種植基地1911余畝;2018年新建防風林帶2587畝,治理沙化土地1202畝,宜林荒山造林10939畝;2019年防風林營建431畝,益林荒山造林3222畝,退化草地治理543畝,邊坡治理43畝。
“這個山以前是荒山,現在恢復好了,昔日荒坡已變身為綠色海洋。在縣委政府的支持下,現在種樹,我們當地老百姓也增加了收入,非常感謝中央和縣委政府!”指著這片云杉,魚托村村民八托真摯誠懇的說道。
青山為證,走出生態就業新路子,有這樣一群人,正背著沉重的行囊穿行在沒有路的草甸和密林之間,他們是壤塘縣生態管護員,其中崗木達鎮達日村白洛就是壤塘縣生態管護員一位。白洛家因缺乏勞動力,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捉襟見肘。2014年她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黨委、政府根據她家的實際情況,安排她在附近工地務工。2018年,白洛被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范圍,當上了生態管護員,這讓白洛一家的生活又多了一份保障。2019年,白洛一家順利脫貧。談及如今的生活,白洛深有感觸:“山綠了,我們的日子也紅火了?!?/p>
壤塘縣立足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和生態資源管護壓力大的實際,探索“生態扶貧”模式,整合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固定生態管護員,2018—2020年分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6600元、8150元、10000元,對非法盜獵、野生植物采挖、采土采砂、違規用火等違法案件的巡查、舉報、制止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管護員還參與社會綜治工作,構建起維護地區穩定、創建和諧牧區、促進社會發展基層治理新格局。
“以前種了200畝的樹,一天有150元的收入,我們老百姓都會種樹,這個地方種好了樹就會很美,收入也還不錯?!蹦夏具_鎮南木達村村民俄秋如實說,項目由村民完成,合作社采取項目總承包和計件管理辦法,務工收益全部歸村民。如此一來,農牧民群眾一心一意投入到造林工程上,就地轉變為“生態工人”。
壤塘縣積極創新市場化造林新機制,結合縣域生態建設任務,按“項目到哪里,哪里就成立合作社的原則”,采取“合作社+貧困戶+亞貧困戶”的生態扶貧模式,通過“林草局技術員現場技術指導—鄉政府專班人員跟蹤協調—貧困群眾挖植樹坑-驗收合格后-發放樹苗--定植-灌水-定植驗收合格-按合同支付資金”的建設模式,被省林草局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造林增綠的“壤塘新模式”,實現增綠增收互促雙贏。壤塘縣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48個,共計1549人。2018—2020年累計參加封山育林建設項目、生態公路建設項目、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達4200余人次,實現杜柯河流域、則曲河流域防護林全覆蓋,為農牧民增收3321萬元。
曾經的壤塘縣林草植被破壞嚴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濕地萎縮、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突出,壤塘縣正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用力,創新出川西高原地區生態快速治理有效模式,達到了栽樹見林,種草見綠的效果,實現了“增綠、補氧、添景”的綜合生態治理效果,在高原藏鄉譜寫一曲“綠、富、美”的壯麗之歌!
壤塘縣近年的奮進與轉變,是整個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建設的縮影,通過一代代阿壩人民生態治理的努力,未來的阿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