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錦輝,荊麗波,陳曉琳
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骨13科(康復醫學科),廣東 佛山 528000
骨性關節炎是指累及患者全身各大關節的進行性退行性關節疾病,其病理表現包括關節軟骨損傷、骨贅形成以及滑膜炎癥與關節囊增生等[1]。膝關節是人體主要承重關節之一,膝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比重持續升高,其患患者數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疼痛”是其最為主要的臨床癥狀,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救治,則會對患者活動產生持續影響,為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甚至致殘,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社會生活[2-3]。中醫對骨關節炎的研究由來已久,將肢體麻木無力,骨骼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和活動受限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稱為“痹癥”、“骨痹”、“膝痹”等[4]。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老年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可能因多種致病因素所導致,且患者個體之間臨床癥狀表現不盡相同,因此,針對患者臨床病癥分期評估對于疾病治療及恢復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辨證分期康復療法對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功能恢復及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8(IL-18)、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收治的60例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5]中關于老年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近4周接受過骨性關節炎治療者;②嚴重心臟、肝、腎功能異常者;③妊娠/哺乳期婦女;④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根據隨機單雙數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5~82歲,平均(70.32±7.28)歲;病程1~7年,平均(3.58±0.31)年;早期11例,中期15例,晚期4例。研究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5~81歲,平均(70.19±7.34)歲;病程1~8年,平均(3.62±0.33)年;早期10例,中期15例,晚期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予以西醫療法,將2 mL的2%利多卡因混合在10 mg的曲安奈德中充分搖勻,于患者膝骨上方的外側部位進針,深度為2~3 cm,無明顯阻力且回抽未出現回血情況則緩慢推注,注射完成后再于患者膝關節腔內加注2 mL的玻璃酸鈉針,之后每1周一次為患者進行加注。共連續治療4周,期間注意對患者鈣元素的補充。對于晚期患者需予以關節鏡下膝關節腔清理術進行進一步治療。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醫辨證分期康復療法,方劑均用水煎服,1劑/d,方劑組成可以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加減。①早期患者:內服方劑組成包括:黃芪30 g,杜仲、白術、桑寄生、菟絲子各15 g,當歸、肉桂、鹿角膠、獨活各12 g,蒼術、薏苡仁各10 g,制附子6 g;外洗方藥如下:骨洗方:田基黃30 g、土荊芥10 g、毛射香15 g、劉寄奴15 g、寬筋藤20 g、威靈仙12 g、鉤藤20 g、透骨消12 g、蘇木20 g,本院已制成藥散,每袋6 g,1袋/次,每袋用1 200 mL溫開水溶解,先熏后洗患肢,2次/d。②中期患者:內服方劑組成包括:黃芪30 g,杜仲、五加皮各15 g,淫羊藿、補骨脂、秦艽、川芎、當歸、白芍各12 g,防風、獨活、桑寄生各10 g,炙甘草6 g。③晚期患者:內服方劑組成包括:牛膝、生地、赤芍、白芍各15 g,乳香、沒藥各12 g,桃仁、紅花、制附子、川芎、杜仲、白術、黨參各10 g。外洗方藥如下:溫經洗藥:(吳茱萸、桂枝、丁香等),本院已制成藥散,每袋6 g,1袋/次,每袋用1 200 mL溫開水溶解,先熏后洗患肢,2次/d。同時輔以手法推拿+中藥涂擦(本院制劑—渭良傷科油或駁骨丹酒),共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治療4周后,使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6]分別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秀:≥95分;良好:95~94分;一般:65~84分;差:<65分。評分越高表示其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二者呈正相關關系。(2)臨床療效。療效評判標準[7]: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膝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有所恢復;無效:臨床癥狀未出現明顯改善或更加嚴重,膝關節活動功能仍明顯受限。(3)血清IL-6、IL-18、CRP水平: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清晨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均以2 000 r/min的速度離心20 min,將血清分離出來保存待檢。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其血清IL-6、IL-18、CRP水平,檢測步驟及過程必須由專人遵照說明書的要求和指導進行。(4)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72.04±7.31 72.26±7.27 0.328 0.707治療4周后90.51±9.02 95.07±9.43 8.547 0.006 t值15.327 16.436 P值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IL-6、IL-18、CRP水平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L-6、IL-18、CRP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L-6、IL-18、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IL-6、IL-18、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IL-6、IL-18、CRP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256.24±26.03 254.71±25.44 0.497 0.603治療4周后212.33±21.45a 173.59±17.36a 19.434 0.001治療前216.49±22.43 217.88±22.46 0.356 0.714治療4周后182.39±18.33a 153.06±15.52a 18.735 0.001治療前9.40±1.01 9.34±1.05 0.213 0.802治療4周后7.39±0.78a 5.11±0.52a 9.154 0.005 IL-6(pg/mL) IL-18(pg/mL) CRP(mg/L)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6,P=0.010<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例)
骨性關節炎的發患者群多為中老年人,其主要病理機制是膝關節骨、軟骨的退行性病變,進而導致患者關節面受力不均、關節不穩、創傷等[8]。目前業界針對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仍未有統一認知,一般推薦保守治療,治療原則為抑制炎癥發展、消除關節腔內病變物質、緩解患者疼痛感。隨著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有專家學者提出適合患者的個體治療方案是改善患者病癥的關鍵所在。其中,分期治療對方案的進行有著重要意義,針對骨性關節炎的分期方法主要依靠X線片完成,但使用X線片輔助治療往往與患者臨床癥狀不相對應[9]。因此,我院依據患者體征、臨床癥狀、ΜRI表現以及X線片,制定中西醫結合且適合患者個體的臨床分期。
中醫將骨性關節炎定于“骨痹”范疇之中,稱疾病早期因患者腎氣漸虧、精血不足,進而導致風、寒、濕邪入侵,致使筋骨失于濡養,表現為關節隱痛,故而應當祛風、祛濕、宣痹通絡,適當輔以扶正[10-11];而疾病中期則是因患者外邪未去,氣血、肝腎繼續虧虛進而致使其關節麻痹,筋絡不通,疼痛加重,且隨天氣病癥出現起伏,在此期間應當扶正、祛邪,治以舒肝益脾、活血化瘀、舒筋止痛[12];疾病發展至晚期時,由于患者肝腎長期處于虧虛狀態,氣血不調和,致使筋絡被瘀血堵塞而不通,筋骨勞損關節持續刺痛,活動不便,此時單純使用中醫治療已經無法取得預期療效[13]。西醫手術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改善關節畸形,加之圍術期以中醫理念補益脾腎,促進患者脾胃功能明顯改善,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14]。
IL-6、IL-18均是由細胞分泌的炎癥因子,其中IL-6會促進患者軟骨基質的降解,對患者軟骨細胞的修復起抑制作用;IL-18會抑制患者軟骨細胞的增殖,刺激關節軟骨細胞的表達,參與并加快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而患者血清CRP水平可以有效監測其骨性關節活動性,是評估患者臨床治療療效的重要指標之一[15]。本研究顯示,相比單純予以西醫療法的患者,予以中醫辨證分期康復療法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及總有效率更高,血清IL-6、IL-18、CRP水平更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其原因在于中醫辨證分期康復療法依據患者病癥不同分期特點選擇不同治療方法,做到疾病早期補腎益髓、祛風祛濕、舒筋通絡;疾病中期散寒宣痹、活血祛瘀;疾病發展到晚期時,因患者膝關節軟骨、半月板磨損較為嚴重,無法單純的采取保守治療,需要為患者進行關節鏡清理術,方便清除病變組織,緩解關節壓力;再配合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藥物予以治療[16]。在術后恢復期間輔以中藥熏洗與適當推拿能夠減輕患者周圍軟組織黏連,接觸肌肉等組織痙攣,活血化瘀的同時減輕炎癥因子影響,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通過上、下拉扯髕骨調整其位置,有效減輕其對股骨的壓力并降低兩者間的摩擦阻力[17-18]。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分期康復療法對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其不僅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明顯恢復,且能有效降低其血清IL-6、IL-18、CRP水平,并顯著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應用安全性高且療效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