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劉長煌
調解打架糾紛是基層公安民警特別是派出所民警必備的基本功。不少民警辦理刑事案件比較順手,遇上打架糾紛卻疲于應付,因為打架糾紛往往糾纏不清、沒完沒了,耗時耗力。
筆者在基層派出所工作十多年,多次調處打架糾紛,略有心得體會,歸納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六不”和“程序當先、三理貫穿、六法兼用”。
一、“六不”
1.不聽一面之詞。打架雙方據理力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就要求我們民警學會“兼聽”,公正客觀地作出判斷。
2.不輕易下結論。情況不明,一知半解,急于下結論,很容易限于被動,造成雙方不服。民警需要多作記錄、多傾聽,不動聲色,深思熟慮再下結論。
3.不糾纏事發過程。抓大放小、不過多糾結于細枝末節、陷入無休止的爭吵,而是要梳理出梗概,制定調解方向。
4.不火上澆油。不能口無遮攔,口不擇言,情緒波動。實踐中有極少數民警在調處過程中因控制不好情緒與打架糾紛的當事人發生言語沖突,惹火上身。
5.不拖延。對明顯不構成輕傷、不需要傷情鑒定的治安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的3個工作日完成調解;對需要傷情鑒定的,應當在傷情鑒定文書出具后的3個工作日完成調解。要講效率,當斷則斷,能不過夜解決的就不過夜,以免有人摻和,事情生變。
6.不偏離目標。調解打架糾紛的目的是化解矛盾,減少不穩定因素,達到雙方比較滿意或基本滿意。
二、“程序當先、三理貫穿、六法兼用”
調解打架糾紛一定要按照法律程序走,做好相關的調查取證等工作,為后續工作打基礎做鋪墊,規避風險。所謂“程序當先”,就是不管工作多忙,該走的程序一定要走,該做的筆錄一定要做,該固定的證據一定要固定,該調取的錄像視頻一定要搞定。
所謂“三理貫穿”是指:一是申明法理,即講透法律法規。二是擺清事理,積極引導利弊分析,就事論事,換位思考。三是說透情理,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解開心結,化解爭議。
“三理貫穿”,其實是民警語言藝術的展現: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所謂“六法兼用”,即是在調解糾紛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和情節,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但不限于以下六種方法。
一是順水推舟自行協商調處法。針對起因簡單、事發突然、情節后果都不嚴重的糾紛矛盾,民警及時受理,主動開展工作,當面對質,還原過程真相,讓雙方自行協商,速戰速決,可避免橫生枝節、日久生變。
二是把握時機“搭梯子”調處法。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矛盾糾紛,很難說清誰是誰非,很多時候主要是因面子下不來,誰都不愿作出讓步。在調解中,民警及時掌握此種心態,適時隔離雙方當事人,制造“梯子”讓他們下臺階,給足“面子”,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三是緩沖降溫調處法。針對當事雙方激烈沖突,處于不理智狀態,不宜趁熱打鐵、急于求成,而應避其鋒芒,冷處理,情緒穩定后再開展調解工作。
四是借助外力突破調處法。很多打架糾紛發生后,不少人喜歡通過各種關系找民警說情,這種外力正好為民警借用,向關系人講清事實真相,說清是非曲直,分清責任大小,然后由關系人向當事人進行解釋和說教,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而平息糾紛。也可邀請村(居)委、社區干部參加,共商共議,共同化解。
五是剛柔并濟高壓調處法。針對一些疑難糾紛,雙方認死理、認歪理、不聽勸導,在多方工作無果的情況下,適時地唱黑臉,以辦理毆打他人、故意傷害案件的形式介入,做筆錄、采指紋血樣并進行信息采集和尋找旁證、調取視頻等工作,變柔為剛,使當事人心理緊張,轉而接受調解。
六是區別對待輪番調處法。對于復雜的糾紛,特別是涉及少數民族和殘疾人、語言溝通困難的當事人等特殊當事人的糾紛,需要派出所集體參與,各盡所能,輪番上陣,形成合力。
總之,民警應該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參照《人民調解工作的若干規定》,主持并促使打架雙方達成協議,協商解決,維護社會穩定。
(作者楊榮系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西湖派出所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