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孫智俠
1.商洛市婦幼保健院(商洛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針灸推拿科,陜西 商洛 726000;2.西安大興醫院康復醫學科,陜西 西安 710000
慢性盆腔炎因卵巢、輸卵管、盆腔腹膜、子宮及其周邊組織受病原體侵入發生慢性感染而發,可單個或多個部位同時發炎,具有病程長、病情遷延、易反復等特點,臨床表現為腹部脹痛、腰骶酸痛、陰道分泌物異常等[1]。我國慢性盆腔炎發病率高達40%以上[2],因此,提高慢性盆腔炎診療效果對改善婦女健康及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慢性盆腔炎臨床上西醫常使用抗感染藥物進行抗菌治療[3],但因病原菌耐藥性變遷、長期炎癥刺激出現器官周圍黏連導致藥物不易進入病灶等原因[4],常無法達到預期療效。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腹痛”“帶下”“癥瘕”范疇,多因產后、經期調護失法致正氣不足,外受邪氣入侵,氣血運行無力,盆腔內氣血瘀滯、濕寒凝結,阻塞經絡而生疼痛等癥[5],故治療應以理氣止痛、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針灸和推拿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手段,可通過經絡、腧穴傳導作用實現“內病外治”,可舒經通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具適應證廣、醫療費用低、療效迅速等優勢[6-7]?;诖?,本研究將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中,觀察其療效,并探究其對患者血液流變學及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商洛市婦幼保健院收治且符合以下納入和排除標準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表征及相關檢查結果符合《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8]中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2)有性生活的育齡期婦女;(3)治療配合度高。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傷、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疾病者;(2)妊娠期或準備妊娠婦女;(3)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4)近2周內有抗生素、中藥等治療史者。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入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χ2值P值例數50 50年齡(歲)37.15±7.86 36.73±8.12 0.263 0.793病程(年)2.54±0.83 2.42±0.91 0.689 0.492 BΜI(kg/m2)22.85±2.76 22.47±2.81 0.682 0.497病情分級(輕/中/重)17/24/9 19/25/6 0.732 0.694流產或刨宮產史26 24 0.160 0.689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西醫基礎治療,鹽酸左氧氟沙星片(0.1 g,黑龍江諾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H20054408),0.2 g/次,2次/d,連用7 d;甲硝唑片(0.2 g,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44020769),0.4 g/次,2次/d,連用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溫針灸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0.30×40 mm,0.30×75 mm,華佗牌),穴位選取肝俞、腎俞、脾俞、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確定穴位后進行常規消毒,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將針柄上端的艾柱點燃,艾柱(清艾條,盱眙華佗中藥廠)長2 cm,留針時長30 min,行針時長30 s,留針時在穴區置紙墊防止灼傷,每穴施2壯,艾條燃盡后針冷出針,溫針灸治療隔日1次,治療1周共4次,經期暫停治療。推拿時患者先采取仰臥位,雙掌環形撫摩腹部5次,波形揉腹部5次,于下腹部用雙掌交替推摩2 min后輕揉1 min,點按穴位曲骨、左大巨、奇穴、氣海,于兩側脛骨內緣用雙手拇指快速交替按壓1 min,大腿兩側則用手掌上行重推5次后用掌揉5次,小腿內側則用雙手指柔、按壓各5次;隨后患者轉為俯臥位,腰、背部使用雙掌下行重推5次,肝俞帶揉壓1 min,雙側腎俞用張根重壓點揉1 min,腰俞用雙掌重疊點揉1 min,骶尾骨部兩側邊緣用雙手拇指揉壓,患者感壓痛則重揉,搓穴位承山、涌泉,以發熱為度,推拿每日治療1次,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 (1)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后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評價中醫證候積分:主癥下腹疼痛、腰骶疼痛,次癥帶下量多、乳房脹痛,按癥狀嚴重程度由輕至重主癥分別記0、2、4、6分,次癥分別記0、1、2、3分,總分0~18分。(2)血液流變學: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全血黏度(b)、血漿黏度(hp)、紅細胞聚集指數(AI)、纖維蛋白原(Fib)水平。血樣要求為外周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血流分析儀(ZL9000,Zonci)進行檢測。(3)炎癥因子: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均使用免疫酶聯吸附法(ELISA)進行檢測,血樣要求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后取血清低溫保存待測,操作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療效評價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對療效進行四級評價。臨床控制:臨床癥及體征狀完全/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緩解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臨床總有效率為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有序分類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無序分類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體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451,P=0.02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治療前14.13±1.58 14.21±1.46 0.263 0.793治療后8.65±1.26a 10.68±1.35a 7.773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hp、AI、Fib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b、hp、AI、Fib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上述血液流變學指標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治療前4.09±0.32 4.05±0.30 0.667 0.506治療后3.37±0.19a 3.52±0.23a 4.743 0.001治療前1.90±0.43 1.87±0.41 0.375 0.708治療后1.36±0.25a 1.55±0.31a 3.726 0.001治療前5.57±1.61 5.52±1.57 0.161 0.872治療后4.43±1.16a 4.93±1.22a 2.1 0.038治療前4.47±0.73 4.38±0.76 0.604 0.547治療后2.91±0.52a 3.34±0.58a 3.903 0.001hb(mPa/s) hhp(mPa/s) hAI hFib(g/L)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IL-6、CRP、TGF-β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均明顯降低,TGF-β1水平明顯升高,且觀察組上述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治療前2.51±0.81 2.49±0.76 0.127 0.899治療后0.98±0.31a 1.25±0.34a 4.149 0.001治療前11.27±3.21 11.21±3.16 0.094 0.925治療后4.24±1.03a 6.23±1.10a 9.337 0.001治療前19.15±2.98 19.32±3.27 0.271 0.786治療后26.28±3.75a 22.97±3.46a 4.587 0.001hIL-6(mg/L)hCRP(mg/L) hTGF-β1(mPa/s)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見婦科疾病,臨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療以發揮緩解疼痛、抗菌消炎的作用,但對機體免疫病理損傷無明顯改善作用,且長期炎癥刺激使器官周圍黏連導致藥物不易進入病灶發揮作用,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易導致機體產生耐藥性,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10]。因此,在抗生素治療基礎上增加輔助治療手段,對提高療效、加快患者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腹痛”“帶下”“癥瘕”范疇,其病內因產后、經期調護失法致正氣不足,陽氣受損,不足以抵抗外邪,寒、濕、熱、毒等侵入,則因氣血運行無力、脾胃運化失司,盆腔內水濕內停、氣血不行,濕寒凝結、氣血瘀滯,進而阻塞經絡,不通則生疼痛等癥[11],故治療應以理氣止痛、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
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灸結合,針刺刺激局部組織,疏通經絡氣血,艾灸行溫補和溫通之功[12]。二者結合不僅可有效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還可改善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癥因子滲出,消除因炎癥出現的水腫、黏連[13]。本研究溫針灸選足太陽膀胱經中肝、腎、脾三俞穴,起舒活經絡、疏肝益腎雙效,選任脈要穴氣海、關元,起調經止痛、培元固本之效,足三里、三陰交同灸則溫固下元、健脾滲濕、行血祛瘀,諸穴合用共發通經活絡、益氣活血之功,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炎癥反應,緩解疼痛。傳統推拿則以揉法、揉法行穴位按摩為主,通過改善血液循環加強局部組織營養供養,促進機體修復病變組織、吸收炎性產物[14]。本研究推拿穴位與手法多作用于三陰經路,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盆腔臟器,疏通經脈氣血,另一方面可提高機體副交感神經興奮性,調節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影響卵巢血流[15],發揮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中醫證候積分更低、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程度更大,表明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可有效緩解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這可能與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組織代謝與功能,促進抗菌藥物滲透病理組織相關[16-17]。
IL-6為常見促炎癥介質,其血清高水平與炎癥反應、組織損傷程度有關[18];CRP是炎癥和組織損傷非特異性標志物,當機體出現急性炎癥、組織損傷時血清CRP含量迅速上升[19];TGF-β1為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可通過抑制B細胞、T細胞凋亡及其他相關炎癥介質表達發揮炎癥抑制作用,降低炎癥反應[20-2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清IL-6和CRP水平均更低、TGF-β1水平明顯更高,表明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可有效抑制慢性盆腔炎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應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