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榮,王慧琴,王偉萍
1.南京中醫藥大學無錫附屬醫院急診科,江蘇 無錫 214071;2.新疆克州阿合奇縣人民醫院內科,新疆 克州 843500
在高海拔地區常年生活的人們,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率高,已成為影響當地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結合病史,超聲心動圖是診斷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檢查手段,平均肺動脈壓(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ΜPAP)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的最常用指標[1]。而高海拔人群常因就醫不便,無法獲得超聲心動圖檢查,易延誤診斷及治療,不利于患者的預后。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為心臟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當心室容量和壓力負荷增加時,其合成和分泌也隨之增加,其在血漿中存在穩定,檢測方便,便于開展[2]。本研究旨在探討NT-proBNP在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為醫院開展NT-proBNP檢測尋找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入住新疆克州阿合奇縣醫院內科的9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3]中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生活于海拔低于2 500 m者;腎功能不全者;急性冠脈綜合征者;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妊娠者;先天性心臟病者;肺栓塞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科第一天抽取靜脈血,采用熒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漿NT-proBNP水平;在靜息狀態下,由同一位心臟彩超室醫師采用荷蘭飛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行心臟彩超檢查,測出心輸出量、右心室流出道內徑、右心室舒張期內徑、肺動脈內徑、ΜPAP,以上數據均檢測3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臨床數據。根據ΜPAP的水平,以ΜPAP=25 mmHg(1 mmHg=0.133 kPa)為截點,將9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分為ΜPAP<25 mmHg組40例和ΜPAP≥25 mmHg組50例[4]。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計算NT-proBNP預測ΜPAP截點的敏感度與特異度,以最佳NT-proBNP切點值分為NT-proBNP≥3 210.2 pg/mL組41例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49例。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tata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Μ(QL,QU)]表示,采用Μ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有關NT-proBNP水平與ΜPAP、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ROC曲線計算NT-proBNP預測ΜPAP截點的敏感度與特異度,約登指數(敏感度+特異度-1)最高值設定為最佳NT-proBNP切點。
2.1ΜPAP<25 mmHg組和ΜPAP≥25 mmHg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ΜPAP<25 mmHg組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68.08±14.94)歲。ΜPAP≥25 mmHg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70.56±7.7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的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NT-proBNP≥3 210.2 pg/mL組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NT-proBNP<3 210.2 pg/mL組49例,男性2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68.87±7.60)歲;NT-proBNP≥3 210.2 pg/mL組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70.14±8.3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的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ΜPAP<25 mmHg組和ΜPAP≥25 mmHg組患者的NT-proBNP和心輸出量比較 與ΜPAP<25 mmHg組比較,ΜPAP≥25 mmHg組患者的NT-proBNP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之間心輸出量隨著ΜPAP的升高,有減少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MPAP<25 mmHg組和MPAP≥25 mmHg組患者的NT-proBNP和心輸出量比較
2.4 NT-proBNP≥3 210.2 pg/mL組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患者右心室流出道內徑、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比較 NT-proBNP≥3 210.2 pg/mL組較NT-proBNP<3 210.2 pg/mL組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均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ROC曲線預測ΜPAP截點的敏感度與特異度,AUC為0.915 7,NT-proBNP取3 210.2 pg/mL為最佳切點值(靈敏度為76%、特異度為92.5%),分為NT-proBNP≥3 210.2 pg/mL組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見圖1。
表2 NT-proBNP≥3 210.2 pg/mL組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患者的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比較(±s)

表2 NT-proBNP≥3 210.2 pg/mL組和NT-proBNP<3 210.2 pg/mL組患者的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比較(±s)
組別NT-proBNP<3 210.2 pg/mL NT-proBNP≥3 210.2 pg/mL t值P值例數49 41右心室流出道內徑(mm)21.44±4.39 28.73±4.08 8.07 0.001右心室內徑(mm)15.53±3.42 19.17±2.77 5.47 0.001肺動脈內徑(mm)18.41±4.77 22.31±2.77 4.62 0.001

圖1 NT-proBNP預測MPAP截點的ROC曲線
2.5 NT-proBNP與右心室流出道內徑、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ΜPAP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NT-proBNP含量與ΜPAP、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呈正相關(r=0.747、0.715、0.608、0.531,P<0.05)。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病變,導致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結構發生改變,隨著時間推移,可表現為肺動脈內徑變大、肺血管阻力增加,最終形成肺動脈高壓、右心功能衰竭。
高海拔地區由于其獨特的環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明顯高于平原,是嚴重危害高海拔地區人群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5]。ΜPAP作為目前臨床常用監測右心室負荷的重要參數,反映肺源性心臟病的嚴重程度[6]。早期監測可評估病情、及時干預,有助于延緩疾病的發展。NT-proBNP主要由心肌細胞分泌,隨著心肌負荷及室壁張力增加而增加,是一個重要的心臟生物標志物[7]。有研究表明,NT-proBNP對預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動脈高壓發生和嚴重程度具有高診斷價值,Cox回歸分析顯示NT-proBNP水平升高是患者醫院死亡率的預測因子[8],NT-proBNP的升高與住院和心電監護的時間密切相關[9]。本研究發現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NT-proBNP與ΜPAP存在顯著相關性;ΜPAP≥25 mmHg組較ΜPAP<25 mmHg組NT-proBNP明顯升高;ROC曲線預測ΜPAP截點發現,NT-proBNP值3 210.2 pg/mL為最佳切點,NT-proBNP≥3 210.2 pg/mL常提示ΜPAP≥25 mmHg,可見NT-proBNP對診斷肺動脈高壓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能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10]。同時還發現,NT-proBNP≥3 210.2 pg/mL組較NT-proBNP<3 210.2 pg/mL組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均明顯增加,NT-proBNP與右心室流出道寬度、右心室內徑、肺動脈內徑有明顯相關性。可見當體內NT-proBNP變化時,右心室及肺動脈結構也發生著明顯變化,是評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血清標志物[10]。
此外,本研究表明,對于ΜPAP≥25 mmHg和ΜPAP<25 mmHg的患者,其心輸出量隨著ΜPAP的升高,有減少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ΜPAP對心輸出量影響有限,可能與ΜPAP主要影響右心室,而對左心室功能影響相對較小有關。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病例數相對不足、未能觀察遠期預后等,有待后期進一步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在難以常規開展超聲心動圖檢查的高海拔地區,NT-proBNP作為一項簡便、易開展的檢查,能預測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肺動脈壓力變化及右心結構改變,反映此類患者的嚴重程度,亦能夠早期發現此類患者,有助于及早展開醫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