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攀
(中鐵十一局集團漢江重工有限公司,湖北襄陽 441046)
2020年8月,國鐵集團出臺了《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規劃至2035年,全國鐵路網20萬km左右,其中高速鐵路7萬km左右。隨著國家“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戰略的大力推進,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的高速鐵路建設高潮。在新建鐵路項目中,由于既有公路、鐵路、橋梁、河流等諸多影響施工因素的存在,使修建新線鐵路有著諸多困難。同時,隨著鐵路跨越式發展加快,高密、快速、重載列車對線路設備的破壞隨之加重,在既有線上進行大中修施工項目也日益增多,運輸與施工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優質、高效、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務,實現運輸與施工的最佳結合是當前的突出問題。
由于鐵路既有線施工屬于一項難度很大的工程,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以及新方法,以減少對鐵路行車的干擾和營業線施工的安全風險。在息高速公路跨京九鐵路分離式立交橋跨鐵路架梁及橋面系施工中,陳鋒[1]采用滑動式防護棚,大大縮減了棚架的整體尺寸,在節約了型鋼用量的同時,也給整體吊裝及拆除棚架提供了條件,縮短了施工工期,施工難度及現場安全卡控的安全風險也得到了降低;嚴仁才[2]和楊桂林等根據多年從事工程項目的實踐經驗,著重對現有的既有線施工常遇到的一些安全風險管理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風險的應對措施;李清立、王宏坤、姜潔[3]根據安全系統工程以及風險管理理論依據,著重從PDCA循環的理念入手,對現有的鐵路既有線電氣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安全措施。
本文基于蒙華鐵路鄧皓下行線跨焦柳線特大橋施工技術要求,研究類似工程施工經驗及襯砌臺車[4-5]、鋼模臺車[6]設計經驗,研究設計了新型鋼構臺車。新型鋼構臺車成功應用,解決了既有線施工帶來的諸多問題,全面提升鐵路既有線施工現場風險管理水平,對保障施工順利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蒙華鐵路鄧皓下行線跨焦柳線特大橋,位于蒙西至華中地區煤運鐵路第三測段內,主要為跨越G207、規劃216、焦柳鐵路而設。橋址于DGXDK-515.6~DGXDK-584處跨越焦柳鐵路。技術要求主要包括:(1)保證既有線正常通行;(2)臺車通行空間滿足:凈高×凈寬>8.41 m×9.75 m;(3)滿足曲線半徑1 990 m的剛構橋施工;(4)考慮風載及列車高速通過造成的影響等。
根據工程技術要求,設計鋼構臺車由走行機構、門架、內側模脫模機構、橫移起升機構、模板、支撐絲杠、底梁千斤頂、附屬機構組成。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鋼構臺車方案
技術方案中走行機構設置12組(6組主動、6組從動),行走電機自帶制動器,在坡道上保證整機在坡道上安全制動。采用寬大行走輪,配7316E軸承、32A鏈條以保證臺車使用安全,避免了跳軌、變形、斷鏈打滑等對襯砌施工的影響。
門架主要由橫梁、立柱及底梁通過螺栓聯接而成,各橫梁與立柱之間通過連接梁及斜拉桿聯接,是整個臺車的主要受力部件。門架的橫梁、立柱由鋼板焊接成工字型截面,底梁由鋼板焊接成箱形截面,保證門架有足夠的剛度、強度及穩定性。
模板系統為空間鋼構的成型關鍵,分為內模和外模、通風窗模板、端頭模板組成,其中,內模主要包括頂模、拐角模及側模3個部分,是承載混凝土澆筑時產生的自重和振搗力,保證下側通行列車的安全等功能;外模系統(平模)主要是通過拉桿配合內模完成混凝土橋的形狀成型;通風窗模板主要用于剛構橋側墻通風,由于各個施工節段通風窗口位置不同,故通風窗口設計施工時布置于內模和外模之間,根據現場實際位置進行定位及加固;端模主要用于剛構橋施工各節段端部封堵。
內側模板脫模機構采用平移滑動結構進行脫模,由于內側模與門架立柱之間距離較近,且側模長度比較長,無法采用翻轉脫模。
臺車共設置12組橫移起升機構,分別位于門架底梁下側,主要用于臺車標高及中心線調整。
由于跨既有線施工,為保證下部列車通行安全,臺車門架下部空間要進行封閉。在門架橫梁之間采用50 mm×25 mm×3 mm矩形方管做背勁,間距按500 mm布置,用1.5 mm板做防護面板,防護面板與矩形管采用自攻絲連接。
鋼構臺車下部結構距離接觸網距離較近(0.55 m),為保證施工安全,在臺車橫梁下部靠近接觸網區域內安裝絕緣板進行防護。
目前國內鐵路上接觸網帶點最高電壓為2.75萬V,防電板選材時,應該能滿足抗高壓3.3萬V(1.2倍安全系數)的要求,其次應具備耐高溫、不易燃燒的特性。3 240環氧酚醛層壓玻璃布板質地較硬,且具有較高的機械和介電性能,5 mm厚防電板經擊穿試驗,最高可抗5萬V高壓。
在臺車橫梁下部接觸網周邊安裝防電板,相鄰防電板密貼,為預防兩塊防電板之間間隙,用20 cm寬條形防電板將兩塊防電板接縫處覆蓋,用8#螺栓連接;另外用5 cm×5 cm的防電板塊(防電板塊厚15 mm,內鉆一直徑18 mm、深10 mm的圓)將螺帽防護起來,防電板塊與防電板用環氧樹脂膠粘貼。
由于臺車迎風面積較大,同時列車在高速通過臺車時對臺車造成的沖擊載荷較大。基于上述載荷考慮,在臺車走行基礎上預埋張拉筋,將臺車底梁通過扁擔梁錨固在地面上,以保證大風天氣及列車高速通過臺車時,臺車能夠安全施工。
根據鋼構臺車應用工況及設計規范等,根據主結構受力,可分為以下3種工況。
工況一:澆筑側墻對側模產生的壓力,主要為側壓力。
工況二:為頂模澆筑時的受力狀況,頂模澆筑時側模部分混凝土已凝固,此時臺車受到1.2 m混凝土的重力和新澆筑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
工況三:單元結構吊裝時,吊裝單元值承受自身機構重力。
分析上述3種工況,以最不利工況為例(工況二)進行模擬仿真驗算。
(1)受力計算
工況二受力包括側壓力、頂部混凝土重力和頂部澆筑壓力等。
側壓力:
式中:γ為混凝土的表觀密度,γ=25 kN/m3;H1為有效壓頭高度因素,H1=2 m。
混凝土重力:
式中:H2為頂部混凝土厚度,H2=1.2 m。
人工、機具等載荷:G2=4 kN/m2。
澆筑混凝土壓力:F2=1.2G1+1.4G2=41.6 kN/m2。
(2)有限元模型
鋼構臺車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7-10]建立模型,并根據金屬結構及工況進行了簡化,門架和模板部分采用Shell63單元模擬,絲杠和支撐采用beam188單元模擬,鋼構臺車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底梁通過假單元與地面連接來模擬實際情況,并通過將接地點全約束實現對底梁的約束,內模板和外模板約束豎直方向的移動。模型長度單位為mm;力單位為N;應力單位為MPa;位移單位為mm。
圖2 有限元模型
(3)結果分析
鋼構臺車材料采用Q235B,屈服極限235 MPa,按照《鋼結構設計規范》[1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12],安全系數取1.34時,許用應力為175 MPa。
圖3 臺車應力
圖4 臺車剛度
根據有限元分析結果圖3可以看出,工況二最大單元應力位于底梁,應力值為168.8 MPa,小于許用應力175 MPa;根據圖4可以看出,鋼構臺車結構最大變形為6.8 mm,滿足施工要求。同時還進行了風載荷、列車通行沖擊載荷進行了模擬仿真,均滿足設計要求。
設備已成功應用于蒙華鐵路跨焦柳鐵路既有線空間剛構橋施工,解決以往類似工程采用腳手架+小模板、鋼梁+小模板等施工方法所存在安全風險大、勞動強度高、施工成本高、施工效率低等問題。現場施工效果如圖5所示。
圖5 現場施工效果
鋼構臺車施工優勢主要體現為:(1)采用線下拼裝、線上整體吊裝的結構形勢,減少線上組裝時間,降低施工給線路運行帶來的安全風險;(2)采用整體模板臺車進行施工,能夠在線路運行天窗點迅速完成收模、移位及立模,提高施工效率,減少因天窗點施工導致施工進度緩慢及對線路運行影響;(3)臺車內部采取全封閉隔離并設置有防電措施,既保證施工安全,又保證列車通行安全。
本文根據工程項目技術要求及施工工況,研制了新型剛構臺車,并成功投入應用。該鋼構臺車采用分段吊裝結構形式,可一次吊裝完成后,整機移動及收立模,減少了在既有線上設備安裝時間,提高了整體施工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等。該設備的研制創新了施工工藝,降低了安全風險及生產成本等,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該設備成功經驗可推廣應用到明涵洞施工、隧道施工以及地鐵施工等領域,通用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