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郝建梅,杭嘉敏,楊震
西安市中醫醫院肝病科,陜西 西安 710021
肝硬化腹水又被稱為肝腹水,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是由于肝細胞在變性、壞死及再生作用下,致使纖維增生、瘢痕收縮,誘發肝組織硬化,并出現門靜脈高壓、肝功能損傷等現象,最終導致了腹水的形成[1-2]。目前對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療臨床上通常使用利尿劑、糾正低蛋白血癥、穿刺放液等手段,但總體治療效果仍有待提升[3]。中西醫結合治療近年來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優勢也備受學者重視,中醫理論認為,肝硬化腹水屬于“鼓脹”等范疇,證型類型多見氣陰兩虛型,治療應以“養陰清熱、利水”等原則為主[4]。本研究旨在觀察甲苓飲加減治療氣陰兩虛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效果,并探討其對患者血清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西安市中醫醫院收治的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符合肝硬化腹水診斷標準[5];②中醫診斷為氣陰兩虛型,癥狀表現為腹大如鼓,神疲乏力,口干少飲,舌質紅或淡,脈象細弱[6];③年齡40~75歲;④臨床資料完整,均按醫囑服藥,完成各項檢查。排除標準:①難治性腹水;②由于心源性疾病、結核性疾病、癌性疾病等所致的腹水;③合并其余肝臟疾病;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心、腎、腦功能異常;⑤合并惡性腫瘤;⑥中途退出研究。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0.200 0.655 0.525 0.769組別觀察組對照組χ2/t值P值例數45 45男29(64.44)31(68.89)女16(35.56)14(31.11)年齡(歲)53.18±3.10 52.21±3.33 1.430 0.156肝硬化病程(年)5.29±1.49 5.34±1.43 0.162 0.871腹水病程(年)1.09±0.35 1.13±0.30 0.582 0.562腹水程度輕度11(24.44)14(31.11)中度28(62.22)26(57.78)重度6(13.33)5(11.11)性別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臥床休息、低鈉飲食、抗感染、預防并發癥等,根據腹水不同程度對癥給予白蛋白、血漿輸注、定期排放腹水等,并給予呋塞米片(規格20 mg,廠家:廣東九連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210)口服,劑量20 mg/次,螺內酯片(規格20 mg,廠家: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77)口服,劑量60 mg/次;根據尿量1∶3每天口服2~3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甲苓飲加減治療,藥方組成:鹽車前子(包煎)、白茅根各30 g,澤蘭20 g,白芍、麥冬、生地黃、豬苓、茯苓、鹽澤瀉、炒火麻仁、雞內金各15 g,醋鱉甲(先煎)、醋龜甲(先煎)、生牡蠣(先煎)各12 g,當歸、阿膠(烊化)各10 g,炙甘草6g,水煎劑300 mL,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接受持續15 d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記錄治療15 d后臨床療效,標準參照《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臨床緩解:經腹部B超檢查顯示腹水消失,無肢體水腫表現,每日尿量>1 500 mL,腹圍、體質量均恢復到腹水出現之前的水平;顯效:經腹部B超檢查顯示減少程度≥50%,肢體水腫表現大部分消退,每日尿量>1 200 mL,腹圍、體質量等有所減少;有效:經腹部B超檢查顯示減少程度<50%,肢體水腫表現部分消退,每日尿量<1 200 mL,腹圍、體質量等稍有減少;無效:腹水、腹圍、體質量等均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嚴重。總有效率=(臨床緩解+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腹圍、體質量、24 h尿量: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5 d后的腹圍、體質量、24 h尿量的變化。③肝功能、炎性細胞因子: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5 d后時肝功能指標、炎性細胞因子的變化,收集兩組患者的血清樣本予以檢測,其中肝功能指標包括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ST)、白蛋白(ALB)和總膽紅素(TBil),均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DVID型進行檢測;炎性細胞因子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予以檢測,試劑盒購于南京新瑞生物技術公司。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腹圍、體質量、尿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腹圍、體質量均明顯低于治療前,24 h尿量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腹圍、體質量明顯低于對照組,24 h尿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腹圍、體質量、24 h尿量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腹圍、體質量、24 h尿量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5 45治療前91.23±8.96 90.56±9.22 0.350 0.727治療后80.40±4.51a 85.16±5.39a 4.543 0.001治療前75.48±6.72 74.83±6.99 0.450 0.654治療后65.03±6.15a 69.28±4.27a 3.808 0.001治療前1 019.23±258.14 1 026.84±216.83 0.151 0.880治療后2 549.21±361.04a 1 872.12±230.12a 10.609 0.001腹圍(cm) 體質量(kg) 24 h尿量(mL)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ALB水平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AL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5 45治療前65.45±55.29 64.91±5.01 0.065 0.948治療后50.31±3.48a 56.14±3.91a 7.472 0.001治療前62.24±4.27 62.50±3.91 0.301 0.764治療后49.95±3.52a 54.11±4.01a 5.230 0.001治療前30.84±3.25 30.43±3.71 0.558 0.579治療后39.69±3.05a 35.51±3.41a 6.129 0.001 AST(U/L)治療前48.43±4.67 48.81±4.20 0.406 0.686治療后25.62±3.05a 36.73±3.48a 16.106 0.001 ALT(U/L) ALB(g/L) TBil(μmol/L)
2.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5 45治療前58.34±6.91 57.76±7.04 0.394 0.694治療后21.23±2.60a 33.04±4.51a 15.218 0.001治療前18.31±2.67 18.15±2.91 0.272 0.786治療后9.32±1.67a 12.86±2.04a 9.007 0.001治療前68.67±8.03 69.04±7.39 0.227 0.821治療后28.91±3.08a 40.24±3.39a 16.594 0.001腹圍(cm) 體質量(kg) 24 h尿量(mL)
2.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有2例胃腸道反應、1例乏力,對照組有2例胃腸道反應、1例口干、1例乏力,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分別為6.67%和8.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5,P=0.694)。
肝硬化腹水是肝病終末期階段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腔中出現過量的游離性液體。相關數據顯示,有50%的代償期肝硬化患者10年之內會發生腹水,而在發生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1年后的病死率約為15%,5年的病死率可增加至44%,預后較差[8-9]。由此可見,早期、積極的治療肝硬化腹水在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中醫學中指出,肝硬化腹水的病機涉及到肝、脾、腎,主要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失氣化等因素所致,基本病理因素為血瘀、氣滯、水停,屬本虛標實、正邪交互之證。發病早期是由于濕熱邪毒入侵,阻滯中焦,致使氣機升調失常,損傷脾胃,當脾胃兩傷后,機體清濁難分,水濕長聚于腹中,日漸久之及腎,腎失氣化,致陰液損傷,誘發“鼓脹”[10-11]。本研究所使用的甲苓飲加減湯劑中,主要是由“三甲復脈湯”、“豬苓湯”加減而成。其中三甲復脈湯出自《溫病條辨》,具有清熱滋陰、潛陽熄風之效,主治下焦溫病、陰虛等病癥。豬苓湯是中醫著名的祛濕劑,源于張仲景,具有清熱利水、養陰之效。本研究將兩方合用,根據病癥加減將原方進行用藥,最終藥方組成中車前子、白茅根可清熱、利尿,澤蘭可利水通絡、引藥入肝經,白芍、麥冬、生地黃具有養陰之效,豬苓、茯苓可利水滲濕,澤瀉利水泄熱,火麻仁可治下虛焦熱之癥,鱉甲、牡蠣可養陰、軟堅散結,龜甲滋陰,當歸、阿膠補血,甘草調和諸藥,符合肝硬化腹水氣陰兩虛證患者“養陰清熱,利水”的治療原則。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甲苓飲加減治療的患者腹圍、體質量、24 h尿量的改善程度更明顯,肝功能指標也得到了更好的恢復,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單獨西醫治療患者的75.56%,效果更加明顯。現代藥理學中指出,白茅根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保肝、降酶等功效,有助于促進蛋白質合成,改善肝功能損傷,且對腹水的反復發作有預防作用[12]。豬苓、茯苓、澤瀉均具有滿意利尿效果,可促進體內鈣離子(Na+)、鉀離子(K+)的排泄,鱉甲、牡蠣、龜甲,可調節肝臟微循環,澤蘭的有效成分還有助于增加肝臟血流量,共同發揮保肝效果[13-14]。另也有研究也指出,車前子中的成分可明顯提高大鼠的排尿量,增加尿液中Na+、K+含量,發揮利尿效果,且具有免疫調節、保護腎功能等作用[15]。各藥物聯合,并配合西醫利尿劑的使用,中西醫聯合治療,進一步加速腹水的消退,并促進肝功能恢復。
炎癥反應也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發病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積極評估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在評估病情中也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中顯示,聯合甲苓飲加減治療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的降低程度更明顯。分析是由于甲苓飲加減治療在積極改善患者腹水及肝損傷程度后,有利于機體炎癥狀態的緩解,積極降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的表達;且甲苓飲加減方中白茅根、車前子、豬苓、茯苓、澤瀉、鱉甲等有效成分也兼具抗炎效果,因此聯合治療的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得到了更明顯的降低。但由于時間因素,未能持續患者遠期的復發率、生存率等情況,且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周期通常較長,針對長期的用藥療效及安全性方面也將持續探討。
綜上所述,甲苓飲加減治療氣陰兩虛型肝硬化腹水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腹水情況,促進肝功能恢復,并降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表達,安全性好,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