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摘 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如今有關中學生的素質教育課題中,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在學生中影響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尤其是與此息息相關的初中地理教學,更是將環境教育納入到了關于學生核心素質發展的重要內容中。本文結合了筆者在教學中對于環境教育的一些理解,探討有關環境教育如何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的策略技巧,希望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初中教學;地理課堂;環境教育;滲透教育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與生產生活的需要,關于環境與人類生存和諧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尖銳。從長遠看,需要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做到人類與環境的和平發展。而環境教育,正是以此為核心,通過實踐活動等一系列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學生的環保意識。隨著環境保護概念的發展與教育部門的重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保護概念也成為了當前主要的教學組成部分之一。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一)滿足素質教育需求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學生的培養,也不再以應試教育為全部。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接觸到環境教育。是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質,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基礎,同時也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行業的大勢所趨。而初中地理課程,不僅為了培養學生的基礎地理知識,讓學生正確的了解到自然與人類發展的關系。更是需要向學生灌輸保護環境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與競爭能力,為了應對新的生存挑戰與新的教育形式做準備。
(二)實現環境保護
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形勢依舊嚴峻,為了實現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不僅需要加大對于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的宣傳,更需要讓后代子孫自覺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正確意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將環境教學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方面面,也是為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后,接受環保理念。讓學生將來走進社會,成為各個行業的中流砥柱之后,依舊能夠自發的愛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節約下更為珍貴的能源。
(三)是教學改革持續推進的生動展現
教學改革是近年來初中教學持續關注的重要話題,素質教育框架下的教學改革,不僅強調要在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上加以創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求要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服務。對于地理學科來說,環境教育不是課本的外延,而是地理本身的要求,從這一角度來說,環境意識的培養與環境道德的形成本身就是教學改革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探索的重要板塊。地理教師應當依托于自身扎實的地理教學基礎,挖掘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得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進而自覺地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利用自然資源、愛護環境,這都是地理學科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的必由之路。
(四)環境教育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務
究其本質而言,環境教育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好人地關系,而解決好人地關系本身就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環境科學是一門交叉性的科學,地理學科所提供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式也是環境科學的基礎。一切環境問題、發展問題最終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得到解決,這正是地理學研究的傳統思路,因此滲透環境教育,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的可行性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環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效滲透的基本依托,也為環境教育的滲透賦予了可行性的價值。作為一門以人地關系研究為主線的科學,地理學科與以發現、解決環境問題為目標的環境科學存在極強的一致性,在區域性問題的探索、具體方案的提出等方面也擁有極強的交叉性。總體而言,人地關系的主線架起了自然與人文領域溝通的橋梁,也使得環境教育這一交叉性極強的教育得以有效滲透。
三、如何在地理課堂滲透環境教育
(一)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大部分學生感覺初中學習生涯枯燥,是因為以往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需求,教師只能盡可能的給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提高知識儲備量。即使只看如今的教育現狀,大多數教師也只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龐大,而無法去顧及、去設置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在學習環境教育的時候,自然是無法打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在當前的教學階段,需要改變教學的方式,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可以結合比較出名的《后天》、《2012》等災難電影,生動形象的為學生展示因為環境、氣候的變化而造成的嚴重危害,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從而更好地結合課本,了解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與生活緊密聯系,提供保護環境的迫切感
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提出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環境保護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能夠極大程度上的降低學生對于環境教育的陌生感與排斥心理,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進行環境污染與防治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本地污染與防治措施展開討論,具體的去研究當地的各類污染排放與治理情況。還可以親自進行如水源過濾與凈化的小實驗,或者是播放教學視頻。進行充分而具體的討論,拉進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之中,加強學生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
(三)積極的開展課外實踐
實踐檢驗教學雖然是綜合性要求較強、教學活動開展比較困難的教學方式。但卻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本上的枯燥知識的消化與理解記憶。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開展課外實踐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檢測,來加強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能力。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加入環境教育,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探索環境保護方法的熱情。了解到環境教育的重要,從而在日后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切實履行環保措施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高學生素質與競爭力。
(四)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所有學科最為基礎的教學陣地,也是各類教學方法應用的先行區,對于初中地理學科來說也是如此。環境教育的滲透,仍然需要緊密立足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地理教材體系的主要內容,同時要善于應用教學藝術,為傳統的獨立課堂賦予環境教育的新特征與新價值。教師在每次課堂教學設計中,要考慮到環保教育的目標,并思考如何將這一目標融入階段性的內容中去,既不能過度重視單一的知識內容而忽略了環境觀念的傳遞,也要盡可能地避免因融入過度“突兀”而流于形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嘗試運用趣味化、“接地氣”的語言使得環境教育內容的滲透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使得學生真正認可環境保護的核心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
(五)推進校本課程開發與鄉土地理教學體系建設
前文所提到的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主要是從教學形式上對初中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滲透進行了分析,這兩種教學形式的融合實現了課上、課后教學的聯動,總體上為環境教育的滲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環境問題是與日常生活聯系極為緊密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在創新教學形式的基礎上,也應當有意識地實現環境教育的“接地氣”,基于地理學科的教學資源,運用更加清晰、直觀的語言與情境進行環境教育的進一步深入,這就凸顯了校本課程開發與鄉土地理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在實踐中,要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地理資源,綜合考慮現有的地理教學體系,組織針對性的開發建設,以保護家鄉環境為起始環節,充分挖掘本地區的環境教育因素,使得學生在頭腦中牢牢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
具體而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鄉土地理教學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當首先整合現有的地理學科資源,例如科學館等,思考如何將這些硬件設施轉化為可供利用的校本資源,在“全球思考,本地行動”的目標引領下,也應當將本地區的校外資源納入教學資源的整體框架中來,結合鄉土環境的特點,從本區域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環境問題入手,使得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家鄉的環境問題及其嚴重后果,引導其嘗試應用地理學科的思路與所掌握的內容加以解決。例如,初中的地理教研組可以組織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開發專項工作小組,為學生深入調查本地區代表性生態區域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平臺。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示河流入海口所拍攝的照片,其中污水縱橫、垃圾遍地的情況在多媒體平臺上一經展示,就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觸動。同時,學校應當在課外活動時間設置了地理課活動,前期以環境問題的統計方法、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為主,為學生實地調研奠定基礎;接近尾聲時,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訪水源管理局,思考當前管理手段的局限性。在經歷了層層遞進的探索之后,很多同學都可以針對這一實際問題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表示攔海大堤的建設有問題,使得海水流不通,出現了死水情況;也有同學表示入海后的大壩臨近工業區,因此每天有很多大型運輸車輛川流不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海岸環境等等。這些觀點雖然略顯稚嫩,但是卻來源于最真實的地理調研,也是學生融合環境思想與地理學科知識所做出的實踐嘗試,這種聚焦于鄉土地理的校本課程,可以達到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效果,使得學生主動關注身邊的一物一景,也為其在長遠發展中主動延伸到保護全球地理環境提供基礎。
四、結束語
想要完成環境教育對初中地理課堂的滲透,需要教師去對當前死板的教育模式進行變革,以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無論是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是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探究的過程當中,都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才能在日積月累之中,逐步將學生培養出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羅榕婷,段丹.高中地理教學中達成環境教育目標方法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4):10-11.
[2]黃躍美.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J].華夏教師,201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