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比年
“一室兩隊”改革是公安機關基層派出所職能職責重新定位后,警務機制、勤務模式改革的簡稱。其中:“一室”是指綜合指揮室,“兩隊”是指社區警務隊和執法辦案隊。
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要進行改革。眾所周知,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第六次警務革命的浪潮正洶涌澎湃地向我們襲來。智能門禁、智能卡口、人臉識別、移動終端、RFlD、模塊分析、機器學習、自動生成……警務“前端”和“后臺”每天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種種跡象表明:一個靠“物理隔離”就能安好的世界正在被一個靠“數據說話”才能安好的世界所取代。五花八門的海量數據通過互聯網源源不斷向基層派出所匯集。這些數據,用好了是資源、是“生產力”,能讓派出所耳聰目明、精確制導;用不好是垃圾、是“火藥桶”,會讓派出所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這豈是派出所幾個內勤民警所能應付得了的事,必須由一個“部門”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這個“部門”就是綜合指揮室。因此,“一室”改革,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靠某人拍腦袋拍出來的。只要想清楚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改有方向、革有目標。
其次要想明白,怎樣進行改革。“一室兩隊”改革的關鍵在“一室”。個人認為,要圍繞“數據流”下功夫,即“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數據推送——數據反饋”,使之形成閉環,環環相扣、環環相生、環環相逼。對應每個環節,都要定崗定責,專司其職,如此才能確保數據真實可信、通達順暢、制導精準,成為生產力、提升戰斗力。“一室”作為派出所的“大腦”,是派出所的“最高權力機構”,不管所領導在與不在,都能夠通過自身的“流水線”作業,起到對警隊和警員“發號施令”的作用。唯有如此,改革就算成功了一半,反之,則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比如,為了掌控好“數據流”,重慶雙碑派出所對應各環節設置了隊伍建設崗、警務質效崗、執法監督崗、質態監管崗、警情處置崗、視頻巡查崗等,形成了“指令-監控-執行-反饋”閉環模式,發揮了“一室牽引兩隊,一室支撐兩隊”的作用。所長感慨:我比以前輕松多了!
“一室兩隊”改革的重點在“兩隊”。執法辦案隊和社區警務隊,一“打”一“防”,猶如派出所的兩只拳頭,想要靈活施展、收放自如,跳出“打不勝打、防不勝防”的怪圈,前提是要“有人”。大數據催生改革,智能化賦能警隊,為警力下沉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刪繁就簡、定崗定責、優化配置,派出所有條件將“閑置”出來的警力充實到更基層、更一線,實現就地就近接處警,就地就近調糾紛,就地就近服好務。加之有派出所“大腦”的強力支撐,以前“兩個人接處警”可以變成“一群人接處警”,以前“一個人下社區”可以變成“一群人在社區”,其生機活力顯而易見。重慶警方正在開展的“警旗在社區高高飄揚”創新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要在警力下沉的基礎上,將治安工作的觸角進一步向物業小區、農村院壩、工礦企業、醫院學校等社會“最小單元”延伸,按照“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思路,充分依靠發動組織群眾開展“小區自治”“院壩自治”“單位自治”,進而實現共治共享的目標。
三是要允許形式多樣。由于各地的治安復雜程度不一樣,派出所的警力狀況不盡相同,“一室兩隊”改革應在大方向、大前提不變的情況下,允許各地先行先試,不搞“一刀切”,不搞“大一統”。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只要我們有敢改的勇氣、有敢創的膽識、有敢試的策略,我們的改革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