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方杰,黃波,張藝超,許酼敏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甲乳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6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女性的高發腫瘤之一,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由于乳腺癌致死的婦女約有1.3萬人,且有著逐年增長的趨勢[1-2]。該病常發生于乳腺上皮,當乳房某些細胞發生致病性基因突變時,細胞會不受控地增殖并導致腫瘤的形成[3-4]。細胞因子的作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意義近年來也備受學者關注。目前的研究已證實,微小RNA-218-5p(miR218-5p)均參與諸多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中,其高表達可促進細胞增殖、分化、轉移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結構和胰島素類似,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在胃癌等較多惡性腫瘤中可檢測出IGF-1的表達,與疾病的進展密切相關[5-6],但目前關于miR218-5p、IGF-1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臨床機制和臨床意義研究較少。本文旨在探討乳腺癌組織中miR218-5p、IGF-1表達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甲乳外科接受手術切除的120例乳腺癌組織蠟塊標本作為乳腺癌組。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并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證實[7],國際抗癌聯盟的TNΜ分期結果為Ⅰ~Ⅳ期患者;②所有患者術前均沒有接受過放化療等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余惡性腫瘤;②合并其余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心、腦血管系統性疾病。選擇乳腺癌旁組織60例作為癌旁組,良性乳腺纖維瘤90例作為良性病變組。三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s)
注:BΜI為體質量指數。
組別癌旁組良性病變組乳腺癌組F/t值P值例數60 90 120 BΜI(kg/㎡)25.70±2.16 25.68±2.50 26.40±2.13 3.019>0.05年齡(年)45.51±3.24 46.40±3.18 45.45±3.30 2.468>0.05病程(年)3.17±1.03 3.20±1.05 0.207>0.05
1.2 方法
1.2.1 試劑及廠家 鼠抗人miR218-5p單克隆抗體、鼠抗人IGF-1單克隆抗體,均由于北京華夏遠洋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DAB顯色試劑盒由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提供。
1.2.2 檢測方法 選擇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將所有的組織標本予以固定,常規進行石蠟、包埋、切片等處理,依次順序編碼;對所有組織切片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予以染色處理,將PB作為陽性對照;miR218-5p、IGF-1陽性表達判定方法:主要表現為細胞質、細胞膜中出現棕褐色、黃色著色現象,選擇400倍的光鏡、隨機5個視野,并對1 000個細胞里存在陽性染色情況的結果予以記錄,陽性細胞率=(陽性表達細胞數/1 000)×100%。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miR218-5p、IGF-1與TNΜ分期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標本組織中的miR218-5p、IGF-1陽性細胞表達率比較 乳腺癌組織中miR218-5p的陽性細胞表達率明顯低于良性病變組和癌旁組,IGF-1的陽性細胞表達率明顯高于良性病變組和癌旁組,良性病變組組織中miR218-5p陽性細胞表達率明顯低于癌旁組,IGF-1的陽性細胞表達率明顯高于癌旁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標本組織的miR218-5p、IGF-1陽性細胞表達率比較(±s,%)

表2 三組標本組織的miR218-5p、IGF-1陽性細胞表達率比較(±s,%)
注:與癌旁組比較,a P<0.05;與良性病變組比較,b P<0.05。
組別癌旁組良性病變組乳腺癌組F值P值例數60 90 120 miR218-5p 1.21±0.28 0.70±0.11a 0.44±0.09ab 474.945<0.05 IGF-1 2.63±0.20 3.80±0.55a 6.51±1.10 a 556.731<0.05 b
2.2 不同TNΜ分期患者中miR218-5p、IGF-1陽性細胞率比較 Ⅲ級和Ⅳ級乳腺癌患者miR218-5p陽性細胞率明顯低于Ⅰ級和Ⅱ級乳腺癌患者,IGF-1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Ⅰ級和Ⅱ級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不同TNM分期患者中miR218-5p、IGF-1陽性細胞率比較(±s,%)

表3不同TNM分期患者中miR218-5p、IGF-1陽性細胞率比較(±s,%)
TNΜ分期Ⅰ級和Ⅱ級Ⅲ級和Ⅳ級t值P值例數78 42 miR218-5p 0.35±0.03 0.23±0.01 25.139<0.05 IGF-1 6.90±1.34 11.85±2.12 15.644<0.05
2.3 乳腺癌組織中miR218-5p、IGF-1與TNΜ分期的相關性 將TNΜ分期作為因變量,miR218-5p、IGF-1指標作為自變量,經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miR218-5p與TNΜ分期呈負相關(r=-0.385,P<0.05),IGF-1與TNΜ分期呈正相關(r=0.693,P<0.05)。
2.4 miR218-5p與IGF-1表達的相關性 經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乳腺癌組織中miR218-5p與IGF-1的表達呈負相關(r=-0.326,P<0.05)。
乳腺癌大多來自乳腺腺體小葉或導管的上皮細胞,主要表現類型分為四類,包括早期浸潤性癌、非浸潤性癌、特殊及非特殊型浸潤性癌[8]。當乳腺癌出現后,會逐漸向周圍擴散,并對上皮膚和深部組織造成侵襲[9-10]。上皮膚侵襲可導致乳房皮膚發生凹陷、水腫,出現桔皮樣改變,向深部組織侵襲后,可對肋骨、胸肌等造成侵犯,從而加重病情[11]。
目前的研究發現,miRNA異常表達參與著諸多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約有50%發生注解的miRNAs基因組可在腫瘤相關的脆性位點中發生定位,并可發揮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功效[12]。miR218-5p是miRNA的常見表現形式,其對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生成、發育及凋亡等過程可發揮調控作用,其在惡性腫瘤中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兩種,不僅可作為抑癌基因,對惡性腫瘤的形成發揮控制效果,又可作為誘癌基因,促使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IGF-1的主要組成包括70個氨基酸,和胰島素具有較高的同源性,主要的合成和分泌來自于肝臟細胞。臨床上的IGF-1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不僅具有類似胰島素的代謝活性及免疫調節作用,且有助于促進細胞增殖及分化,還對細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患者中IGF-1指標水平呈現升高的趨勢,IGF-1的表達情況與乳腺癌惡性表型密切相關。因此,IGF-1在臨床中逐漸成為預測乳腺癌發生情況的生物標志物[13]。
本研究通過觀察顯示,和癌旁組織和良性病變組相比,乳腺癌組織中IGF-1陽性率表達情況明顯更高,而miR218-5p陽性表達明顯更低,通過分析是由于在乳腺癌中,①IGF-1作為生長因子可作為促細胞分裂劑,能通過調控ΜAPK和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細胞增殖和凋亡,轉而促進腫瘤的發生[14];②而miR218-5p在腫瘤的發展、轉化過程中具有著關鍵調控作用,有助于對腫瘤細胞的增殖產生調節作用,抑制細胞凋亡,當miR218-5p表達的降低,其抑制細胞凋亡的能力也隨之減弱,從而誘導了腫瘤的發生。在SHI等[15]試驗中發現,miR218-5p通過靶向TFF1以Erk1/2依賴的方式,對胃癌患者的增殖、浸潤、轉移等過程發揮調節作用,通過提高其表達可能有助于抑制腫瘤進展。此外,本研究中的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也顯示,miR218-5p、IGF-1和乳腺癌患者的腫瘤大小、分化程度、TNΜ分期、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之間均有著密切聯系,且miR218-5p和IGF-1兩者之間也呈現者負相關的表達結果,也進一步顯示了miR218-5p、IGF-1參與了乳腺癌患者病情的發生和發展,但miR218-5p和IGF-1兩者之間具體的生物學關系仍需持續探討。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組織中,miR218-5p表達較低,IGF-1有明顯高表達,miR218-5p、IGF-1水平變化和臨床病理特征有明顯相關性,本研究能為乳腺癌診斷、篩查等提供了一定依據。