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陽 俞如旺
(1.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福建福州 350001)
(2.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7)
初中試題的題干情境常常過于簡陋,缺乏生活素材的嵌入;試題考查目標往往偏重對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學科綜合素養的追求;試題的設問呈現多為碎片知識的平行羅列,缺乏知識框架的有機建構。以上現象源于教學中教師將概念傳遞的目標異化為知識點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科知識蘊含的方法、觀點和思想進行提煉和滲透。同時,教師缺乏對學科育人價值的深入思考和再認識,使得教學仍然停留在育分教學。因此,教學設計與命題評價的雙向互動作用導致初中教學現實不盡如人意。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框架,錨定考試評價具有“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育人價值。該體系指出測量學生核心價值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創設能夠體現核心價值的問題情境用以承載考試內容。同時,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框架,將考查載體問題情境的設計,關聯了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力求將現實中的“知識立意”評價,轉變為“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評價。
初中試題設計借助社會熱點和科學話題為背景,其所含豐富的問題情境有利于評價初中生生物學科的知識、思維和價值觀的綜合表現。下面以“人與環境共生”相關社會和科學話題為背景,利用“人類與蝙蝠的關系”為主線,原創初中終結性測試試題,并借鑒高考評價體系的視角對試題的情境創設進行分析。該試題考查目標以《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基準,適用于八年級學業中考備考練習。
近年來人類不少傳染病都與蝙蝠有著聯系。這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人類該怎樣與蝙蝠相處?人類應該殺滅蝙蝠嗎?請根據圖1和圖2的信息回答問題。

圖1 蝙蝠的分類地位(部分)

圖2 飛行中的蝙蝠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成立:
( )①蝙蝠其實是會飛的老鼠。
( )②剛出生的蝙蝠以母乳為食。
( )③中華菊頭蝠和長舌果蝠親緣關系最近。
( )④會飛的蝙蝠胸肌發達。
(2)蝙蝠運動器官和運動方式的特點,可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生物學觀念提供證據。
(3)蝙蝠種類的多樣性,與它分布地的_________多樣性有密切關系。
(4)據圖3,寫出一條與蝙蝠有關的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3 蝙蝠的知識樹
(5)生態學家推測:某些太平洋島嶼的蝙蝠如果消失了,當地的生態系統,會因為某種植物的滅絕而逐漸崩潰。根據圖3信息他們作出這個推測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年人類爆發傳染性埃博拉出血熱,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分離出相關病毒。綜上,對于人類與蝙蝠的相處,你的建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 √ × √ (2)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3)生態系統 (4)植物→昆蟲→蝙蝠→猛禽/植物→蝙蝠→猛禽 (5)蝙蝠能取食花蜜和種子,可以為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 (6)不捕殺/不干擾蝙蝠
作為對終結性測試綜合題的評價,表1以高考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構建,包括:考查內容,如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考查要求,如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考查載體,包括問題情境的層級和類型等。表1列舉本題各個得分點的評價指標及相應考查載體的情境特點。

表1 試題評價指標及考查載體
思維的過程是分析、梳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思維的價值指向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問題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得到訓練和應用。
2.2.1 問題情境的深度支撐核心價值立意
核心價值對于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是一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生物學科對人的核心價值的塑造表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生物學核心價值觀的建立需要相關的生物學事實、概念和觀念來支撐。這需要考查載體在問題情境的設置上,有足夠的背景深度支持學生深入探尋,達成觀念認同。
本題由“人類與蝙蝠如何相處”引入,以認同正確的生態觀為立意,提供“蝙蝠的食物、天敵”和“蝙蝠攜帶的病毒與人類的傳染病有關”等事實性知識;提供了思維探究的路徑,如書寫關于蝙蝠的食物鏈、概括“失去蝙蝠,島嶼生態系統可能崩潰的原因”;提供了“蝙蝠對生物圈的價值”和“人與蝙蝠如何相處”等問題探討,這些都指向生態價值觀的建立。上述問題情境的設置將簡單的知識點填空上升到需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價值觀的任務驅動式問題探究。同時,對學生生態觀的評價,從獲得學生“喊口號”式答案填寫,走向觀察學生通過情境是否真正經歷了生態觀的生成和認同。
2.2.2 問題情境的廣度承載學科素養導向
學科素養指人在價值觀指導下,整合學科知識和能力,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力。以新高考為例,生物學科考查的學科素養有“知識和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責任與擔當”等方面。問題情境的設置內容豐富、角度多樣,才能成為學科素養表現的平臺。
本題選取蝙蝠的分類地位、蝙蝠的多樣性、蝙蝠的結構特點、蝙蝠與其他生物關系等多方面素材,設計了“食物鏈的書寫”陳述性知識,“生物多樣性內涵、不同分類等級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等程序性知識,滿足知識觀念方面的考查;對科學思維的考查,如第(2)小題涉及了歸納思維,如第(1)④小題涉及演繹思維,如第(4)小題涉及建模思維,第(5)小題和第(6)小題涉及概括思維和批判思維。本題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探究,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最后達成了生態保護的生態文明觀。綜上,載體的篩選除了滿足承載知識,更多需要考慮為“觀念達成、思維運用和社會生活責任的認同”設置平臺,挖掘自然、社會事件背后的學科規律,實現學科教學在承擔社會責任的教育意義。
2.2.3 問題情境的親和度服務于生本對話
紙筆測試能否有效實施,依賴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能否順利進行。作答過程中良好的生本對話表現在:學生能夠有效獲得文本信息,通過認知加工,準確輸出思維活動的成果。問題情境的形式和內容能否滿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喜好,即問題情境對學生的親和程度會影響學生的測試表現。命題者可以從提高問題情境的吸引力、問題情境的層級性和試題情境形式的適切性等方面提高試題的親和度。
(1)問題情境的吸引力。
考查載體是否具備吸引力取決于話題是否引起學生關注,敘述是否線索分明,問題能否引發認知沖突。有吸引力的載體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勵學生文本探究的欲望,喚醒學生的學習經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往往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踐,或者是滿足學生學習探索的認知需要。為了避免無線索的碎片材料堆砌而導致的“偽情境化”,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角度開發話題和篩選素材,以任務驅動線索編織問題情境。
本題以“人類對蝙蝠的認識”作為單元話題題組,以“人類應該殺滅蝙蝠嗎?”這個學生興趣點作為引入,學生在運用已學知識解題的同時,逐漸被帶入“蝙蝠對人類的潛在危險”和“蝙蝠對其他生物非常重要”的認知沖突中,在其已具備的學科知識、思維和價值觀的綜合作用下,達成“人類應當遠離、不侵擾蝙蝠”和“人類不該消滅蝙蝠”的認識。
(2)問題情境的層級性。
載體情境的復雜程度不同,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調用的知識和能力綜合程度就不同。情境簡單的試題測評學生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情境復雜的試題考查學生綜合的知識和能力。因此,一道綜合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繁簡得當,才能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作答能力和作答意愿。問題情境的復雜程度直接影響考查要求中“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落地。由于初中學業測試具有面向全體學生的過關檢測性質,設置有層級的情境有利于分層次評價,實現中考的義務教育過關和高一級學校選拔的雙重屬性。
本題中“蝙蝠是會飛的老鼠嗎”“剛出生的蝙蝠以母乳為食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從題干中提取,考查要求為基礎性。判斷“蝙蝠是否胸肌發達”則需要提取“蝙蝠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器官的特化”等信息,并在“結構與功能觀”指導下做出判斷,考查要求為綜合性。“因為缺少了蝙蝠,植物可能無法傳播花粉和種子,使得生態系統逐漸崩潰”這個推理的建立則需要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提取,并動用思維活動歸納和分析才能得出,考查要求為綜合性。
(3)試題情境形式的適切性。
非連續文本是一種以圖表等非文字敘述的方式呈現信息的文本類型,同等版面下,圖表的信息承載量大于文字。在試卷中恰當運用非連續文本,利于控制閱讀量,緩解學生視覺疲勞,為學生提供了友好的答題界面。同時,非連續文本的信息表達或直觀簡單或抽象概括的特點,適于區分學生信息獲取能力的不同水平。
本題主要以非連續文本形式呈現題干信息。其中,用圖片呈現蝙蝠的運動和相關結構特點,信息直觀容易被學生獲取;用知識樹羅列與蝙蝠有關的各類知識,文字簡潔明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難度;用檢索表交代蝙蝠的分類地位,需要調用學生的比較和分類等理解能力,檢索表信息抽象,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整合的能力。
綜上,在初中試題命制中,命題者需注重試題情境的設計,發揮試題情境在核心價值立意、學科素養導向和科學思維培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