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紹元
(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江蘇南通 226010)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學教材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節的內容,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實驗的基礎上,開展“二氧化碳對水蘊草光合作用的影響”探究拓展實驗,形成“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的生物學核心觀念;以議題“可再生能源與節能低碳”為紐帶,貫穿議題的閱讀、討論、反思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基礎上產生真正需要解決的社會性議題,從而使教學指向生物學核心知識、方法和素養,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和活動設計支持下,學生針對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化主題,通過主動加工和深度理解的探究性學習,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采用分析、歸納、應用、評價和綜合等高水平思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社會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一種學習方式。深度學習以內在學習需求為動力,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知識的聯通與構建為內容,在新的情境中遷移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學生不斷掌握生物學科的核心概念、把握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形成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深度學習是一種高階思維為主導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更接近知識本質和智能內核的學習方式。
教師出示資料,引導學生思考:近代文明與科技發展不但導致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甚至引發了石油危機。而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對生物圈的環境造成影響,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人類的生存。表1為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7)所公布的部分國家2015年的能源消耗統計。通過比較美國、日本與中國等國家對能源的消耗,你能發現什么呢?

表1 2015年部分國家能源消耗比較表
學生分析回答:雖然中國人均耗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低于美國與日本,但中國人均耗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2倍。學生進一步分析,可知:如果要成為負責任的地球公民,理應責無旁貸地致力于節能減碳和開發綠色能源。
設計意圖:圖表資料來源于國際能源署,數據真實、可靠,學生能針對數據發表看法,從而建構和諧生態觀。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與討論,培養學生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思考能力,從而順利導入科學探究環節。
2.2.1 實驗材料準備
燒杯(500 mL)2個、試管2支、質量分數為0.4%碳酸氫鈉水溶液550 mL、水550 mL(水溶液pH<9)、漏斗2個、水蘊草6段(各約2 cm長)、實驗橡膠手套、10 w白光LED燈泡(規格相同)。
2.2.2 問題引領探究,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教師提出問題:①將水蘊草放入碳酸氫鈉水溶液中,使水蘊草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從而探究二氧化碳對水蘊草光合作用的影響。此探究中無關變量有哪些?②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為什么要重復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
學生討論后,得出:此探究中無關變量有水蘊草長度、數量、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和溫度等。測量時,可能會因各種因素產生誤差,如水蘊草液中微小的雜質、氣泡數的測量誤差等。所以,反復取多次數據后取平均值,可以減少誤差對觀測數值的影響。
2.2.3 實驗操作,記錄現象
實驗操作過程:①取2個燒杯,分別標上甲、乙,在燒杯中各放入3段2 cm長的水蘊草,并將漏斗倒置罩住水蘊草。②在甲燒杯中加入水,乙燒杯中加入碳酸氫鈉水溶液,兩杯液面高度需要沒過漏斗柄,使漏斗內充滿溶液(為了保證水蘊草生長不會明顯受酸堿度影響,使用pH計測量碳酸氫鈉水溶液的酸堿度,并確保其維持在pH9以下)。③取2支試管,將甲試管裝滿水,乙試管裝滿碳酸氫鈉水溶液。用拇指壓住試管口后,將試管口倒置入燒杯水溶液中,然后移開拇指,在水溶液中將試管套入漏斗柄上。④將甲、乙兩燒杯放置于強光下照射3 h。觀察水蘊草枝條末端是否有氣泡產生,并計數。⑤3 h后,觀察并比較甲、乙兩試管內氣體的量。
2.2.4 討論與結論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氣泡的產生代表什么意義?若有氣泡產生,請推論此氣泡是什么氣體?②引起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差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碳酸氫鈉溶液提供二氧化碳,就可以在4 h內測得對光合作用的促進效果?③甲、乙兩組是否都有氣泡產生?哪杯水溶液中的水蘊草氣體生成量較多?④由測量實驗結果,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分析后,回答:①氣泡代表水蘊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氣泡主要為氧氣。②因為實驗組額外添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給水蘊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相較對照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因而產生的氧氣氣泡增加。光合作用的四大條件為光能、葉綠體、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碳是目前地球環境下光合作用的反應瓶頸,所以,少量增加二氧化碳,可明顯提升光合作用效率。③兩組都有氣泡產生,其中甲組中水蘊草產生的是氣泡數較多。學生得出結論:提高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促進水蘊草的光合作用速率。
2.2.5 設計意圖
水蘊草在pH6.5~7.55的環境中生長狀況較好,若pH高于9才會較受到影響。質量分數為0.4%的碳酸氫鈉水溶液的pH不超過9。因此其酸堿度不會明顯影響結果,該實驗中可忽略酸堿度值的變量。在探究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觀察記錄數據、處理數據,得出結論,使學生形成“光合作用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觀點。采用碳酸氫鈉溶液和水溶液來分別處置水蘊草,可以使學生明確理解對照組的作用和必要性。學生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利用證據和邏輯推理,得出“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可以促進光合作用速率”的結論。實驗裝置與氣泡計數方式難度低,易使學生產生親近感,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易操作、可走進的探究實驗情境。
3.3.1 閱讀議題與討論議題
教師提供閱讀資料①:21世紀初,因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盛行使用可再生能源做為交通工具燃料替代品。有報告指出,種植可再生能源植物,如由玉米、甘蔗、甜菜制造生物乙醇,或由大豆、油菜籽、芥菜籽、椰子油制造可再生柴油,會排擠糧食作物的生產,造成糧價飆漲。其生產過程甚至可能加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可再生能源與節能減碳之間的關系,提出建議或看法。
教師提供閱讀資料②:許多產業或機械會排放二氧化碳,如火力發電、煉鋼、制造水泥、交通工具等,而二氧化碳是目前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如何將無法避免又會造成問題的二氧化碳,轉變為可以運用的資源,請提出建議或看法。
教師提供閱讀資料③:目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已進行利用煙道氣培養微藻的實驗;并從藻類中萃取出藻多醣、藻藍蛋白、葉綠素等成分,用來制成健康食品、保養品或生物特殊營養飼料,剩余的藻渣再做成生物燃料。這樣既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也開發出多元化的應用價值。請根據上述材料,就利用藻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做法的優缺點,進行討論。
3.3.2 議題討論
學生與同伴之間進行頭腦風暴,多角度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討論再利用二氧化碳的方式時,學生想到制造滅火器、干冰、尿素等;針對利用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制造大量二氧化碳的方式,提出多種減碳的方案。對同一事件可能存在沖突的觀點,如利用藻類制造中可再生燃料可達減碳效果;但如果制造過程需高溫高壓的步驟,則應考慮整體能源消耗是否具有實質效益。有學生提到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必須考慮是否占用過多土地資源。還有學生提到,在實驗室可以觀察出的預期結果,擴大為工業規模時,會面臨新的挑戰。
3.3.3 設計意圖
在真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多元化的思考,促進學生關注節能減碳議題,理解減緩碳排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以及創造綠色能源的可能性,從而促進生物學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的再認識和適度遷移。學生在討論議題時,運用批判思考的對話與論證方式,做出科學性的理解與理性判斷,針對測得的數據發表看法,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從而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需達到平衡,進一步養成愛護生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