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明 張英魁
2021年4月26日,中辦國辦正式發布了備受矚目的重要文件《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做出了重大部署,這是高質量綠色發展制度供給的新突破,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意見》全文共七章23條,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保障機制和推進機制。《意見》的發布實施展現了國家推動綠色發展的堅定政治意志,提出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實施路徑和操作體系,將引發全國各地政策制度創新熱潮,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探索,共同做大做好做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篇文章。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意義重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要義。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則是“兩山”理念的精髓,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點。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正在形成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金融在內的綠色經濟體系。
面對新目標、新任務,需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加快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意見》的頒布實施,提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框架,明確了戰略取向和發展藍圖,這是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綠色增長中國方案的重大任務。
《意見》高屋建瓴、內涵豐富
《意見》是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回答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什么、怎么建”等核心問題,打通了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的全過程,構建起了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政策閉環”,體現了戰略性、方向性、引領性。《意見》有三個鮮明特點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意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寶貴經驗的高度總結。
近年來,國家先后在浙江省麗水市、江西省撫州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和海南省也開展相關探索,生態環境部已開展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活動。自然資源部發布兩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多維度、多場景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在這些實踐中,人們也發現了很多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需要更系統地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釋放綠色增長新活力。《意見》將各地在探索中形成的經驗穿成串、連成線,升華成為指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戰略部署。
《意見》明確了重點推動的集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場景。應當看到,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概念相對抽象,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對其準確含義的認識和把握還需要深化。但這不應成為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實質性阻礙。《意見》將著眼點放在“有效轉化”及“價值實現”上,強調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這對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意見》對于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概念的簡明處理,有助于增進理解、凝聚共識。
《意見》提出了“5+1”的六大機制。《意見》聚焦打通轉化機制,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五項核心任務,明確了“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四大機制和“價值實現保障機制”的清晰政策框架。《意見》將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任務落實到相對具體的15項重點工作上。尤為重要的是,《意見》鼓勵開展政策制度創新試驗,以改革創新舉措,破解現行制度框架體系下的深層次瓶頸制約,并通過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顯著增強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
第二,《意見》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確定清晰戰略取向。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判斷。以此為指引,《意見》提出“四新”,也就是: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塑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引領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新風尚、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方案。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一個長期過程、系統性工程;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規律和潛力,還需要不斷深化認識。《意見》指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戰略指向,對于機制建設有長期指導意義,為政策制度創新提供了參照系。《意見》提出,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全面形成,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意見》還指出了價值實現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方向,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發揮生態優勢就地就近致富、形成良性發展,實現與提供農產品、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的地區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與此同時,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形成“兩山”轉化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應當是構建價值實現機制的總體取向。此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指向還需要從更高層面考慮,力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方案,率先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中國道路。《意見》在“總體要求”中強調“戰略取向”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指明了長遠方向、提出了更高標準、確定了價值錨點,有助于指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改革創新實踐
第三,《意見》是各級政府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的重要指引。
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障礙之一是基礎性制度缺乏,生態產品確權登記、信息普查、交易機制等不健全,價值核算尚待規范,價值實現路徑還不成體系。《意見》強調,要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經濟補償、績效考核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意見》提出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總體要求,明確了國家發改委的統籌協調責任,指出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確保各項制度精準落實的責任。中央層面,《意見》明確了中央部委在加強政策供給、完善政策環境方面的責任分工,是要解決基礎制度方面的不足,理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全鏈條,以便讓市場更好地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省級層面,《意見》提出將生態產品總值指標納入省級黨委和政府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在運用生態產品價值考核機制、開展試點示范等方面需要做出更多探索,有力引導本省區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市縣層面,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探索中最活躍的組織者和實踐者,《意見》指出了各地探索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等價值實現模式的方向和重點,提出了鼓勵探索的方向和需要堅持的原則和前提,為地方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
《意見》為地方政府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踐提供了方向性意見和重點任務,各地政府的“兩山”轉化更有盼頭,也更有壓力了。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關鍵在于調動起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尤其是各級政府官員和企業界人士的創新創業精神,對生態優勢和市場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意見》給地方探索留出了巨大空間,有助于真正找到符合價值轉化規律、符合當地實際,管用、有效、可持續的政策措施,激發各地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熱情,推動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創新發展。
迎接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全新挑戰
《意見》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框架的頂層設計,是體系龐大的政策構建,將在很長時期內發揮作用,信息量極大,對于地方各級政府、生態環境領域從業者、投資機構等各方都極具啟發意義。同時,《意見》發布實施后將引發各界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關問題的更多關切,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還將面臨很多挑戰,各方關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共同尋求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光明大道。
未來,如何更好地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
作為長期關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智庫機構,我們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工作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探索和試點示范過程中,讓更多提供生態產品地區的人民群眾都能受惠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二是科學運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既要發揮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指導作用,又要著力解決生態產品總值統計核算中的科學性、規范性問題,避免測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兩層皮”,防止“數字政績”。
三是推動解決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生態產品機制實現問題,例如,探索以市場化手段激勵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保護千島湖水質、北京市密云區涵養北京水源。
四是加強標準和規范的基礎性研究,建立更加清晰的生態產品分類方法,為后續政策出臺實施打下更好基礎。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需要智庫有使命擔當,能勇挑重擔。《意見》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推進機制中特別指出,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研究,培育跨領域跨學科的高端智庫。不但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更要注重發揮好企業智庫、行業協會等咨詢機構作用,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讓“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之路更可持續,要更好地發現和解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中的實際問題。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是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為貫徹落實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而設立的智庫機構,是從事“兩山”轉化和綠色發展研究的智力聚集平臺。我們認為,《意見》實施過程中,企業智庫可著力發揮其特殊作用,為企業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打造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價值轉換模式,提供企業視角。
未來,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將積極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建設和模式探索,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文作者谷曉明、張英魁的工作單位為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